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嵩璘

鎖定
大嵩璘(?—809年),是渤海國第六代君主,在位期間794年至809年,大欽茂的幼子,改元為正歷。唐朝遣使殷志瞻冊封大嵩璘為渤海國王、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司空。大嵩璘結束了大欽茂死後的動亂,渤海國又開始正常發展,並且九次遣使朝唐,三次遣使入日本。809年去世,諡號康王。
本    名
大嵩璘
所處時代
唐朝(渤海國)
民族族羣
靺鞨族
逝世日期
809年
諡    號
康王

大嵩璘人物生平

大嵩璘早年即位

大嵩璘是渤海國文王大欽茂少子。大欽茂雖是英明之君,但對繼承人的安排並不穩妥。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大欽茂病故,渤海政局出現動盪,統治集團內部爆發一場尖鋭的爭權鬥爭。大欽茂族弟大元義趁大欽茂世子大宏臨早卒,奪取了王權。
大元義執掌王權,遭到大欽茂子孫的反對。同時,大元義對人“猜虐”,又引起不少人的不滿。數月後,因積怨日多而被“國人殺之”。大元義時期,曾遣王子大清元等30餘人朝唐。大元義死,渤海統治集團擁立大宏臨子、大欽茂孫大華璵為王。渤海王權復歸大欽茂嫡系子孫。大華璵改元中興,並遷都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不及一年逝世,諡成王。大華璵去世,由其叔父大嵩璘“權知國務”,暫掌王權。

大嵩璘正式理政

貞元十年(794年),大嵩璘改元“正歷”。次年,唐遣內侍殷志瞻使渤海,冊封大嵩璘為渤海郡王,兼左驍衞大將軍、忽汗州都督。唐朝對大嵩璘的冊封,並未象文王大欽茂那樣,“詔以渤海為國”,進封為“國王”。當時爭權激烈,政局動盪,唐廷授以大嵩璘官爵,以示支持。大嵩璘不失時機,加強對王室、貴族、地方勢力的控制,使渤海政局穩定下來。
大嵩璘在控制渤海穩定局勢方面取得初步成功後,欲獲得與文王大欽茂一樣的地位和榮譽,乃於貞元十三年,遣使赴長安,向唐廷呈述理由,請求唐朝依文王大欽茂之例封他為國王。唐德宗考慮到大嵩璘對朝廷的忠誠和良好政績,允其所請,冊封為渤海國王,授以銀青少祿大夫、檢校司空。
由於大嵩璘穩定渤海,治理邊疆有功,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廷加冊封大嵩璘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元和元年(807年),加檢校太尉。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大嵩璘病故,諡為康王。 [1] 

大嵩璘人際關係

大嵩璘歷史評價

大嵩璘繼承祖業,不失臣禮,進一步增進同唐朝的關係。在位十多年中,有記載的遣使朝唐9次。同時,與日本交往方面,成效顯著。文王大欽茂時,日本對渤海聘使的態度已發生變化,企圖以“屬國”對待渤海,故曾有因渤海“國書”不合藩禮而拒絕渤海使入京的事件發生。大嵩璘掌權後,為避免此類事件發生,謹慎行事,靈活處置,給日本當局以較多照顧,從而改善了關係,使雙方的交往得以正常進行。貞元十一年,大嵩璘遣工部郎中呂定琳訪日。第二年,日本派御長廣嶽等送呂定琳返歸併回訪渤海。貞元十四年(798年),日本遣賀萬麻呂聘訪渤海。日本聘使歸國時,大嵩璘派左熊衞都將大昌泰相送並回訪日本。這些訪問和答聘,增進雙方的相互瞭解,促進了友好關係的發展。
參考資料
  • 1.    《黑龍江省志》:人物誌。
  • 2.    《新唐書 卷二百一十九 列傳第一百四十四》:欽茂少子嵩鄰(璘)立,改年正歷,有詔授右驍衞大將軍,嗣王。建中、貞元間凡四來。死,諡康王。子元瑜立,改年永德。死,諡定王。弟言義立,改年朱雀,並襲王如故事。死,諡僖王。弟明忠立,改年太始,立一歲死,諡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