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流坑古村

鎖定
流坑古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佔地面積3.61平方千米,是一個董氏單姓聚族而居的血緣村落,始建於五代南唐升元年間(937年至943年)。 [2]  [4] 
流坑古村是一座江右民系聚居的古村,全村曾出文、武狀元各1人,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簿、教諭,超過百人。 [3]  [28]  王安石梅聖俞朱熹文天祥吳澄羅洪先聶豹曾國藩左宗棠等,都為流坑留有墨跡。 [28]  流坑古村的民居建築均為磚木結構樓房,高一層半,格局多為二進一天井,佈局簡潔,樸實素雅。 [2]  流坑古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濃縮華夏耕讀文明最後的孤本” [29]  和“中國古代農村文明的活化石”。 [21]  流坑村古建築羣是集歷史文化、建築藝術和民俗風情為一體,具有地方特色的贛派建築,是代表着流坑文化的遺產和積澱,也是歷史文化名村的核心價值。 [37] 
流坑古村先後被評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省級風景名勝區, [31]  併入選“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鎮” [23]  、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41]  、“江西十大文化古鎮(村)”和“最美古村落”等榜單 [19] 
2016年2月,流坑景區被江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評為4A級旅遊景區。 [20]  [34] 
中文名
流坑古村
地理位置
江西省撫州市樂安縣 [1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開放,村內個別展館一般17:30閉館,具體以景區當日實際情況為準。
景點級別
AAAA級
門票價格
60元/張
佔地面積
3.61 km² [4] 
著名景點
狀元樓
翰林樓
大夫第等

流坑古村發展歷史

流坑被譽為“千古第一村”,位於牛田鎮東南部烏江之畔,四周青山環抱,三面江水繞流。建村於五代南唐昇元年間(937-943),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流坑為董氏單姓聚族而居血緣村落,全村以董姓為多,家族尊西漢儒學家董仲舒為始祖,但宗譜可考的開基祖則為南唐時的董合。
宋時,流坑以董氏科第而興旺,成為江南大家族聚居之地,時有“一門五進士,兩朝四尚書、文武兩狀元,秀才若繁星”和“歐(歐陽修)董(流坑董氏)名鄉”之美稱。
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 [28] 
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紹繼祖業,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 [28]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遊歷,贊:“其處闤闠縱橫,是為萬家之市,而董氏為巨姓,有五桂坊焉。” [2] 
1997年8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在考察流坑後,譽之為“千古第一村”。 [1] 

流坑古村建築格局

流坑古村遠觀青山拱挹,近傍清澈的恩江上游之水烏江,河水沿村東再轉而西流,與村內龍湖之水相通。古村周邊江岸古木參天,秀竹搖翠,形成山環水繞之佳境。流坑村落主體基本保存了明嘉靖、萬曆年間規整的格局,以“七豎一橫”的大巷道為框架,其間以眾多小巷相連通,在主要巷道的頭尾均建置望樓,早啓晚閉,以加強防禦。七條豎巷直對江岸,與碼頭相呼應,便於引河風入村,確保空氣清新。村中排水系統完備,納天然水與生活用水入龍湖,再引入村外的烏江,天然排污。在主體佈局之外,依照地形物貌建祠堂,築廟宇,修街道,立閣樓,樹牌坊,圍村牆,植樹林,使流坑儼如一方城池。
流坑古村
流坑古村村中現存500餘幢建築中,有明清古建築及遺址計260餘處,其中明代建築、遺址19處。這些傳統建築中,有古典風範的民居建築,有宏偉壯觀的宗祠建築,有幽雅別緻的廟宇建築,有功能各異的文化建築,如紀念性樓堂、書院、戲台、牌坊等,還有店鋪、水井、橋樑、古墓、古塔遺址等,計有戲台、書屋等文化建築14處、牌坊5座、宗祠48處,廟宇8處。另有古水井、風雨亭、碼頭、古橋、古墓葬、古塔、古村門等遺址32處。 [6] 

流坑古村主要景點

流坑古村文館

文館 文館
文館,位於流坑村北陌蘭洲,本為董氏大宗祠三祠一體建築組羣中的一部分,始建於明嘉靖丙申年(1536年),重修於萬曆丙戌年(1586年)。文館坐北朝南,二進、二天井,磚木結構。進深43.8米,面闊18.8米,佔地面積823.44平方米。庭院門楣上有“儒林發藻”四個大字。入內,有拱橋、石欄、泮池。前堂為學房,中堂為講壇,上堂供奉漢大儒董仲舒和村中世代名宦、先賢的牌位。堂內天花藻井設計奇巧,雕刻精緻。兩側還有一幢與之相通的小廳堂。穿門而過至上下兩層的藏書樓,上層為文昌閣,上懸“日進高明”匾;下層即藏書樓的小廳堂。堂前置小花園,闢漏窗於前牆兩側,栽植花木。 [4] 

流坑古村狀元樓

狀元樓 狀元樓
狀元樓,位於流坑村西街上巷,建於南宋時期,清咸豐十年(1860年)大修,系流坑董姓族人為紀念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年)恩科狀元董德元所建。狀元樓為兩層磚木結構,下層前後門形成東西直通過道。前門右側有轉折式木樓梯通二樓檐廊,檐廊環護二樓與四圍相通。樓面闊10.4米,進深10.8米,中間部分裝有隔斷屏風,中心為神閣(祭堂),內設神台。神閣門楣上懸“狀元樓”三字大匾。 [4] 
狀元樓是一幢硬山式重樓,由青條磚砌結,牆厚37釐米,通高11.85米,通面闊10.80米,通進深10.38米,近正方形,底層前後正中闢券門,高3.69米,寬2.19米,以花崗岩條石作框、發券,下有一級石階。進層平面,進深五間,面闊三間。明間樑架為改造了的抬梁式,次間樑架穿鬥式。地面除2米餘寬的通道用花崗岩條石橫向鋪砌外,餘皆卵石鋪設。 [4] 

流坑古村繩武先生祠

繩武先生祠,位於流坑村西街上巷龍湖西側,坐西朝東,始建於明代,經歷代維修。該祠是後人祀奉董氏先人十五世董明善之所,也是村中現存最大的明代宗祠之一,進深28.75米,面闊13.83米,佔地面積397.62平方米。兩進一天井,三開間,雖經數百年風霜雨雪,其構架仍保存完好。前門由條石砌成台階,門額懸有“繩武先生公祠”木匾。 [4] 
繩武先生祠內柱礎均鼓形石質。木構架為穿鬥式,天井間縱向亦以月梁式的柁梁承託上部構架和出檐。天井兩側的廂房,縱向往往以數扇隔扇裝修。隔心和絛環板的雕刻簡樸、古典。房間都是雙開隔扇門格局。繩武先生祠內還留存有清代的農具、傢俱,具有濃厚地方特色。 [4] 

流坑古村高坪別墅

高坪別墅坐落在流坑古村西北處,龍湖的西岸,坐北朝南,東側向湖。前面闢有門院,後面古樹參天。高坪別墅的主體為一正人兩進式的磚木結構建築。現存建築為清代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平面佈局仍保留明制,青磚灰瓦,東西兩側封火牆高聳,前檐宇處白底墨繪,磊門門楣上嵌有一塊大紅石匾,上刻楷書“蕃昌公祠”四字,均為重修時所制。屋內上、下兩堂,兩側置正房,中間闢天井。堂室柱、梁粗大,棚高而裝修簡樸。

流坑古村武當閣

武當閣位於流坑古村西北處,距村北沿約半華里,背江面村而建。其西側古樹參天,前為龍湖的下段,環境幽靜,地域開闊。武當閣始建於明代,歷經修葺或重建,現存建築為磚木結構,主要由玄武殿、玄武閣和閻王殿等組成。是一座融道教、佛教和民間諸神於一廟的建築。 [8] 

流坑古村環中公祠

環中公祠位於中巷東端,為祀奉董孕旋而建,清代建築。有三扇大門,廳堂較闊。民國十九年(1930年)10月,樂安縣蘇維埃政府由招攜汗上遷至流坑,同年11月在此祠召開樂安縣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會議選舉產生了樂安縣第二屆蘇維埃政府。故此祠具有革命紀念意義。 [9] 

流坑古村翰林樓

翰林樓 翰林樓
翰林樓,位於流坑村賢柏巷,始建於明,重修於清,為紀念翰林院編修董琰而建。翰林樓坐西朝東,呈牌坊式二層磚木結構,硬山頂。上層為望樓,正面正中上方嵌“翰林”豎額。楊士奇書“數封天子詔,當代帝王師”對聯。背面正中上嵌“恩榮”磚雕,下方嵌明江西學政鄒學柱所題“盛世絲綸”橫額。下層正面門楣上有“少司成第”橫額,署款“明東閣大學士楊士奇為國子司業前翰林院編修董琰立”。門房有明文淵閣大學士金幼孜所書對聯。 [4] 
翰林樓進深4.7米,面闊3.9米,佔地面積18.33平方米。 [4] 

流坑古村大賓第

大賓第 大賓第
大賓第建築組羣,位於流坑村中巷西端南側,坐東朝西,由七棟民居組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小院落,故有“村中村”之稱。為流坑村董氏文肇淳派胤旋房族一支中的某商宦之家,先後建於清嘉慶、道光年間,佔地2000平方米。 [4] 
大賓第由多棟宅第及客廳、書屋、道房、門坊、庭院、門道等組成。現存務德、務滋、務本、務修、務貴五堂。其中心部位為相對排列成南北門道與東西門道相互連通的“丁”字形佈局。入口在西側牌坊式的挹庚門,門聯刻“門高迎太乙,户彩映長庚”。由此門入,乃一大庭院,迎面即“大賓第”門坊。復入,即寬約3米的門道,可見“壁聯奎煥”、“鬥轉星迴”牆匾。臨道而建的宅第,南有務滋堂,北有務本堂。 [4] 

流坑古村旌表節孝坊

旌表節孝坊位於中巷東段北側,面巷而建,其東南方為一十字路口,原聳立着有名的四牌樓。此坊為四柱三間三樓的磚石建築,其頂部的中間部分高出,兩側等高對稱,上覆青灰瓦,檐角起翹。正面上方嵌有紅石“聖旨”豎匾,中坊橫條紅石上刻有“旌表節孝國學董朝傑之妻張氏偕媳儒士金鰲之妻陳氏”,下方收有“節孝坊”三字。此坊裝飾講究,主要部位其檐宇部和各層坊上,其裝飾圖案豐富,有花卉、靈獸、祥禽、人物、詩文等;手法多樣,有石刻、堆塑、磚雕、彩繪、墨書等,整個牌坊顯得華麗典雅,氣派軒昂。後來,又緊靠此坊建一住宅,以坊門作為正門,堂懸“本立堂”匾。 [10] 

流坑古村三官殿

三官殿位於流坑村南約一華里處的青山腳下,背山面江而建,門前是古往今來通往流坑南部世界的必經道口。三官殿為民間道教宮觀,是一座雙層重檐翹角的古老殿閣,磚木結構。現存建築為清代道光二十年(1840年)之物。三官殿的下層為前帶門廊的神殿,在其門面、梁枋、天棚等處以木雕、彩繪裝修;門、柱上朱底描金的匾聯高懸。神殿的神座之上,供奉“邱、王、郭”三仙的神像,氣氛顯得莊嚴肅穆。三官殿的上層,為面積較神殿小的魁星閣。閣的四壁以木質隔扇裝修,閣頂天花、藻井遍繪彩畫,閣內設神台,供奉魁星雕像。 [11] 

流坑古村理學名家宅

有着流坑名片之稱的理學名家宅,為明代中憲大夫、刑部郎中董燧故居。
董燧繼承先祖董德修理學(“心學”)之脈,先後師從歐陽德王艮鄒守益聶豹等理學名人,傾心研究陸、王理學,一生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遊學、講學和著述,結識了一大批江右理學名流,促使了當時流坑理學的振興,成為明代後期的一位理學名士,被曾同亨譽為“理學名家”。 “理學名家”宅是一座磚木結構的明代後期建築,位於流坑中巷的中段,坐北面巷,緊靠其東側,還建有一前置天井的小廳堂,門楣上署有“大夫第”三字,天井照壁上刻有“共徘徊”磚額,這是當時董燧休閒、讀書、會友的場所。
此宅前闢大門廊,為一進三開間,經後代改修,僅遺門廊部分為明代原物。其正門前兩側分立圓雕紅石獅一對,雖經數百年滄桑歲月,顯得斑駁古舊,但雄風猶存。門楣上懸掛的“理學名家”大匾,為明代太子少保、吏部尚書曾同亨所書,其書端莊豐潤,灑脱勁秀;原還有曾同亨所題贈的“理學常存德義門,名家自有兒孫福”一木刻門聯,把理學名家四字嵌入聯中,妙趣天成,惜於“文革”之時散失。門廊的正前方6米處,一明代影壁式磚坊上面刻的“高明廣大”和“文章輝列宿,冠冕重南洲”,為吉水狀元羅洪先所書。其書端正勁秀,尤有柳體風骨。 [30] 

流坑古村開發建設

流坑古村基礎建設

1990年秋,江西省著名歷史學家周鑾書到流坑考察,寫下《初訪流坑村》一文,掀開了這個久藏深閨的古典村落的面紗。
1996年初冬,國家著名文物、古建築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考察流坑村,認為流坑村“是我國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地區保護的一個重要發現”。同年11月19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發表了《江西千年古村流坑,中國古代文明縮影》一文,引起全國轟動。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的-當即作出重要批示,使流坑村的保護工作得到國家文物局、江西省人民政府和省文物局的高度重視與支持。
1997年8月初,國家文物局局長張文彬專程考察流坑村,對流坑古村給予了高度評價,並揮筆為流坑題詞:“千古第一村”。 [2]  同年,流坑古村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其中村內21處建築及遺址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流坑古村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0年,樂安縣政府投入160萬元對文館、武當閣和狀元樓等進行維修,搶救修繕古建築面積達5300平方米。同時利用村民捐資對環中公祠、樂善公祠、“高明廣大”坊等13處宗祠、廟宇古建築進行修繕。 [12] 
2014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投入481萬元啓動流坑古村重要部位將設置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消防供水系統工程。 [13] 
2016年3月,流坑古村對古村義務消防站進行強化升級,建立了江西首個文物古建築、古村落微型消防站,設立了兩個分站,並不斷追加專項經費投入。 [13] 

流坑古村品牌建設

2001年6月25日,流坑村古建築羣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3] 
2003年11月,流坑古村被建設部和國家博物館評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5] 
2009年10月,入選“中國大學生最喜歡的旅遊景區”。 [27] 
2011年8月,入選“中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鎮”。 [23] 
2012年12月,流坑古村被建設部、文化和旅遊部、財政部公佈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 [31] 
2013年4月,被江西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31] 
2014年12月,被評為“古色江西——江西十大文化古鎮古(村)”。 [18] 
2015年8月,榮獲“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稱號。 [22] 
2016年2月,流坑景區被江西省旅遊發展委員會評為4A級旅遊景區。 [20]  [34] 
2016年5月,入選閩粵贛十三市二十佳旅遊景點。 [25] 
2016年6月,流坑古村入選《最美古村落》榜單。 [19] 
2020年3月,入選江西省非遺傳承小鎮(建設)名單。 [16] 
2022年6月,入選江西省2021年度十大優秀旅遊景區。 [24] 
2022年8月,入選“鄉村是座博物館”全國鄉村旅遊精品線路。 [26] 

流坑古村文化活動

流坑古村人文歷史

航拍流坑古村 航拍流坑古村
董氏尊西漢大儒董仲舒為始祖,又認唐代宰相董晉是他們的先祖。宋代流坑董氏崇文重教,以科第而勃興,成為江西大家族聚居的典型。元代,遇兵燹,村子遭毀。明、清時代,村中有識之士,興教辦學,修譜建祠,並發展竹木貿易,使流坑村又一次繁榮興盛。從宋初到清末,全村出文,武狀元各1名,進士34人,舉人78人,進入仕途者,上至參知政事、尚書、下至主薄、教諭,超過百人。
流坑村是中國封建宗法社會的一個縮影。在一千多年的漫長歲月裏,董氏村賢依靠嚴密的封建宗族制度來凝聚族眾、維繫秩序、穩定發展。保存有明萬十年族譜3本,清代各房譜牒20多個版本。

流坑古村活動

2016年5月,流坑景區推出流坑景區門票免費,觀光車免費等優惠措施。 [32] 
2019年7月28日,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綠水青山看中國》欄目組來到流坑古村“狀元樓”“賢伯巷”“爵祿封侯”等景點取景拍攝。 [36] 
2021年11月11日,江西廣播電視台、大江網、江南都市報、江西晨報、新法制報、撫州廣播電視台、撫州日報、掌上撫州、撫州圈等記者到流坑古村採訪。 [35] 

流坑古村特色小吃

  • 流坑紅魚塊
流坑紅魚塊,是流坑一帶人家普遍製作和食用的一種調味性菜,是下酒、飯的上品。多在冬季製作,有空調或冷藏設備可長年製作。多用草魚,也有用大頭魚、鯉魚等。 [38] 

流坑古村非遺文化

流坑古村有儺舞、遊神、鄉射遺樂、竹編、刺繡、雕刻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儺舞2006年5月20日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鄉射遺樂2008年5月27日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1] 

流坑古村所獲榮譽

時間
名稱
2001年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1] 
2003年
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村 [41] 
2023年6月
2023年度“風景獨好”旅遊名村 [40] 
2023年8月
2023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39] 

流坑古村旅遊信息

流坑古村門票

流坑古村景區門票價格標準
1、門票價格:60元/張。
2、導遊費:50元/次。 [15] 

流坑古村交通

從南昌出發,經生米大橋上昌寧高速,走樂安(豐城)方向,從“流坑南互通”下高速,路口有去流坑古村和牛田古樟林的指路牌。 [14] 
流坑古村對外交通較為便利,南北向有G6011從村莊西邊通過,對外連接贛州;東西向有撫吉高速在牛田鎮外北部通過,可快速到達吉安與撫州。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