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周山石林

鎖定
[1]  清,黟縣地方誌:“石壁幽峭,芳叢蘭坂,香潔靜明,延佇者忘疲矣。” 大周山石林位於黟縣縣城東南13公里,在西遞鎮葉村府均,距離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景區5公里,是黟縣獨具特色的地質地貌自然景觀,石林分佈面積達32公頃(480畝)。大周山石林在地質學上稱為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整座山由無數奇峯異石構成。以“瘦、皺、漏、透”為特點,或相互連接延綿逶迤,或一座座傲然佇立。
中文名
西遞葉村大周山石林
地理位置
安徽黟縣
氣候條件
亞熱帶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
每天
門票價格
50元/人
佔地面積
32公頃(480畝)
著名景點
日月池
方    言
徽語休黟片
郵政編碼
245599

大周山石林地理位置

大周山石林 大周山石林
清,黟縣地方誌:“石壁幽峭,芳叢蘭坂,香潔靜明,延佇者忘疲矣。”
大周山石林位於黟縣縣城東南13公里,在西遞鎮葉村府均,距離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遞景區5公里,是黟縣獨具特色的地質地貌自然景觀,石林分佈面積達32公頃(480畝)。大周山石林在地質學上稱為岩溶地貌,又稱喀斯特地貌,整座山由無數奇峯異石構成。以“瘦、皺、漏、透”為特點,或相互連接延綿逶迤,或一座座傲然佇立。

大周山石林名稱由來

大周山石林 大周山石林
相傳,東周列國,諸侯爭霸,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就在秦王朝將要吞併六國的前夕,周王朝有一支脈為躲避戰亂,輾轉來到這裏,見這裏山勢奇特、蘭草叢生,且山下有大小兩池碧水,如日月輝映天地,認定這是塊讓他們子孫能永遠休養生息的寶地。從此便世代在此定居。雖然遠離中原,遠離政治中心,但他們依然深深懷念周王朝鼎盛時期禮教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對戰爭造成的禮崩樂壞深惡痛絕,為此,便將這座山起名為大周山。

大周山石林山下村落

當時造成社會動盪和戰爭的原因是貧富不均,而貧富不均的主要原因是賦税的不均,窮人的負擔遠遠超出了他們所能承受,他們幻想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均貧富的理想社會,於是便將自己定居在山下的這塊地方起名為“賦均”,只是因年代久遠的口口相傳,就成了今天人們口中的“府均”了。

大周山石林風水傳説

大周山石林 大周山石林
站於大周山“天台”之上,俯看兩池清水,古人稱其為“日月池”。日池在上,月池在下。從天台上俯瞰日池,水平如鏡、水天一色,讓人恍惚來到了仙境瑤池,細細聆聽,耳畔也似乎能聽見仙樂飄飄,彷彿仙女們正羽衣霓裳、輕歌曼舞。從“陰陽五行學”理論來説,日為陽,月為陰,陰生水,所以“月池”又稱“天井”,因而從不幹涸。方圓百里,每逢久旱不雨,地方官員便會帶領百姓來“月池”邊焚香祈雨。據地方誌記載,“月池”祈雨相當靈驗,往往是祈雨者返回路上,便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大周山對面亦有天井山,相傳當年玄武大帝舅舅與玄武大帝爭奪齊雲山修道未果,另闢蹊徑來到大周山與天井山,見此地奇峯秀巖、自然天成,並不比齊雲山遜色,便在此修道得仙,今天天井山中仍存有道觀遺址,引人神往,而天井山又與天井“月池”遙相呼應,山水相襯、互為滋養,使得這一方山水更得靈性!

大周山石林旅遊開發

大周山石林 大周山石林
如今世界遺產地西遞古鎮葉村大周山腳下喀斯特地貌石林山,與雲南石林一般氣勢宏大。依山而上,每一層岩石形狀各異,千姿百態,洞穴溝壑,星羅棋佈。單獨看每一塊石頭,大小不一,姿態萬千,有的如猛虎,有的似綿羊,還有的像人物,真可謂是鬼斧神工,件件精美。截至2015年5月,已開發石林觀光區50000平方米,建成旅遊公路、停車場、觀光步道、遊客服務中心、水面景觀等基礎設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