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宗祠

鎖定
祠堂是中華民族祭祀祖先場所。中國的封建社會以忠孝禮儀為制度基礎,宗祠作為家族的象徵,自然在人們心目佔裏有極高的地位。宗祠祭典代表着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明代初年,流坑建起第一座祠堂,到萬曆年間,全村已有分祠26座。這個傳統文化底藴深厚的大家族,以儒家理學成分增進宗族的凝聚力,以心學的弘揚給宗族注入了存理去欲、修齊治平的生機,幾百年來,祭祖活動相沿成俗,成為族人行為和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如今村中還散落着50多座舊祠。家家户户的廳堂裏都設有神龕,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村民燃放一小掛鞭炮,敲擊小銅鈴,給神龕上供,虔誠祈禱。是時,村內炮仗聲此起彼伏,成為一道風景線。
中文名
大宗祠
簡    介
宗祠作為家族的象徵
首座祠堂位置
流坑
舊祠數量
50多座舊祠
祈禱時間
每月的初一、十五早晨
保存族譜
3本(明萬曆十年 )

大宗祠簡介

大宗祠 大宗祠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董氏精英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持秩序、穩定發展。村中宗教活動的遺存隨處可見,特別是那版本眾多的譜牒和遍佈村巷的祠堂,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仍保存有明萬曆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大宗祠遺址更是一絕,五根高8米,直徑0.7米的花崗岩石柱,傲視蒼穹,被稱為流坑的“圓明園”。

大宗祠背景介紹

宗祠在人們的心中是神聖的,它與各房譜牒相配合,就是一套嚴厲的法制系統。古時候的流坑木業發達,村中對於樹木森林的保護有加,在道光十九年修胤明房譜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套法制系統是如何運作的。

大宗祠歷史資料

修胤明房譜《樟木坑禁約》內稱:“斫取地柴(按:即作為薪炭的矮灌木)外,如有盜取樹木一枝一椏者,一經察獲,立拘犯到祠,分別責罰。如敢再三戕害,及藐法欺尊,恃悍拒搞等情,定行從重懲罰,並即削黜,終身不許分取木子。若五十以上尊長,恃老故犯,除加等議罰外,並即摘其祭神情吉凶酒肉,終身不許入祠。眾力同攻,斷不寬縱。”

大宗祠實例

民國年間的實例,人們見過因此在祠堂當場責打的,還有一例是在族房長公議後,最後決定覺悟塘淹死。如屬罰款,首次三吊三,再犯33元,一次比一次重。宗族組織用了各種現實的族內法律、經濟制裁手段,使獎、罰樣樣可以落實,具有相當強的制約力量。加外,流坑山產,主體部分在流坑村到招攜銀中之間三十餘里的河道兩側。當時,烏江中木排不斷,排工沿流而下,對兩岸山林的變化了如指掌,一旦發現盜伐或山火,都可以時報警,馬上處理。
香港客家祠堂-廖萬石堂 香港客家祠堂-廖萬石堂
流坑大宗祠是流坑村最為考究的建築,尤其是其前院的三座牌坊不僅在景觀上有不可忽視的標誌作用,在村民心目中也有着強烈的認同感。2004年江西對此大宗祠進行修繕,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遵循“全面保護、尊重歷史、還原風貌、突出重點”的總體保護和整治原則,對這一區域的總體佈局、道路系統、綠化系統、人文景觀、牌坊及影壁的復原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設計,盡其所能地展現了流坑村的歷史原貌。據稱,規劃實施結束後,流坑可能進一步成為今後研究江西乃至中國歷史與民俗的重要基地。
流坑村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又被國家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評選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被專家譽為中國古代文明的縮影。流坑龐大的古建羣體,佈局井然有序,整個好似一座嚴整的城池,其房屋系統、道路系統、排水系統科學合理,獨具匠心,顯示出古代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