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房郢水庫

鎖定
大房郢水庫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廬陽區杏花村街道境內,在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是廬陽區標誌性民生工程。 [1] 
2001年12月29日開始動工修建,2002年10月實現河道截流,2003年底通過階段驗收並下閘蓄水,2004年大房郢水庫與董鋪水庫實現連通,是以防洪為主,結合城市供水的大型水庫
大房郢水庫水源地入選長江流域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 [5] 
中文名
大房郢水庫
類    型
大型水庫
地    點
廬陽區杏花村街道
作    用
防洪為主,結合城市供水

大房郢水庫地理位置

大房郢水庫位於合肥市南淝河支流四里河上,壩址在市區西北郊的大房郢附近,距二環路800米。東向毗鄰合肥發電廠

大房郢水庫主要功能

以防洪為主,結合城市供水。控制面積184平方公里,總庫容1.77億立方米。防洪保護城區40平方公里 、農田13萬畝,多年平均供水量1.17億立方米,日平均保證供水量32.5萬立方米。為大Ⅱ型水庫,死水位18.0米,汛限水位27.5米,正 常蓄水位28.0米,300年一遇防洪水位30.52米,500年一遇設計洪水位30.73米,可能最 大洪水校核33.40米。水庫建成後,結合河道整治和堤防加固,可使合肥市的防洪標 準由現狀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攔蓄當地徑流結合引用淠河總乾渠調節水量,供水 保證率95%時,為合肥市提供優質水源1億立方米。
根據《合肥市城市水資源配置規劃》,大房郢水庫總庫容1.84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63億立方米,現狀作為合肥市中心城區的重要水源之一。

大房郢水庫基本屬性

屬季風亞熱帶濕潤氣候,雨量集中,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温15.7攝氏度,最高41度,最 低-20.6度。多年平均無霜期227天,多東北偏東南風,多年平均風速2.3米/秒。多年平均降水量975mm,最大年降水1503mm(1991年),最小降水496mm(1978年),多年平均水 面蒸發量835mm。壩上多年平均徑流深225.3mm,多年平均徑流量4145萬立方米。100年一遇 洪峯流量931立方米/s,500年一遇為2471立方米/s,千年一遇為2740立方米/s,萬年一遇為3619立方米/s,可能最大洪水為5025立方米/s。多年平均輸沙量2.05萬噸。

大房郢水庫地質概況

水庫居江淮分水嶺南側,為崗衝起伏、壟畈相間的波狀平原,西北高,東南低,地面高程為 25~50米。庫區,壩區大都為第四系地層覆蓋,以沖積為主,上更新統分佈最廣,組成Ⅱ級 階地;全更新統零星分佈於河漫灘和Ⅰ級階地。庫區地表下伏地層厚度大於1000米,為白堊 系紅層,是塊狀或厚層狀堅硬巖體。庫區壩址附近,主要為粘土和重粉質壤土,儲量豐富, 可兩岸同時開採築壩。 [2] 

大房郢水庫興建歷史

大房郢水庫歷史概述

在解放之初,為了杜絕旱澇災害,合肥的水庫建設進入了大發展階段。合肥的水庫始建於1952年,曾掀起了兩次建庫高潮,在這一期間全合肥修建了水庫215座,其中大型的董鋪水庫,是在1952年、1954年南淝河大洪水導致合肥城鄉遭受嚴重水災後,為治理南淝河減輕洪水威脅而建成的。 上世紀50年代,在蘇聯水利專家的理論指導下,關於合肥水利形成的規模意見是:在南淝河上游正源與四里河下游,興建董鋪和大房郢兩座大型水庫。
1958年,大房郢水庫破土動工。但開工不久,因遇三年(1959~1961)自然災害而停工,因工程被遷走的百姓又迴歸到這一片他們熟悉的土地。上世紀90年代,大房郢水庫的重建又被提上日程。1997年工作人員做前期測量、拆遷安置工作時,五十年代遺留的土堆依然存在於眼前,是一條長長的土壩。
2009年,建成後的大房郢水庫,開始正式向合肥市民供水,從此,合肥北部局部地區水量不足、水壓不夠的問題也得以徹底解決。

大房郢水庫正式開工

2001年12月29日上午,被譽為董鋪水庫"姐妹庫"的大房郢水庫開工儀式,在杏花鎮桃花村隆重舉行。這是安徽省開工建設的第十二座大型水庫。合肥市百萬市民的四十年夢想在新年到來之際成為現實。這也是全國離省會城市最近的一座大型水庫。

大房郢水庫坎坷之路

“上馬”路漫漫。提起大房郢水庫,專家感觸頗深。董鋪水庫建設沒兩年,大房郢水庫動工建設。1961年,當建到土壩30萬立方土時,因國家經濟調整而停建。
此後,一度時間,合肥市民似乎把她忘記了。
1984年6月12日,合肥市區24小時內降雨量高達207毫米。市內60家工廠被迫停產,4萬間民宅受淹,2萬人遭“水漫金山”。
災後反思。人們再次想起了大房郢。
時任省委書記的黃璜在新華社的一份內參上批示:請合肥市提出方案,分年實施。
一晃到了1991年,那場大洪水先是淹三河,後是灌市區。從此,合肥市被列入國家31個重點防洪城市。這樣,就更加堅定了合肥市復建大房郢的決心。
市委市政府決定成立大房郢工程指揮部籌備處。
四上總理辦公會。合肥市有史以來,為一項工程而打的報告四上國務院總理辦公會的,只有大房郢水庫了。
國內外有個不成文的慣例,對於建水庫歷來是十分看重的大事;尤其是在一個百萬人的城市附近建一水庫,那更是要慎之又慎。
1993年5月,國家計委根據省政府的報告,認為大房郢水庫建設有必要,遂正式發函,要省政府將落實資金情況上報。
這一信息,着實讓合肥人激動一回。但是合肥市受自身財力所限,一時尚未有好的資金籌集辦法。
到了1999年9月8日,國務院總理辦公會正式批准《大房郢水庫項目建議書》。
依程序,後續上報的《大房郢水庫可行性研究報告》,2000年12月8日二上國務院總理辦公會獲准。 [3] 
很快,《大房郢水庫工程徵用土地的報告》、《大房郢水庫工程開工報告》先後通過國務院總理辦公會批准。
全國少有之難。按説,建設一座蓄水1.77億方的水庫,技術上倒不太難。可大房郢水庫表現出的獨特性,令國內水利專家大吃一驚。
2009年建成後,這是國內迄今為止一座距離省會城市最近的新建大水庫。由此帶來的是從未有過的移民安置難。
這次大房郢水庫建設涉及到3667户、15000人遷移。單拆除房屋就達35萬平方米。
這是合肥市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人口遷移和房屋拆遷。
人們沒想到的是,拆遷區羣眾是那樣顧全大局。兩天前,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車俊來到長豐縣崗集鎮金崗安置點,長豐縣崗集鎮羅崗村的農民阮懷芝,硬拉着車俊到她家新建的小別墅看看。結果一看,讓當時在場的幹部們大喜:這裏已經“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城裏人也為之羨慕。
崗集鎮二十埠村的村民楊書英坦言:一開始,大夥兒對政府也有點不理解。後來市縣鄉幹部進村住户把政策講透,大家想通了,自然而然也就支持政府幹事了。

大房郢水庫建成概況

大房郢水庫主壩長2135米,最大壩高24.5米,總蓄水1.84億立方。主壩離市中心僅5公里。總投資6.53億元,施工期為28個月。建成後,每年可為市民提供優質水1億多立方米;也可同董鋪水庫聯合調度,使合肥市的防洪能力由原先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標準。 [1] 

大房郢水庫相關內容

水利線路顯示,大別山佛子嶺與響洪甸水庫的水從淠河流過,在橫排頭被攔截並且形成面積巨大的豐源湖,湖水通過進水閘流入淠河總乾渠,再流經滁河干渠,最後流入合肥的四里河(又名三岔河,發源於長豐縣土山鄉青嶺村,南流至大楊鎮照山村進入合肥廬陽區,最後注入南淝河)。就這樣,大別山的水一路澆灌安徽千萬畝土地,最終流入合肥人的“大水缸”。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