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丈夫

(孟子標示理想人格內涵的用語)

鎖定
孟子標示理想人格內涵的用語。語出《孟子·滕文公上》:“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種大丈夫氣概和“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是對立的,體現了孟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基本內涵,表現了戰國時代“士”階層的獨立人格的覺醒,發揚了儒家以“天下”為懷的入世濟世精神和做人處世的堅定原則。孟子把孔子關於“匹夫不可奪志”的“尚志”精神和“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守死善道”態度加以繼承發展,形成“立志”與“行道”的大丈夫精神。其核心是一旦認定正義在己之後,就始終不渝,不為處境變化而改變,不受外力所曲撓。孟子類似的論述還有:“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已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因此,大丈夫之論既是做人情操、生活態度,也是一種精神支柱。這種理論和《禮記·中庸》的慎獨之説結合在一起,成為儒家道德修養論中的重要內容。 [1] 
中文名
大丈夫
定    義
孟子標示理想人格內涵的用語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