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難興邦

(漢語成語)

鎖定
多難興邦(拼音:duō nàn xīng bāng)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見於《左傳·昭公四年》。 [3] 
“多難興邦”指多災多難的局面有時反能使民眾發奮圖強、戰勝困境,使國家興盛起來(邦:國家)。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分句或獨立成句,也作謂語、定語。 [2-3] 
中文名
多難興邦
近義詞
殷憂啓聖
拼    音
duō nàn xīng bāng
出    處
《左傳·昭公四年》
注音字母
ㄉㄨㄛ ㄣㄢˋ ㄒㄧㄥ ㄅㄤ
語法結構
主謂式
成文用法
作分句、謂語、定語

多難興邦成語出處

《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啓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 失其守宇。” [1] 

多難興邦成語故事

”多難興邦“故事配圖 ”多難興邦“故事配圖
公元前538年,楚國經過一度內亂之後,楚靈王逐漸鞏固了自己的統治。當時,在眾多的諸侯國中,楚國和晉國勢力較強,楚靈王就派人出使晉國,要晉平公和他一起召集諸侯會盟,讓楚國做盟主。
一心也想做盟主的晉平公,聽了很不高興。但他表面卻不露一點聲色,先安排楚國的使者去休息,然後再把大夫司馬侯找來研究對策。
司馬侯素以穩重,思考問題全面而深得平公信任。他沒有先講自己的看法,卻問晉平公打算如何處置。晉平公説:
“我們晉國山多地險,戰馬成羣,而且政局穩定,國力空前強大,而楚國現在內部動亂,困難重重,自顧不暇,哪裏還有資格做盟主。”
司馬侯進諫説:“楚國動亂多難,就一定不能做盟主,這是沒有根據的。歷史上有些國家多災多難,反而會促進他們內部團結一致,發憤圖強,很快就興盛起來。”
接着,他又舉出齊國的桓公和晉國的文公兩個例子,來説明自己的看法——
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襄公公孫無知被殺,魯國又乘機出兵進擾。流亡在外的齊桓公,趕回來迅速平定了內亂,打退了魯軍,以後又勵精圖治,威震諸侯,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
公元前656年,晉獻公聽信讒言,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和夷吾;不到五年,大臣裏克又殺奚齊、卓子兩個幼君,準備迎接流亡在外的重耳回國即位,由於秦國的干涉而歸於失敗,結果裏克被殺。從此晉國連年動亂不止。後來在外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到晉國,振興國家,成了春秋時代的第二個霸主。
司馬侯在分析了盟國的國內情況後,就向晉平公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他説:“要同楚國爭霸,不能把希望寄託在楚國的內亂上。楚王是個狂妄自大的人,我們應當趁機滿足他的慾望,讓他更加肆無忌憚,過不了幾年,就會自取滅亡。到那時,誰還能和晉國爭奪盟主呢?”
果然,不出司馬侯所料,楚靈王做了盟主後,更加忘乎所以,經常不理朝政,沒過幾年楚國就發生內亂,靈王被逼自殺。 [4] 

多難興邦成語寓意

互相幫助,互相愛護,團結一心,共同建設家園;自尊自強,積極向上發展,使祖國更加繁榮,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美滿。無論遇到怎樣的挫折和困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不會輕易地被擊倒,因為集體團結的力量是無窮的,一隻蝴蝶如果沒有經歷破繭而出的痛苦,就不能美麗地飛翔,不經過災難考驗的國家是無法長久生存的,只有在不斷面對災難和憂患中的國家,才可以真正強大。 [5] 

多難興邦成語運用

多難興邦成文用法

“多難興邦”意思是國家多災多難的局面有時可以激發人民發憤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興盛起來 [3]  。該成語在句中一般作分句或獨立成句,也作謂語、定語;多含褒義。 [2] 

多難興邦運用示例

唐·陸贄《論敍遷幸之由狀》:“多難興邦者,涉庶事之艱面知敕慎也。” [3] 
明·盧象昇《請討賊疏》:“多難興邦,殷憂啓聖以其時考之則可矣。” [3] 
參考資料
  • 1.    多難興邦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6]
  • 2.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593
  • 3.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184
  • 4.    彭朝丞,王秀芬著.中華成語故事 2[M].北京:線裝書局,2016.08:270-271
  • 5.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