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囫圇鎮

鎖定
大囫圇鎮,隸屬於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地處張北縣東北部,東接戰海鄉,東南鄰崇禮縣石窯子鄉,南連崇禮縣驛馬圖鄉,西南與白廟灘鄉相鄰,西與二台鎮相連,西北與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毗鄰,北與三號鄉接壤,距張北縣人民政府5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280.08平方千米。 [2]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大囫圇鎮一帶為張北縣十區;1984年,大囫圇公社改為大囫圇鎮。 [1]  截至2018年末,大囫圇鎮户籍人口為18245人。 [2]  截至2020年6月,大囫圇鎮下轄22個行政村, [3]  鎮人民政府駐大圇村政府街1號。 [1] 
2018年,大囫圇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2] 
中文名
大囫圇鎮
外文名
DaKulue Town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北省張家口市張北縣
地理位置
張北縣東北部
面    積
280.08 km²
下轄地區
22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大圇村政府街1號
電話區號
0313
郵政編碼
076491
氣候條件
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紅山寺,巖片山
車牌代碼
冀G
人    口
18245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大囫圇鎮建置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大囫圇鎮一帶為張北縣十區。
1958年,屬東方紅公社。
1961年,從東方紅公社析出,成立大囫圇公社。
1984年,大囫圇公社改為大囫圇鎮。 [1] 

大囫圇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囫圇鎮下轄大囫圇、水泉溝、白茂營、河心、二道灣、紅沙灘、黑石頭山、洞亭營、信杆道、土茂營、河子村、北壕塹、大台溝、小台溝、白沙梁、翠花宮、萬寶莊、小麻尼、二道渠、席麻溝、腦包圖、對九卜22個行政村;有90個自然村。 [1] 
截至2020年6月,大囫圇鎮下轄22個行政村:大囫圇村、白茂營村、河心村、二道灣村、翠花宮村、萬寶莊村、白沙梁村、北壕塹村、大台溝村、小台溝村、小麻泥村、二道渠村、席麻溝村、腦包圖村、對九卜村、河子村、土茂營村、紅沙灘村、信杆道村、黑石頭山村、洞亭營村、水泉溝村, [3]  鎮人民政府駐大圇村政府街1號。 [1] 

大囫圇鎮地理環境

大囫圇鎮位置境域

大囫圇鎮地處張北縣東北部,東接戰海鄉,東南鄰崇禮縣石窯子鄉,南連崇禮縣驛馬圖鄉,西南與白廟灘鄉相鄰,西與二台鎮相連,西北與張家口市察北管理區毗鄰,北與三號鄉接壤,距張北縣人民政府5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280.08平方千米。 [2] 

大囫圇鎮地形地貌

大囫圇鎮東部是山區,中西部為丘陵、平原,平均海拔在1600米與1900米之間。

大囫圇鎮氣候

大囫圇鎮平均氣温比張北縣城低2度左右。

大囫圇鎮自然資源

大囫圇鎮境內自然資源主要為風能;已探明的礦藏有螢石、鐵、鉛鋅、優質黃土等。2011年,大囫圇鎮有耕地面積8.9萬畝,人均4.7畝;可利用草地面積15萬畝,林地面積14.1萬畝;耕地中水澆地22271畝,退耕還林還草地6.9萬畝。 [1] 

大囫圇鎮人口

2011年末,大囫圇鎮總人口1876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87人,城鎮化率3.1%;另有流動人口460人。總人口中,男性9877人,佔52.6%;女性8883人,佔47.4%;14歲以下2525人,佔13.5%;15—64歲13691人,佔72.9%;65歲以上2544人,佔13.6%;以漢族為主;有蒙古、滿、回3個少數民族。2011年,大囫圇鎮人口出生率6.7‰,人口死亡率7.3‰,人口自然增長率-0.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8人。 [1] 
2017年末,大囫圇鎮常住人口為11508人。 [4] 
截至2018年末,大囫圇鎮户籍人口為18245人。 [2] 

大囫圇鎮經濟

大囫圇鎮綜述

2011年,大囫圇鎮財政總收入220萬元,比2010年增長7.9%。 [1] 
2018年,大囫圇鎮有工業企業1個,其中規模以上1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2] 

大囫圇鎮農業

2011年,大囫圇鎮農業總產值9469萬元,比2010年增長6.0%,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77.3%。大囫圇鎮糧食作物以莜麥、馬鈴薯、小麥為主。2011年,大囫圇鎮生產糧食0.6萬噸,其中莜麥0.06萬噸,馬鈴薯0.4萬噸,小麥0.1萬噸。大囫圇鎮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甜菜、亞麻等。2011年,大囫圇鎮蔬菜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11.1萬噸;甜菜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2.5萬噸;亞麻種植面積0.7萬畝,產量0.05萬噸。大囫圇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奶牛為主。2011年,大囫圇鎮生豬飼養量0.4萬頭,年末存欄0.3萬頭;羊飼養量2.6萬隻,年末存欄1.6萬隻;奶牛飼養量0.6萬頭,年末存欄0.5萬頭。2011年,大囫圇鎮生產肉類495.8噸,其中豬肉220.9噸,羊肉58.7噸,牛肉183.2噸;鮮奶1.3萬噸;畜牧業總產值5876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62.1%。 [1] 

大囫圇鎮商貿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個體工商户133家,奶牛規模養殖場1個,奶站22處,甜菜收購點2處; [1] 

大囫圇鎮金融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農村信用社1家,存款餘額為3520萬元,比2010年增長8%;人均儲蓄1876元;各項貸款餘額1300萬元,比2010年增長2%。 [1] 

大囫圇鎮社會事業

大囫圇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238人,專任教師7人;小學1所,在校生495人,專任教師65人;初中1所,在校生212人,專任教師4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2011年,大囫圇鎮教育經費達167.6萬元,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67.6萬元,預算內教育事業費151萬元。 [1] 

大囫圇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農家書屋11個,建築面積165平方米,藏書10萬冊。2011年末,大囫圇鎮無線有廣播喇叭80只,入村率100%,通響率100%;電視綜合覆蓋率100%,其中數字電視用户20户。 [1] 

大囫圇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中心衞生院1個,病牀50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2.67張,固定資產總值383.9萬元;專業衞生人員29人,其中執業醫師4人,執業助理醫師5人,註冊護士3人。2011年,大囫圇鎮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5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16190人,參合率96.1%。 [1] 

大囫圇鎮社會保障

2011年,大囫圇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有1685户,人數2054人,支出197.2萬元,比2010年增長17.4%,月人均80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42人,支出16萬元,比2010年增長25%;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50人,支出24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村醫療救助248人次,共支出47.5萬元。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113人次,共支出10.6萬元;農村臨時救助98人次,共支出3.3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0人,享受60週歲退役士兵生活補助102人,撫卹事業費支出26.3萬元,比2010年增長11.2%。2011年,大囫圇鎮參加社會養老保險12797人,已領取社會養老保險金3062人。 [1] 

大囫圇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2011年,大囫圇鎮投遞國內函件6100餘件,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5500餘件;徵訂報紙1610份,期刊310冊,業務收入14.6萬元;有電信服務網點2個,固定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86.1%。 [1] 
  • 道路
2011年末,大囫圇鎮道路鋪裝面積15萬平方米。 [1] 
  • 給排水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1千米,生產能力10噸/日,年生活用水2.8萬噸,居民自來水普及率25%,年人均生活用水9.1噸。 [1] 
  • 供電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有主變壓器2台,總容量6.3兆伏安,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131.2千米,用電負荷5800千瓦。2011年,大囫圇鎮售電量累計完成510萬千瓦時。大囫圇鎮在萬寶莊、二道灣、小台溝村設有風力發電設施。 [1]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大囫圇鎮有花壇4個,綠化面積0.35公頃。 [1] 

大囫圇鎮交通

大囫圇鎮有縣級公路三饅線、大朝線過境;三饅線橫越東西,境內全長22千米;大朝線貫穿南北,境內全長11千米;鎮級公路通往各自然村。 [1] 

大囫圇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大囫圇鎮因鎮人民政府位於大囫圇村而得名。“囫圇”源於蒙語,意為石頭砌成的圍牆。 [1]  清雍正年間(1723年至1736年),官居五品武將吳氏(人稱吳統領)為清雍正帝擇陵地途經此地,發現該地土地肥沃,草木茂盛,風景優美;辭官後定居於此,圈地500多畝;蒙民用石頭圍牆圈養牲畜的區域統稱“囫圇”(kúlüàn),因其圈地面積大,“大囫圇”由此得名。

大囫圇鎮風景名勝

  • 巖片山
巖片山位於二道灣村東南,萬寶莊村東北。抗日戰爭期間,有一個較大的土匪頭目帶領人馬曾在該地長期居住,周圍人不知土匪頭目的名姓,故稱它為“閆片”。1968年,解放軍在巖片山上修建了戰備洞,保存完好。文化大革命期間,老爺廟被毀;因巖片山形狀特別,山上石頭奇形怪狀,遠遠望去,好像石林一樣,故又稱該山為“石林山”。而且該景點正座落在壩頭林場和塞北林場交界處,有野兔山雞、錦雞、鵪鶉半翅狍子刺蝟黃羊、狐狸。
  • 紅山寺
在大囫圇有一個叫克里哈達(蒙語意為紅色吉祥)的小村,相傳蒙民商隊途經此處遇到暴雪,正當絕望之際,天空閃出一縷陽光,不遠處的一座小山呈一片紅色,隨即暴風雪很快散去。商隊的蒙民認為該地乃祥瑞之地,遂在該村定居,稱為“克里哈達”。並在山上建一寺廟,祭祀山神。周邊村民也前來祭拜祈福,後稱該寺為“紅山寺”。
  • 關公廟
清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2年),蒙漢商貿日漸繁榮,張庫商道的位置更顯重要。但是這一帶的土匪時常騷擾商隊。故往來商隊自發籌資在大囫圇鎮北壕塹村一帶修建了關公廟,以祈關公保佑平安。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李立國總主編; 趙鳳樓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河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年12月:2024-2025.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56.
  • 3.    大囫圇鎮2020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2-20]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