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夾河村

鎖定
大夾河村隸屬於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六合鄉,位於老六合鄉駐地向北7公里處,利六路以東,小夾河村北。薄嘴村南,大夾河村有土地總面積4000多畝。村莊佔有總面積約300畝。2006年全村總户數177户,總人口677人,其中男性330人,女性347人。
中文名
大夾河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省東營市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大夾河村村名由來

大夾河村約在147年前,公元1860年前是叫大夾河屋子。1860年前章家夾河村民高史青、高史行兄弟來此處開荒種地。因黃河下游土地寬滿,蘆葦、荊條吸引了利津上十三個夾河村的村民來此處安居墾荒種地,故得名下夾河村之稱。

大夾河村革命歷史

約在1930年前韓愎聚任山東省長時安排梁山移民到此處, 1938年農曆7月17日,特大海潮襲擊該地,受了大災出現了難忘的1938年,多數村民四處逃荒,1939、40年陸續回到此處。1942年4月八路軍清河軍區醫院進駐大夾河村,當時該村有七十多户人家,三百多口人,在自衞團的領導下(自衞團長王洪臣),好多户進駐八路軍,護養八路軍傷病員。當時的夾河村裏有清河行署指揮部、銀行税務局貿易貨棧兩個(義興勇、順興)。被服廠一個,村裏大街上車水馬龍,相當繁華,軍民魚水情的場面非常高漲。1943年10月,日本侵略軍和國民黨偽頑勢力為殲滅八路軍抗日後方力量,對該村多次進行掃蕩,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民兵自衞團和八路軍牽制敵軍,保護傷員和村民安全轉移,軍民團結與敵人進行了英勇的鬥爭。
大夾河村在日本鬼子的大掃蕩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被敵人燒掉了大半個村的房屋屋、家產,殺死了自衞團長王洪臣、村民李丙臣,傷亡了不少八路戰士,搶走了糧食、豬、牛、羊大牲畜等物資,損失慘重。
1943年在大夾河村住的八路軍醫院,所犧牲的八路軍將士就有二十七名。為悼念抗日戰爭為解放新中國所作出獻身的革命烈士1992年在村西建立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

大夾河村村政歷史

1955年大夾河村屬利津縣北三區的羅鎮區的下屬七個鄉,肖廟鄉,下稱合作社。1948年成立了第一個黨支部,支部書記張壽三;1955年入初級社;1956年入高級社;1958年成立了利津縣羅鎮人民公社,肖廟管區。大夾河村1961年前三個生產小隊,1962年秋後6個小組。1964年黃河發洪水(春天4份),村莊被淤地下。1966年成立六合村六合人民公社,叫大夾河大隊,下設三個生產小隊。1969年村民從六合村等四面八方回到了原籍重建新村,當時全村有80餘户,380多人口。1975年8月份又一次洪水,村莊受災,房屋倒塌,成熟的莊稼沒收成。1976年又一次重建家園,1975年的洪水,村莊受災是保衞油田。六合公社是三四個村付出代價的村莊之一。
1977年10月份三個生產小隊,分成6個生產小隊實行一年。

大夾河村發展歷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村黨支部帶領羣眾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一系列方針政策,1979至1980年,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9年全村土地承包到户,結束了“生產靠隊長指揮、社員憑工分吃飯”的歷史,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確立了農民自主經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的不斷改觀。1980 年該村通電, 2002年又用塑材户户通水管.2003年修成中心柏油路,村民取名:愛民路。2005年修前後街柏油路,北街取名:吉祥路;南街:雙豐路。徹底改變了入雨有家難進、亂堆亂放這端看不見那端的景象,村容村貌大改變。
1983年河口區正式成立,原利津六合公社劃歸河口區。更名:河口區六合鄉大夾河村。1988年河口區把夾河村作試點,該村推行“雙田制”改革,實行土地延長承包期三十年不變的政策,該村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充分發揮優勢劃出400畝土地鼓勵村民承包。經濟林、蘋果園承包期二十年,穩定了農民的心,走上了致富路,人均收入由1984年的不過1000元增到2006年的52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