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學中庸講演錄

鎖定
《大學中庸講演錄》運用“文本細讀法”,力求通過對經典逐字逐句的解讀,儘可能接近經典的本意,然後經過內容闡釋而發掘出其中所隱含的重要的當代意義。《大學》的當代價值在於,它是對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一種塑形,強調尊重歷史,尊重教化,尊重道義,還特別強調個體精神修養的重要性。這一點對於當今世界的和諧發展有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
書    名
大學中庸講演錄
作    者
王嶽川
出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
定    價
35 元
開    本
16 開
ISBN
9787563377442

大學中庸講演錄內容簡介

中庸思想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中重要的思維方法論和踐行本體論,它強調在不偏不倚中尋求恆常之道、中和中道,追求不急不緩、不驕不餒的人生至境,不僅影響了東方文化,而且正在影響西方文化。在新世紀討論《中庸》是着眼於當代中國和世界的問題,以世界性視角涉入中國立場,發掘東方傳統思想的積極價值。站在新世紀文化地基來細讀《中庸》,弄清歷史公案中隱藏的意義和價值,確定《中庸》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義。

大學中庸講演錄作者簡介

王嶽川,四川省安嶽縣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所副所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文化書院客座教授,復旦大學等十所大學的客座教授,中南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澳門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日本金澤大學客座教授。長期從事文藝美學、西方文藝理論、當代中西文化比較方面的研究。出版《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二十世紀西方哲性詩學》等西方文論和美學研究著作16部,以及《發現東方》《中國鏡像》等中國思想文化研究著作15部,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獎項。

大學中庸講演錄編輯推薦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在名師們手中,這門藝術往往呈現出豐富的色彩,放射出迷人的光芒。
在當下的中國,學術著作往往呈現出嚴肅的面孔,給人的感覺經常是嚴峻的、冰冷的,因此,學術著作總是很難理想地實現自身的接受過程,學術的普及因之受到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學術真的就只有人們意料的那副臉孔麼?
我們想作一些積極的探索與嘗試。《大學名師講課實錄》叢書因此而出世。
您也許沒有機會去聆聽這些名師講課,但有了這樣的“講課實錄”在手,就相當於旁聽名師講課,應該是可以彌補一些遺憾的。

大學中庸講演錄目錄

前言
上編《大學》講演錄
第一講作為經典的《大學》及其當代價值
(一)由“記”上升到“經”
(二)關於《大學》的作者
(三)《大學》的文化心理整合的當代意義
(四)《大學》的當代精神生態價值
第二講《大學》“三綱”的歷史語境
(一)內在品格的自我彰顯
(二)推己及人的公共意識
(三)止於至善的高妙境界
(四)循序漸進的精神躍升
第三講《大學》“八日”的方法論問題
(一)內在修養的人格境界
(二)“內聖外王”的反思性考量
(三)格物窮究的精神指向
(四)修身為本的人文內涵
第四講“明明德”與“親民”的重要性
(一)光明大德的主體自覺性
(二)君子維新的社會擔當
第五講“止於至善”的精神高度
(一)“知止”主體與多元取向
(二)人倫所止的現代意義
(三)止於至善的精神維度
第六講內本外末的人格提升
(一)求真知本的人文價值
(二)君子慎獨的人格典範
(三)以誠為本的精神意義
(四)誠意修身與面對本真
第七講身心公正的理性意識
(一)客觀公正的理性判斷
(二)清心無慾的澄明境界
(三)身心貫通的道德修為
第八講家國相連的社會倫理
(一)公正合度的人際交往
(二)由家及國的倫理擴展
(三)人己相系的道德力量
第九講天下太平的社會理念
(一)絮矩之道的重要意義
(二)仁政重民的施政原則
(三)德本財末的體用意識
(四)仁善保民的道德關注
第十講以義為先的行動原則
(一)仁人愛惡的理性自覺
(二)身本財末的社會價值
(三)以義為利的治國綱領
結語推己及人的文化擔當
附:《大學》章句
中編《中庸》講演錄
第十一講《中庸》作者及其成書過程考辨
(一)關於《中庸》的作者
(二)《中庸》成書的大體過程
第十二講中庸實踐難度及中西中庸觀
(一)中庸內在含義及其是否可能
(二)中庸思想的當代性與世界性
第十三講天人合一的儒家之道
(一)中庸的形而上學根據
(二)中庸的自我性情修養實踐
(三)中和的精神意義在於心懷謹慎
(四)中庸之路的正與反
第十四講中庸的精神高度與實踐價值
(一)中庸境界的高度與難度
(二)過與不及的歷史經驗教訓
(三)踐行中庸之道的現實難度
(四)理論實踐雙難的中庸之道
第十五講中庸之難與君子之強
(一)須臾不離的中庸之道
(二)中庸不可能的深層原因
(三)君子之強的精神價值操守
(四)常行正道的中庸實踐
第十六講君子之道的廣大與隱微
(一)儒家對君子的多重規定性
(二)實踐君子之道的張力結構
(三)道不遠人的人文立場
(四)日用規範中的中庸實踐要求
第十七講中庸實踐的主體自覺與功效
(一)自我定位的“素位”意識
(二)循序漸進的君子之道
(三)敬畏神靈的當代思想啓示
(四)大德受命的中庸功效
第十八講禮治規範與倫理政治話語
(一)聖人續接的禮治規範
(二)中庸之政的人文關懷
(三)達道達德的公共價值
第十九講誠:修治天下的內在根據
(一)治國九經的政治思想
(二)政治預見性與行動合法性
(三)知行合一的為道功夫
(四)至誠之道的天地境界
第二十講至誠無息的精神生態意義
(一)致曲有誠的精神躍升
(二)至誠如神的精神投注
(三)成己成物的內外一體性
(四)至誠無息的精神超越性
第二十一講德合天人的文化理念
(一)至誠之道的實踐路徑
(二)與時俱進的文化意識
(三)治理天下的最高境界
(四)天人相喻的文化意義
第二十二講中庸之德的社會倫理價值
(一)至聖之道的五種美德
(二)簡淡謹微的道德境界
(三)內省慎獨的內修價值
第二十三講《中庸》的思想內涵與當代意義
附:《中庸》章句
下編講演問答錄
一重解中國經典與互釋中西文化精神
二“太空文明時代”與“妖魔化中國”症候
三在文化輸出中使中國思想逐漸世界化
四大國文化守正創新與中國形象重塑
五守望文化中國與重鑄文化精神
六在全球化語境中持守中國身份立場
七文化身份表徵亞洲價值與大國文化競爭力
八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語境中的中國文化處境
九玄奘精神的當代價值與世界意義
十反對“去中國化”而堅持東方文化的世界化
附錄
一、治學心得:學術精神與生命蹤跡
二、主要學術著作及提要
三、主要學術論文目錄
後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