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坑口村

鎖定
村名。在安徽省績溪縣南部、登源河西岸。屬瀛洲鄉。人口 1250。元代設杭口務。古稱荊林裏,因村莊附近多黃荊灌木叢。別名龍川。東晉散騎常侍胡焱來此定居,改村名為大坑口,含“龍川河在此出口注入登源河”之意。績胡公路經此。古蹟有明嘉靖年間建築龍川胡氏宗祠和奕世尚書坊。明户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憲是本村人。 [1] 
中文名
大坑口村
外文名
DA KENG KOU CHUN
別    名
龍川 [1]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面    積
852 畝
人口數量
321人

大坑口村名稱由來

龍川是坑口村古稱,村前有龍鬚山,村中有一條小溪(稱川)穿村而過,古稱龍川。後人認為小溪(又稱坑)出口流入登源大河,龍可以暢溪,故改為坑口。 [2] 

大坑口村歷史沿革

據統計,績溪歷史上共有進士100餘名,而坑口村這個只有400多户人家的村子有記載的進士就有24名。在績溪歷史記載的182座牌坊中,其中仕科坊40座,坑口就有14座。自明成化戊戌年(1478)到嘉靖戊戌年(1538)的60年中,該村先後出了户部尚書胡富,兵部尚書胡宗獻兩位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氣的進士。胡宗獻,字汝貞,號梅林,嘉靖十七年中進士,授山東益都令,屢決懸案,平反冤獄,獲朝廷嘉獎,晉三級。三十年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為總督,總制7省軍務抗倭滅寇,戚繼光等均為其手下大將。因滅寇戰功顯赫,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書,並加少保。嘉靖四十一年,因被人陷為“嚴黨”而先後兩次入獄,嘉靖四十四年死於獄中,隆慶六年(1572)得以昭雪,並錄平倭功勳。萬曆十七年(1589)其孫胡燈奏準,御賜葬故里大坑口的天馬山,諡號襄懋。
為紀念胡富、胡宗憲等村中的名人而於明嘉靖年(1562)建於龍川河南岸的奕世尚書坊,1986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坑口村村南始建於宋,明嘉靖間重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重修的龍川胡氏宗祠,被列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南向有一偏祠,是專為村中一丁姓世家所建。據載,大坑口村形似一條船,為了不使這條船隨流漂泊,需要有錨加以固定,故招了一丁姓男兒為婿,世代傳襲,將船“釘住”,但要求該丁姓人氏每代只能單傳。奇怪的是,數百年來,該丁氏家族各代均是單一男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