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公報

(長沙的大公報)

鎖定
20世紀前半葉,中國有兩家影響較大的《大公報》,即誕生於1902年6月17日的天津《大公報》和誕生於1915年9月1日的長沙《大公報》。但是人們一般只知道天津《大公報》,而不知道長沙《大公報》。其實誕生在社會劇烈動盪中的長沙《大公報》,一誕生便表現出了鋭不可當的氣勢。 [1] 
中文名
大公報
創刊時間
1915年9月1日
出版週期
一天

大公報辦刊歷史

長沙《大公報》的創辦人多出自於《湖南公報》。原《湖南公報》的一些報人,如張平子、張秋塵、龍兼公等脱離原報創辦新報,定名為《大公報》。1915年大公報社於首期的《本報宣言》中便指出另辦新報的原因在於“不屑學彼輕薄楊花之政客,以堂堂之新聞事業為做官發財之媒介”,“輿論為國家之重”,故報社要堅守“以言論貢獻社會”,並指出這是“新聞家之信條”。 [2] 
1919年,長沙大公報實行改良,設“新聞”、“研究”、“雜纂”、“調查”等四個專欄。 [3]  1919年11月8~10日該報連續三天在第2版刊登“本報特別啓事”:“本報添約毛潤芝先生為館外撰述員,此布。”這是毛澤東第一次擔任報紙的職務,並由此開始為該報撰稿。 [4] 
《大公報》自1915年9月1日創刊,到1947年12月31日停刊,堅持30多年。“這三十年中,湖南政潮洶湧,政權幾易,戰亂頻仍,《大公報》處此驚濤駭浪中,遭停刊處分九次之多,成員遭逮捕、繫獄、審訊和逃亡次數更多,書物、房屋被搶劫焚燬尤難估計”。 [7] 
長沙《大公報》誕生於1915年9月1日,該報為日報,每日一期,共三大張、十二個版面,其中第1、4、5、8、9、12頁為廣告;第2、3頁刊載社論及國內外要電;第6、7頁為國內新聞;第10頁登載本省(湖南)新聞及評論;第11版為副刊。此後大體維持着8—12個版面。 [2] 
《現代思想》專欄 《現代思想》專欄

大公報辦刊特色

自長沙《大公報》誕生伊始,關注底層社會民生便一直是其特色,湖南自治運動時期政局相對穩定,報社進行了大量的社會調查,這一傳統在1929年後得到了延續。抗戰文獻數據平台完整收錄了時間橫跨三十餘年,期數超過八千的長沙《大公報》,其中豐富的史料價值,更有待讀者諸君發現。 [2] 
長沙《大公報》作為民國時期湖南地區著名的民營大報,它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廣告載體的形象出現,各類廣告更是長期佔據着該報近半的版面。為了讓廣告更好地吸引讀者注意力,讓其有效地吸收信息,該報採用了更為高級、有效的宣傳策略,分別從廣告訴求、廣告創意和廣告表現三方面使廣告更具藝術性和實用性。 [5] 
長沙《大公報》是民國時期的湖南發行時間最長的報紙之一,更是1915—1927年間湖南最為重要的報紙,此一時段的長沙《大公報》之史料價值已得到學界之關注。2008年以來,湧現了許多關於此一時段的長沙《大公報》之研究,並且諸多關於民初湖南地方史的研究均運用到了長沙《大公報》。可以説,1915—1927年的湖南大公報目前已經成為了研究民初湖南地方史,尤其是民初湖南政治史不可或缺的史料

大公報協調勞資談判

1922年12月,長沙市印刷工會資方提出兩項要求……“,雙方開會談判,工方由毛澤東記錄,資方由龍兼公記錄,記錄者有發言和表決權。談判結果,資方終於盡依工方要求……”。 [6] 
12月13日,《大公報》的總編輯李抱一對此發表了一篇時評,署名“盾”,題為《工人罷工後的幾句話》,説是“我勸印刷工人以後千萬要注意基本學問……為了不受人驅策,不為人作實驗主義的犧牲,更非注意學問不可。有了相當的學問,然後可以免掉這種弱點”。“忠告從事勞工運動者,不要滿足於罷工勝利和組織工作,結果只有助長工人囂張習氣,使社會增加不安寧。” [6] 
12月14日,《大公報》刊出了毛澤東執筆寫的《印刷活版工人致大公報記者盾書》,指出這位記者是“穿着長衣告誡我們工人”,接着説:“現在社會上工人、農民和學生似乎是‘被人教訓者’。”“而長衣社會的先生們則是拿出大知識主義,大讀書主義的教訓人者”。“工人並非不接受別人的教訓,但是教訓人者必須做到下面三點:但願教訓我們的人能站在我們的地位教訓我們,能夠不為我們的師長,而降格為我們的朋友。二、但願教訓我們的人,能將事實調查清楚,不要含沙射影,更不要蔑視人家的人格。三、但願教訓我們的人,能夠下得身段,真真實實地教訓我們。” [6] 
讀者有點莫名其妙,問主筆張平子,同一報紙刊出意見完全相反的文章是怎麼回事。張平子回答説:“相反蓋相成,此大公報之所以為大公報也。”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