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用途戰鬥機

鎖定
多用途戰鬥機,就是在原有空戰基礎上加上對地攻擊能力,以及能執行截擊、制空、護航、對地攻擊、反艦以及偵察等多項任務的戰鬥機。
隨着戰鬥機的研製費用越來越高,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以前那樣把用於對空的殲擊機和用於對地的攻擊機分開研製了,而多用途戰鬥機擁有較強的均衡作戰能力,所以在未來多用途戰鬥機一定是各個國家研製的主流。它在戰鬥機的基礎上可執行多種任務。例如:截擊、奪取制空權、對陸對海打擊、破壞機場跑道、打擊敵方雷達等電子儀器,設備、鑽地精確打擊、技術驗證及各種飛行,載具,機載儀器實驗等。現役多用途戰鬥機主要有F-15、F-16、蘇-30、法國的"陣風"、歐洲"颱風"和瑞典的"鷹獅"等。 [1] 
中文名
多用途戰鬥機
外文名
Multi purpose fighter

多用途戰鬥機產品介紹

米格1.44多用途戰鬥機 米格1.44多用途戰鬥機
多用途戰鬥機至少應具備幾種基本特性,才能完成所賦予的任務。第一是生存力,如果戰鬥機不具備這一點,則敵方可牢牢地控制其空域,迫使戰鬥機只敢在火力圈外發射武器,使武器投放精度下降。戰鬥機編隊必須能夠探測地面和空中威脅,然後通過規避或作戰來保護自己。  第二點是瞄準傳感器很關鍵。戰鬥機發現目標並精確攻擊目標的能力是依靠使用這些傳感器來達到的,包括雷達和光電裝置,它們可以提供實時的瞄準數據給飛行員和武器系統。
第三點是選擇能解決所有目標的武器。精確制導炸彈和現代短距空空導彈是必需的,最好裝備中距空空導彈和火力圈外發射武器。有些戰鬥機買主在選擇戰鬥機時,把傳感器系統和武器系統作為選擇的決定因素。戰鬥機的一項中心需求是支援,戰鬥機是高度集成的系統,需要製造商的積極參與(包括改進和培訓),用户才能正常地使用它。

多用途戰鬥機未來展望

隨着戰鬥機的研製費用越來越高,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像以前那樣把用於對空的戰鬥機和用於對地的轟炸機分開研製了,而多用途戰鬥機擁有較強的均衡作戰能力,所以在未來,多用途戰鬥機一定是各個國家研製的主流。

多用途戰鬥機舉例

多用途戰鬥機SAAB-37戰鬥機

多用途戰鬥機
多用途戰鬥機(17張)
SAAB-37多用途戰鬥機又稱為“雷”式戰鬥機,是瑞典空軍裝備的主要戰鬥機種之一。該機由瑞典著名的薩伯-斯堪尼亞公司(簡稱薩伯公司)生產。根據瑞典空軍提出的一機多用思想,研製工作於 60年代開始,在薩伯系列飛機中首次推出了這種全天候多用途戰鬥機。SAAB-37戰鬥機機長16.40米,翼展10.60米,機高5.90米。最大起飛重量17000公斤,在11000米高空,飛行速度為M數2.0,在100米的超低空,飛行速度也可達到M數1.1,作戰半徑500-1000公里,實用升限18000米。 SAAB-37戰鬥機在氣動外形設計上採用了三角翼鴨式佈局,具有良好的短距起降性能。機上裝有1門30毫米奧利康航炮,射速每分鐘1350發,備彈1 50發。機身和機翼上有 7 個外掛點,可攜帶2-4枚“天空閃光”空空導彈和2枚 AIM-9L“響尾蛇”空空導彈,必要時,還可外掛航炮吊艙。為了提高該機的對地攻擊能力,瑞典空軍還專門為SAAB-37研製了一種“VIRGO”破片殺傷延遲落下型低阻炸彈,並可在低空高速平飛時投放,對炮兵、防空導彈和車輛集結地的毀傷能力較強。SAAB-37戰鬥機的機載設備也很先進。 主要配置是 PS-46脈衝多普勒火控雷達,中央數據處理機,座艙平視顯示器,多普勒導航系統自動駕駛儀等。 此外, 由於SAAB-37戰鬥機在設計時突出了可靠性、維修性等方面的要求,飛機的良好率相對較高。

多用途戰鬥機蘇-30戰鬥機

蘇-30多用途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鬥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當時蘇聯空軍並沒有計劃裝備該型飛機,因此這兩架飛機由試飛院買下。其中的一架曾兩次參加珠海航展。 俄羅斯的蘇-27戰鬥機毫無疑問是一種優秀的第三代戰鬥機,中國經過與蘇聯/俄羅斯艱苦的談判,於90年代中起開始購入和仿製蘇-27SK/SMK戰鬥機。在蘇聯/俄羅斯,蘇-27的改進自80年代蘇-27定型就已經全面展開。作為單座戰鬥機的共同特性,蘇-27的使用經驗表明,現代空戰帶給飛行員的工作量很大,加上高機動產生的高過載、大航程產生的長時間留空,使飛行員在單獨應付複雜的作戰情況、機載電子綜合設備和機載武器時手忙腳亂。這不利於挖掘戰鬥機本身的性能潛力。為此,許多先進戰鬥機加入了第二名飛行員。這名飛行員一般不負責具體航行操縱和近距格鬥,將精力集中於負責操作機上雷達、通信等各種電子系統,觀察空情,甚至為單座戰鬥機提供預警、通信和指揮。同時因為有了第二名飛行員,戰鬥機更適合執行危險而複雜的對地攻擊任務,一名飛行員可負責駕駛戰鬥機進入攻擊路線,觀察周圍空情,另一名則控制火控系統和武器,發起攻擊。假如只有一名飛行員,攻擊效果和生存力肯定會有所降低。如美國、法國就分別發展了F-15E和幻影2000D等雙座戰鬥轟炸機。在這種思想下,蘇聯軍方決定以蘇-27UB雙座教練機為基礎研製生產這種雙座戰鬥機。研製工作始於1986年,總設計師伊戈爾·伊萬諾夫,武器系統的設計師是維克托·加魯申科。研製中首先解決了加裝空中受油系統的問題。空中受油管裝在機頭右側,不增加飛機的阻力,不影響機載雷達工作。該系統後來為蘇-33、蘇-35戰鬥機蘇-34戰鬥轟炸機所採用。這架空中加油型蘇-27UB飛機於1987年首飛,隨後完成了莫斯科-共青城-莫斯科的不着陸飛行,飛行距離13440千米,連續飛行15小時42分,4次空中加油。1988年開始,蘇-30研製工作轉入正規。設計中將在蘇-27UB的基礎上改進一種採用空中受油系統、新型導航系統、先進的慣導系統和火控系統的雙座戰鬥機,命名蘇-30。1989年12月31日蘇-30在伊爾庫茨克飛機制造廠機場首飛。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