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屯火山匯

鎖定
大屯火山匯位於台灣西北部,其主體乃是由大屯火山羣匯所構成的火山地形,為台灣主要的火山分佈區,地質構造多屬安山岩。外型特殊的錐狀或鍾狀火山體,及火山口、火口湖,構成獨特的地質地形景觀。
中文名
大屯火山匯
火山亞羣
觀音山亞羣
地    址
台灣西北部
屬    性
火山

大屯火山匯地質簡介

大屯火山匯 大屯火山匯
大屯火山羣匯依火山體的巖性及層位關係,可分為幾個獨立的火山亞羣。除了西部外圍的觀音山(位於台北縣八里鄉)和東部外圍的湳子山、丁火朽山(位於台北縣萬里鄉)之外,其餘亞羣皆已納入陽明山國家公園轄區內。

大屯火山匯火山亞羣

大屯火山匯觀音山亞羣

包括觀音山、觀音坑、萬年塔,以淡水河與大屯火山羣相隔成一獨立火山體。根據鐵鎂礦物斑晶含量的多寡可以分成三層:由老而新依序為:第一層為普通輝石玄武岩與普通輝石安山岩;第二層為兩輝安山岩;而第三層為紫蘇輝石安山岩及紫蘇輝石-角閃石安山岩。除這三層外,尚有萬年塔橄欖石玄武岩及觀音坑之黑雲母-角閃石-紫蘇輝石安山岩岩牀等。

大屯火山匯大屯火山亞羣

包括大屯山、南大屯山(大屯南峯)、面天山、燒庚寮、烘爐山。錐形的大屯山約在50萬年前形成,其山形呈南北走向,四周坡度頗大,因河流的切割產生許多溪谷。巖性為夾有輝石及紫蘇輝石的角閃石安山岩。

大屯火山匯竹子山亞羣

包括的火山體有竹子山、小觀音山、嵩山等三座較大型的火山體,都由兩輝安山岩所構成。

大屯火山匯七星山亞羣

包括了七星山、七股山、紗帽山及內寮山(竹篙山)等主要的錐狀火山體。以七星山為中心,其他各火山圍繞在七星山四周,或是坐落在七星山較早期產生的熔岩台地上。這些火山體的共同特徵是,都由紫蘇輝石角閃石安山岩所構成。

大屯火山匯磺嘴山亞羣

以磺嘴山為代表,包括了周圍的大尖山、大尖後山、八煙山及荖寮湖山等,其中以磺嘴山錐狀火山的外形最吸引人們的注意,山上有明顯的火山口;此外,大尖山及大尖後山也有火山口構造;八煙山及荖寮湖山噴發時間較早些,噴出的熔岩都被後來的磺嘴山火山噴發物所覆蓋,只留下小型的火山丘。

大屯火山匯湳子山亞羣

包括了湳子山及八斗子山兩座火山,這兩座火山相近且遠離其他亞羣,組成一個獨立的亞羣。湳子山及八斗子山皆為山頂平坦的小型錐狀火山,火山口不明顯,皆由含黑雲母角閃石安山岩所構成,是大屯火山羣中少數含有黑雲母礦物的火山。

大屯火山匯丁火朽山亞羣

只包含一座丁火朽山,獨立成一個火山亞羣,位在台北縣萬里鄉,與其他亞羣相距甚遠。丁火朽山由角閃石安山岩所構成,它有兩層熔岩流,下層的熔岩流是大屯火山羣最老的一層熔岩流。

大屯火山匯噴發活動

依據陽明山國家公園資料指出,大屯火山匯主要分二階段噴發:
第一階段噴發由256萬年前持續到250萬年前,分為二期:第一期由280萬年前開始噴發,原始的丁火朽山噴出大量火山碎屑岩,堆積在中新世沉積岩上,形成七星山底層及大屯山;第二期約在250萬年前,在今日的大磺嘴附近也有了噴發活動,形成原始的大屯山。
在第一階段噴發之後,大屯火山羣沉寂了約170萬年,直至80萬年前,才開始第二階段的噴發。
第二階段噴發由80萬年前持續到11萬年前,分為三期:第一期是80萬年前至60萬年前,首先噴發的是竹子山亞羣,分佈極廣的熔岩流構成竹子山的底部,七十五萬年前形成竹子山、小觀音山、面天山及向天山,到了70萬年前,是大屯火山羣噴發活動最猛烈的時期,幾乎所有的亞羣均陸續噴發;第二期是指60萬年前至50萬年前,此時只有七星山、大屯山及磺嘴山還有噴發活動,形成七星山上層、磺嘴山及大尖後山,除了七星山有大規模的噴發外,其他的活動均很小。最後一期是自50萬年前至11萬年前,只剩下大屯山亞羣的烘爐山、面天山兩處噴發與七星山腰的寄生火山-紗帽山形成。自此,火山學家認為由於上一次火山噴發距今已經十多萬年,噴發活動已停止。但是,最近的研究發現的火山灰距今只有6000年前,因此,大屯火山羣可能仍然存在一座活火山。與此同時,透過火山氣體的調查亦顯示大屯火山匯的深部的岩漿庫仍舊存在,該地區的地震活動亦顯示出明顯的熱液或是岩漿活動訊號。近年的地殼變形監測也發現大屯火山匯有明顯的垂直地殼變形,2008年至2009年間上抬約0.9cm,因此大屯火山羣的活動監測勢不容緩。2014年2月12日,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指出,台北士林區凌晨發生的芮氏規模4.0地震。地震初判與大台北活動斷層山腳斷層無關,也不是大屯火山爆發的跡象,而屬岩漿冷卻過程中出現的“應力調整”,這是指在岩漿冷卻過程中,因熱脹冷縮原理,岩漿體積縮小產生空隙,上方岩石往下掉,造成塌陷,才發生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