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別山民歌

鎖定
大別山民歌,流行於安徽省六安市地區的傳統音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大別山民歌由上古時期的部落民謠發展演變而來,其曲調高亢灑脱,頗能體現出山歌的粗獷與豪放之感,同時還吸收了淮河流域的小調、秧歌等婉轉悠揚的曲調,使得旋律高低錯落起伏有致。 [1] 
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六安市申報的“大別山民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編號:Ⅱ-77。 [2] 
中文名
大別山民歌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單位
安徽省六安市
遺產類型
傳統音樂
非遺編號
Ⅱ-77

大別山民歌歷史淵源

大別山民歌音樂與六安悠久的歷史密不可分,它由上古時期的部落民謠發展演變而來。 [3]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地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的交匯地帶,具有獨特的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澱,正是由於這一特殊的文化區位和歷史上的文化交流,使大別山區的民風民俗及民間音樂藝術都帶有漢、吳、荊楚的風韻,形成了三種風格共存互動與兼容幷蓄的特點。這裏的民間音樂既有中原的厚重,也有吳越的清秀,同時兼具荊楚的浪漫,形成了大量的反映社會歷史和民風民俗的民間歌曲。 [4] 
大別山地區盛產水稻、茶葉、板栗、藥材、牛羊、魚蝦等農副產品,因此產生了大量的車水歌、薅秧歌、插秧歌、採茶歌、山歌、燈歌等民歌。曳鞭耕田、悠然放牧時唱的“慢趕牛”,上山打柴、趕腳行路時唱的“掙頸紅”,傳遞訊息、引吭高歌的“隔山應”等等。大別山地勢較高,南北兩側水系較為發達,南側注入長江的主要河流有大悟河、灄水、潛水等;北側流入淮河的主要河流有竹竿河、潢河、灌河、史河等,眾多的河流和豐富的水資源,使大別山區形成眾多的行船號子、架包號子、捕魚號子、趕鴨號子等與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相適應的民間歌曲。 [4] 
大別山是革命老區,是紅軍長征的出發地,由於這一歷史原因,這裏產生了大量的紅色新民歌。革命時代,為了更好地宣傳革命思想、鼓舞革命士氣,在軍民和黨組織的倡導下,很多基於大別山民歌發展起來的革命歌曲誕生了。很多革命領導人都曾經將革命宣傳內容和大別山民歌結合在一起,動員羣眾在革命鬥爭中貢獻力量,大別山民歌中的革命歌曲也開始漸漸發展起來。 [5]  如聞名全國的紅色民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即產生於此,並伴隨着紅軍長征的腳步播撒到全國各地。另外諸如《送郎當紅軍》《新打六望》《民族革命歌》《新十恨》《打倒反動派》《紅軍歌》《茶妹子》等新民歌,也都深深地打上了革命戰爭的歷史烙印。 [4] 

大別山民歌基本特徵

大別山民歌曲調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民歌在音階方面以七聲音階為主,旋律跳進較多,四度、五度、七度、八度的大跳都屢見不鮮,多閃板起唱,音樂風格粗獷、鏗鏘有力;大別山南邊的是浪漫華麗的荊楚文化,其民歌在音階方面以五聲、六聲音階常見,同時常用#5作為風格音出現,常用最簡單的素材創造出最動聽的音調,代表就是該區域的民歌“三聲腔”,旋律級進多跳進少,常以頂板起唱而腰逗詞起唱於頭眼的唱腔形式,音樂風格剛柔相濟;位於大別山東邊的吳越文化,五聲音階的民歌佔百分之九十以上,旋律以級進為主要形式,幾乎都是頂板起唱,閃板起唱十分罕見,音樂風格清新優美、婉轉動聽。由於大別山地處於這三種文化的邊緣交匯地帶,該區域的民間歌曲不可避免的受到三種文化的影響,除擁有自身民間音樂的本質屬性以外,歷史上長期的文化融合,使大別山民歌更具特色。這些特色表現在:音階方面,五聲、六聲、七聲音階兼而有之;旋法方面,跳進級進兼而有之;起唱方式,頂板、閃板起唱兼而有之;音樂風格方面,既有引吭高歌、鏗鏘有力的唱腔,也有低迴婉轉、輕聲曼唱的抒情音調,還有充滿無限想象的浪漫樂思。 [4] 

大別山民歌結構特徵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民歌曲式結構大多短小,最為常見的是一段式結構。歌詞結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七言五句體山歌,一首山歌為五句,每句有七字,最後一句是點睛之句,也是整首山歌的中心句。
民歌中襯字沒有確切的涵義,僅用以渲染氣氛或是增強歌曲的口語化及通俗化,在歌曲中類似於陪襯的位置,因此稱為襯字。它不受詞曲的束縛,可以盡情地抒發情感,襯字的運用是大別山民歌的顯著特色之一。在內容上,它有助於充實歌曲內涵,豐富音樂的形象性;在形式上,可以讓歌謠更具有節奏感,突破了形式的限制,避免平鋪直敍的沉悶;在結構上,有些襯字的使用具有連接和承上啓下的作用。 [6] 

大別山民歌演唱形式

大別山民歌的演唱形式也很豐富,主要有單唱、對唱,還有一領眾唱等。其中單唱是指採用清唱的演唱形式,大多是在山上獨自吟唱;對唱即一唱一回,男女情歌對唱較為常見。對唱的內容之間需要有一定聯繫,有一定的對稱關係;而一領眾唱的形式演唱者最多,常用於“洞房歌”、“打夯歌”和“建梁歌”等。
大別山民歌還有一種特殊唱法,以大別山民歌《對山歌》為例,“你知漢口(歐 歐 歐)幾條街……”用手指點喉嚨發出顫音。也有一些高腔山歌中間加入吟誦,突出演唱歌詞,如六安民歌《鐵打的心腸也軟了》。 [6] 

大別山民歌代表作品

大別山民歌的代表曲目包括《掙頸紅》《慢趕牛》《八月桂花遍地開》《送郎當紅軍》等。 [3] 

大別山民歌傳承保護

大別山民歌傳承價值

餘述凡用大別山民歌曲調演唱《總書記來到咱大灣》 餘述凡用大別山民歌曲調演唱《總書記來到咱大灣》
皖西大別山民歌在發展中汲取了通過水路傳來的其他不同形式民歌的藝術因素,同時又不失自身的山歌特色。它通過歷代不斷的傳唱記錄了一些社會發展的歷史印跡和地方民眾的生活狀況,具有較高的社會歷史與民間藝術研究價值。 [3] 
大別山民歌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着鮮明的地域特徵和悠久的人文歷史,並隨着時代的前進不斷傳承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別山民歌表現在文學價值上是民歌的傳統品格之顯影,無論是個人、集體或是宏觀視角下的民歌內容,它都將大別山區的傳統內藴發展到了極致,進而延伸出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價值。研究大別山民歌的文學價值不僅對理論研究有重要意義,對實踐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亦有重要價值。 [6] 

大別山民歌傳承人物

餘述凡,男,漢族,安徽省六安市人。2008年6月,餘述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該人物所申報的項目名稱為:大別山民歌。 [3] 

大別山民歌保護措施

20世紀20年代,皖西籍作家台靜農先生蒐集整理出六百首皖西民歌,之後又有專業人士先後深入大別山區收集整理民間音樂,前後相加,整理出的民間歌謠大概有1700首左右,絕大部分收錄在《六安歌謠集成》。 [7] 
2013年11月,經過六安市委、市政府2年多的蒐集調查編撰,《大別山民歌精選》正式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兼具資料性、學術性、藝術性,是迄今第一本專門收錄大別山民歌的正式出版物,為大別山民歌的進一步保護、傳承、研究、推廣奠定了基礎。 [8] 
2014年,《大別山民歌》走進六安職業技術學院, [9]  六安市職業技術學院將大別山民歌作為學校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成立了非遺傳承基地;六安市文化部門還與六安市老年大學合作,為其提供必要設備和師資,開辦了大別山民歌班,組建演唱隊,將大別山民歌的演唱常態化;在六安市的部分小學裏,民歌也在傳唱。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六安市文藝創作研究室獲得“大別山民歌”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大別山民歌》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六安市文化館(六安市文藝創作研究室)。 [14] 

大別山民歌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大別山民歌演出 大別山民歌演出
2016年,由六安市文廣新局、六安市民生辦主辦,各縣區文廣新局協辦、市文化藝術品公司和文華傳媒公司聯合承辦的六安市第三屆民歌展示會在紅街水上舞台和百大金商都門口隆重舉行,近千名觀眾觀看了演出。 [11] 
2018年,“弘揚傳統文化,唱響安徽民歌”系列活動之“八月桂花遍地開”國家非遺大別山民歌專題演與講活動在安徽大學磬苑校區藝術樓音樂廳舉行。 [12] 
2019年,由文化和旅遊部、雲南省人民政府主辦的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舉辦。經安徽省文化和旅遊廳推薦,2019中國原生民歌節組委會專家委員會評選,六安市大別山民歌對唱曲目《十二月花名》代表安徽省參加展演活動。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