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中至正

鎖定
大中至正,漢語成語,拼音:dà zhōng zhì zhèng,意思是極為公正,不偏不倚。出自《傳習錄》。
中文名
大中至正
外文名
Impartial
拼    音
dà zhōng zhì zhèng
近義詞
大公至正 [2] 
注    音
ㄉㄚˋ ㄓㄨㄙ ㄓㄧˋ ㄓㄥˋ
寓    意
虛而欹,中而正,滿而覆

大中至正釋義

極為公正,不偏不倚。 [2] 

大中至正出處

《朱子語類》卷八三:“聖人作《春秋》,正欲褒善貶惡,示萬世不易之法,今乃忽用此説以誅人,未幾又用此説以賞人,使天下後世皆求之而莫識其意,是乃後世弄法舞文之吏之所為也,曾謂大中至正之道而如此乎。” [3] 

大中至正例句

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 [1] 
歸有光 《六言六蔽》:“卒以自陷於偏詖邪遁之歸,而不適乎大中至正之矩。” [4] 
清 陳確 《復朱康流書》:“在尊意不過捄偏去甚,以立大中至正之矩,極是嘉惠後學之意。” [5] 

大中至正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用於為人處世等 [1] 

大中至正成語典故

觀欹器圖 觀欹器圖
《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説到: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籲,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用白話説的話,這個故事就是這樣的。孔子帶着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裏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裏。孔子便問守廟人那是什麼,守廟人告訴他那就是欹器。孔子隨後説道:“我聽説這種用來裝水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傾斜;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 就會是端正的。裏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會翻倒”。孔子讓他的學生向欹器裏慢慢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 正正地立在那裏。不一會兒,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裏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裏的水流盡了,就傾斜了,就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裏。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一口氣説道:“唉,人世間哪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通過欹器,領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滿,一自滿就會有跌跤、翻倒的危險,即所謂“滿而覆”。因此,他告誡學生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這一人生誡訓,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經過數千年歲月的變遷,“欹器”在陶壺原有的構造基礎之上不斷地發展,已經由一件單純的生活用具逐漸演變成了具有象徵意義的警誡之物,“欹器”的外形也與陶壺有着很大不同。在山東曲阜的聖蹟殿,還保存有孔子“觀欹論道”的石刻,還有一位明代畫家所作的彩繪“觀欹器圖”。如同史書中記載的一樣,孔子正帶領學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廟人詢問殿堂中央的盛水器。畫面中央,正是處於“虛而欹, 中而正,滿而覆”這三個狀態的欹器。畫面上的欹器懸掛於一個框架之上,圓口圓底,與原始的長身、圓腹、尖口的陶壺相比,兩者存在很大的區別,然而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樣喻示着“謙受益,滿招損,戒盈持滿”的人生哲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