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花山姜

鎖定
多花山姜(Alpinia polyantha D. Fang)分佈於中國廣西,生於山坡林中。藥用部位根狀莖及種子:有治療胸腹滿悶,反胃嘔吐,宿食不消,咳嗽之功效。(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多花山姜
拉丁學名
Alpinia polyantha D. Fang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4] 
姜目
姜科
山姜屬
多花山姜
分佈區域
中國廣西

多花山姜形態特徵

多花山姜
多花山姜(27張)
多年生草本,具根狀莖; [2]  莖高達4.6米,直徑達2.5,釐米;根莖粗,匍匐。
葉約達9片,葉片披針形至橢圓形,長達1米,寬24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楔形,葉面無毛,葉背被茸毛或無毛,邊被長緣毛,葉柄長1-9釐米,密被茸毛;葉舌長1-2釐米,2,裂,質厚,密被茸毛;葉鞘具粗條紋,密被茸毛。
圓錐花序長37-61釐米,寬7-9釐米,直立;分枝長0.5-3釐米,分枝上的花5-8朵;花序軸、分枝和花梗密被茸毛;總苞片長圓狀披針形,長達27釐米,寬達5.5釐米,除頂端和邊緣外無毛;小苞片倒披針形至長圓形,扁平,長1-2.3釐米,寬3-7毫米,膜質,花梗長1-10毫米;花萼長0.9-1.4釐米,紅色,具3鈍齒,一側淺裂;花冠管與花萼近等長,裂片長圓形,長1.3-1.7釐米,寬5毫米;唇瓣近圓形至長圓形,長約2.2釐米,寬1.8-2.2釐米,頂端具2枚尖齒,中脈淡黃色,近基部兩側有少數紫色條紋;側生退化雄蕊紅色,羊角狀,長約6毫米,疏被短腺毛;雄蕊長2.8釐米,花葯長8-9毫米,藥隔附屬體舌狀,長2毫米;子房密被粗毛。
多花山姜
多花山姜(5張)
蒴果球形,直徑0.9-1.4釐米,被毛,頂端具宿存的花被管。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多花山姜生長環境

喜温暖濕潤環境,選擇疏林下、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疏鬆的地塊作為圃地,定植前將圃地進行深翻25-30釐米,清楚雜草及草根,然後耙細整平,施入腐熟肥做基肥與土壤拌勻備用。 [3] 

多花山姜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廣西,生於山坡林中。模式標本採自天等。

多花山姜主要價值

根狀莖及種子:用於胸腹滿悶,反胃嘔吐,宿食不消,咳嗽。

多花山姜繁殖方法

多花山姜 多花山姜
種子的採集與處理:種子成熟多在11月中下旬,當種子有青變紅時,選取生長紅果皮的植株作為採種母株,剪下果序,摘下紅色球果,置清水中浸泡,搓洗去除紅色果皮和白色種衣,於陰涼處用篩子瀝乾種子表面水分,最後將種子均勻播於室外疏林下沙坑中,覆沙1-2釐米,種子間距1釐米保持沙子濕潤。
移栽定植:沙播種子約4個月後出苗,出苗率大於90%,且出苗整齊。出苗後2個月左右(翌年5-6月)、當幼苗長出2片約4釐米的葉片後,及時移栽至有散射光的疏林下,株行距50釐米×50釐米,栽後覆土壓實,澆足定根水,移栽及易成活。
分株繁殖:成年山姜植株長勢健,蓬徑大,根莖處萌芽數量多,適於分株繁殖,全年可進行。 [3] 

多花山姜栽培技術

定植:在整好的土地上,按照50釐米×50釐米的株行距開穴,每穴放入3-4個小兜,覆土壓實,澆足水,注意,山姜根系較淺,勿栽植過深,約半個月萌發新芽。
施肥:移栽成活後,進行少量多次薄施腐熟豆餅肥。每月1-2次,9約進行追肥,翌年4約在施肥。
實生苗可在定植後1年半,老株分兜苗可在定植後1年長成株型良好、具有觀賞價值的株叢。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