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夢中

(丘逢甲創作詩作)

鎖定
《夢中》是清代詩人丘逢甲所作的七言律詩。該詩以夢的形式,回顧了清廷割讓台灣,丘逢甲率台灣義軍抗擊日軍失敗的事件,山河破碎之痛與收復失地的渴望縈繞在丘逢甲的心頭,即使在夢中也不能忘懷,詩人的理想只有在詩歌中才能得到一時的寄託,真切地反映了詩人在割台後的悲痛心情。該詩是丘逢甲以現實內容入詩的佳作,繼承了愛國詩歌的傳統。 [1-4] 
作品名稱
《夢中》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作    者
丘逢甲
出    處
《嶺雲海日樓詩鈔》

夢中作品原文

繡旗猶颭落花風1,不信樓台是夢中。
十二闌干搖海綠2,八千子弟化春紅3
奔馳日月無停軌4,組織河山未就功5
車下懶龍呼不起6,鈞天罷奏太匆匆7 [3]  [1] 

夢中註釋釋文

夢中詞句註釋

(1)繡旗:描龍繡鳳之旗,指戰旗。也有記作“鄉旗”。颭:音zhǎn,風吹使之顫動。颭落花風:風使落花顫動。
(2)十二闌干搖海綠: 古樂府《西洲曲》:“闌於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這裏是説,在古樂聲中,詩人遙想起了台灣的青山綠水。
(3)八千子弟: 《史記·項羽本紀》:“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老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這裏是詩人借指在台灣時一同抗日的將士。化春紅:比喻為國犧牲的將士已經長眠大地,化作漫山遍野的紅花。
(4)奔馳日月無停軌: 古代神話羲和為日御,羲娥為月御,駕日月之車經天而行,遂成晝夜。這句化用這個神話,日月之車在不停地奔馳,意思是日月如梭,時不我待。
(5)就:動詞,建立。
(6)懶龍: 《北夢瑣言》:“乖龍苦行雨,多竄匿古木及檐楹內,雷神捕之。”又,帝王以龍子自稱。這裏,詩人以作惡多端的惡龍、百呼不起的懶龍比喻窩敗無能的清王朝。車下,承上句由月之車而來。
(7)鈞天: 天的中央。《列子·周穆王》:“王實以為,清都紫徽,鈞天廣樂,帝之所居。”鈞天廣樂即神話中天上的音樂。《史記·趙世家》:“簡子寤,語大夫日:‘我之帝所甚樂,與百神遊於鈞天,廣樂九奏萬舞,不類三代之樂。’”這裏是暗喻清王朝的盛世已經過去,末日即將來臨。“罷奏”,也有寫作“奏罷”。 [3-4] 

夢中白話譯文

正是夏日落花時節,詩人身倚高樓欄杆,眼前一杆大旗呼啦啦迎風招展,詩人將醒未醒之際,不相信這是夢境,硬是堅持這是事業勝利的旗幟。
樓下海水波浪飄搖,給人以晃晃悠悠的夢幻般的感覺,當年追隨自己起事的將士,就像跟從項羽的八千子弟一般,他們為抗日事業獻出生命,如同鮮花凋落在冷風淒雨之中。
這些年來,雖時時以收復國土台灣省為念,到處奔走,但是時光流逝,功業未建。
想到當年的失敗與今日的處境,詩人正要驅車上天去觀賞天樂,可是,駕車的懶龍竟不聽使喚,由於懶龍的耽誤,出發之時,天樂已經罷奏。 [1] 

夢中創作背景

中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省給日本的消息傳出,台灣省軍民強烈抗議,台灣省望族出身的丘逢甲馳電清廷力申台灣不可割,並自任大將軍率義軍抗擊日軍。鬥爭失敗後,丘逢甲等也離台內渡。丘逢甲因常常思念台灣的情況而寫下該詩,該詩以夢的形式,回顧了當年的這場事件。 [1]  [3] 

夢中作品鑑賞

夢中文學賞析

《夢中》首聯於敍事的同時,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詩人在夢中回到了台灣,看到台灣的旗幟還在風中飄搖,故土的樓台也的真切,令人無法相信是在做夢。“不信”二字,平中見奇。頷聯首句化用樂府《西洲曲》:“欄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捲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下句則借江東八千子弟隨項羽西征,戰敗後無一人生還的故事,用“八千弟子”指代當年保台的義士,想像這些英靈化作了美麗的春花,以此表達詩人對他們的敬悼。末兩聯,作者的思緒又回到現實:眼見日月如梭,收復故土的願望卻無從實現,心中不由得焦急萬分,惟有向夢中尋覓,然而好夢易醒,竟也不多給人慰藉。尾聯二句,從兩個層次刻畫出詩人的無奈,深化了情感的表達。
該詩字句工整嚴謹,卻又處處體現出詩人運思的靈動。詩中用了許多典故,屬字比事都很貼切。這些典故的巧妙運用,無疑大大豐富了短短几十個字的表現力。失地未復,報國之志難酬,詩人內心的哀痛無從宣泄,“夢“成為經常利用的素材,該詩更以《夢中》為題,圍繞“夢”來運籌詩思。該詩採用了虛實相生的筆法,全篇緊扣一“夢”,但不把夢寫實,而是由夢來引出詩人的情緒和感慨。由於親身經歷了台灣失陷的苦痛,他以收復失地為主題的詩歌尤其寫得情真意切。 [2] 

夢中名家點評

廣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胡大雷:自龔自珍起,主張改良變法的人士在抒發慷慨愛國之情時,大多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他們在要求改革現實的同時也不願意束縛自己的想象,其詩歌語言不同一般,大多瑰麗奔放,高亢的改革現實的熱情使他們的詩歌也具有火一般的激奮,這也是該詩的特點。該詩是詩人又一次品味了失敗的痛苦,又一次呼減出心中的憤慨。 [1] 

夢中作者簡介

丘逢甲(1864—1912)又名秉淵,字仙根,又字吉甫,號蟄仙,又號仲閼;別署海東遺民、南武山人、倉海君,辛亥革命後更棄舊名,取別號倉海,世稱倉海先生。台灣省人。有“東寧才子”之譽 。二十六歲中進士,授工部主事。1895年4月,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棄台灣,丘逢甲聚集義軍抗寇,後丘逢甲被迫舉家內渡廣東。內渡後,丘逢甲致力於教育,積極興辦學堂,以新思想教育青年,晚年同情並支持革命。丘逢甲在近代詩壇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詩界革命鉅子”。存詩主要見於《嶺雲海日樓詩鈔》。 [2] 
參考資料
  • 1.    毛慶耆.近代詩歌鑑賞辭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10:755-756
  • 2.    王嘉良等主編;王冉冉等撰稿.20世紀中國文學名作典藏.杭州:浙江文藝出版,2003.01:284-285
  • 3.    史義軍.千古絕唱 中華旅遊名勝經典詩文欣賞.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01:326-327
  • 4.    劉宗意.歷代愛國詩詞擷英.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08:28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