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節雀麥

鎖定
多節雀麥(學名:Bromus plurinodis Keng)是禾本科、雀麥屬多年生植物。稈直立,高達1米餘。葉鞘長於其節間,微粗糙,枯萎後殘留;葉舌褐色膜質;葉片上面生柔毛,邊緣粗糙。圓錐花序,每節具2-4枚分枝;小穗含5-7花;穎邊緣膜質,先端漸尖;外稃狹窄,具3脈,脊微粗糙;內稃脊生細纖毛。花果期6-8月。 [1] 
分佈於中國西藏東南部、四川、雲南、寧夏、甘肅、青海、陝西。 [2]  生於海拔2000-3600米的中山帶林緣灌叢、雜類草草甸和石質山坡溝邊草地。 [1] 
多節雀麥植株高大,葉量豐富,草質柔軟,青草期馬、牛、羊均喜採食。收割後調製乾草或青貯均可。 [5] 
中文名
多節雀麥
拉丁學名
Bromus plurinodis Keng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禾本目
禾本科
雀麥屬
多節雀麥
命名者及年代
Keng,1976

多節雀麥植物學史

1976年,《秦嶺植物誌·第一卷·種子植物(第一冊)》發表了該種,學名為Bromus plurinodis Keng。 [6] 

多節雀麥形態特徵

多年生。稈直立,高達1米餘,直徑約5毫米,具7-9節,平滑無毛。葉鞘長於其節間,微粗糙,枯萎後殘留;葉舌長2-4毫米,褐色膜質;葉片長20-30釐米,寬6-8毫米,上面生柔毛,邊緣粗糙。 [1] 
圓錐花序長20-30釐米,每節具2-4枚分枝;分枝斜向上升,長達15釐米,粗糙;小穗含5-7花,長15-20毫米,寬約2毫米;小穗軸節間長2-2.5毫米,被短毛,側面可見;穎邊緣膜質,先端漸尖,第一穎長約5毫米,具1脈,第二穎長6-9毫米,具3脈,長漸尖;外稃狹窄,長約10毫米,每側寬1毫米,具3脈,脊微粗糙,下部邊緣與脈生微毛,遍體被柔毛;頂端伸出長10-14毫米細直的芒;內稃長6-7毫米,脊生細纖毛;花葯長2毫米。 [1] 
多節雀麥

多節雀麥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0-3600米的中山帶林緣灌叢、雜類草草甸和石質山坡溝邊草地。 [1] 
多節雀麥在中國四川省紅原縣及阿壩地區多生於海拔3200-3600米的亞高山針葉林邊緣的灌叢中,喜濕潤陰涼的環境,在褐土和棕色森林土上,生長良好,也喜在草甸土上生長。適宜的土壤從中性到微酸性,不耐嚴霜。多節雀麥在其分佈區與老芒麥Elymus sibiricas)、垂穗披鹼草Elymus nutans)、鵝觀草(Roegneria spp.)混生,也混生在小檗(Berberis sp.)等灌叢中。 [5] 

多節雀麥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西藏東南部、四川、雲南、寧夏、甘肅、青海(大通、樂都、互助、澤庫、班瑪、玉樹、囊謙、雜多)、陝西。 [1-2] 

多節雀麥生長習性

多節雀麥為短命叢生型禾草,壽命3-4年。在中國青海黃南州麥秀林場,5月中旬返青,6月中旬孕穗,7月下旬抽穗,9月下旬乳熟,10月上旬成熟。多節雀麥根系發達,鬚根堅韌、粗壯,分櫱能力較差,通常1-3個分櫱。 [5] 

多節雀麥繁殖方法

在中國川西北高原宜4月中旬至5月初播種,但隨海拔升高,播種期可相應地推遲。播種量每公頃150-300千克。第2、3年收割鮮草,第4年即可耕翻播種一年生作物。如要延長利用時期,可在第4年讓其結實,自然落種,耙地鬆土;使其更新,此外,亦可與其他長壽命牧草混播。 [5] 

多節雀麥主要價值

多節雀麥植株高大,葉量豐富,草質柔軟,富含碳水化合物、無氮浸出物。青草期馬、牛、羊均喜採食。成熟期後,纖維素增加,適口性下降。多節雀麥青綠期較長,可於8月中旬(花期)收割。調製乾草或青貯均可。可做為濕潤的高原山地刈割、放牧型牧草,較有發展前途。 [5] 

多節雀麥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20)》——無危(LC)。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