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夜翼龍

鎖定
夜翼龍(Nyctosaurus) 是翼手龍亞目的一屬。因它們異常長的大型頭頂冠飾而著名,所以又叫風帆翼龍。夜翼龍是唯一翼上沒有爪的翼龍類,夜翼龍是最早飛向藍天的脊椎動物,有時也被誤認為是“會飛的恐龍”。最今發現的掠海翼龍也有類似的冠飾。夜翼龍比它的近親無齒翼龍存活還久。
中文名
夜翼龍
別    名
風帆翼龍
拉丁學名
Nyctosau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爬行綱
亞    綱
雙孔亞綱
翼龍目
亞    目
翼手龍亞目

夜翼龍簡介

在爬行動物“霸佔”了大陸後,適宜的環境令家族成員愈來愈多,就使得可生存環境漸漸減少。於是,翼龍家族提早預知這一變化,擺脱了重力的束縛,征服了更加廣闊的天空。在這一重大轉變中,夜翼龍也展現出其非凡無比的能力。2009年,中國的學者首次將古生物學與航空學結合,用氣動力學來分析研究夜翼龍的飛行能力。它帶着腦袋上極長的三叉星標誌,成為陸、海、空“三棲明星” [1]  。夜翼龍是一種外形類似於現代蝙蝠的動物,因為蝙蝠一般是在黃昏和夜晩出沒的,所以它被叫作夜翼龍 [2] 

夜翼龍結構

夜翼龍是唯一翼上沒有爪的翼龍類,只保留翼上的第四手指,這可能讓夜翼龍在地面上運動時不方便,讓科學家們推測夜翼龍的大部分時間在飛行上,而很少在地面上。因為夜翼龍缺乏前肢的爪,它們不可能攀爬懸崖或樹幹。夜翼龍比它的近親無齒翼龍存活還久,它們存活到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他們在75000000年前很常見。
夜翼龍 夜翼龍
少數科學家假設這些類似鹿角的冠飾,可能用來支撐由皮膜組成的帆狀物,當掠過海面捕食魚類時,帆狀物可用來穩定。它們的化石在美國中西部發現,這個地區在白堊紀時是廣闊的淺海。夜翼龍的早期化石並未透露出複雜的冠飾,只有發現類似無齒翼龍的較小結構。

夜翼龍特徵

作為翼龍的一種,夜翼龍最突出的特徵是其前肢上極度加長的第四指,該指由長而粗的三、四個指節組成,附着有一張大大的膜,而成為飛行的翅膀。而一些夜翼龍的腦袋上長有非常奇特的脊冠,這些脊冠的長度已經與翅膀差不多長,令夜翼龍從正面看活像奔馳汽車的“三叉星”徽標。

夜翼龍飛行狀態

當夜翼龍在空中飛翔時,龐大的頭帆可以在其順風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令其如虎添翼,這一推力幾乎超過其體重的90%;逆風時,它只要調整頭帆角度,亦能獲得分力前進。同時,這隻夜翼龍還可以依靠調整頭帆氣動中心與自身重心的位置來控制推力,這些高超的技藝充分表明,夜翼龍已經是一類具有高超飛行能力的動物,這也符合自21世紀以來來主流翼龍學者的結論。
此外,研究學者們還對比了有頭帆的脊冠、無頭帆的脊冠和無脊冠三種模型的氣動特性,結果表明,沒有頭帆的脊冠的推力和力矩特性要比有頭帆的脊冠弱很多,而無脊冠的推力和力矩特性則不存在。

夜翼龍延伸研究

國際著名古生物專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教授董枝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教授季強通過夜翼龍等後期翼手龍類可能擁有超出我們想象的精確控制及高效的飛行能力,改變了我們舊有的認為翼龍不是一個敏捷的飛行動物的觀念,有助於進一步認識翼龍的進化過程。從而可能對設計無人機產生一些啓發。
邢立達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吳江浩教授為首的研究小組,通過重建標本,首次從飛行力學、空氣動力學的角度探討了翼龍類發育誇張的脊冠的功用。學者們運用3D技術,假設其脊冠附着有膜,在低速空氣動力學的範疇下,分析這一頭帆可能具有的力學特性。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15日出版的2009年第1期《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參考資料
  • 1.    邢立達,韓雨江主編,勇敢孩子的恐龍公園 白堊紀恐龍 生僻字注音版,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01,第79頁
  • 2.    黨博編著,我的第一套動物百科全書 史前滅絕的動物,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03,第4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