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多彈頭導彈

鎖定
多彈頭導彈,是在單彈頭導彈基礎上演化而來的新型導彈,裝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彈頭的導彈彈頭。多彈頭導彈一般由母彈頭艙、子彈頭、釋放機構和推進、制導等裝置組成。按彈頭有無制導裝置分,有集束式多彈頭分導式多彈頭全導式多彈頭機動式多彈頭。多彈頭可提高彈頭的突防能力和摧毀目標的能力。
中文名
多彈頭導彈
外文名
multiple warhead missile
別    名
集束導彈
含    義
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彈頭的導彈彈頭
分    類
集束式多彈頭、分導式多彈頭、全導式多彈頭和機動式多彈頭
多彈頭組成
由母彈頭艙、子彈頭、釋放機構和推進、制導等裝置組成

多彈頭導彈導彈簡介

蘇聯-俄羅斯主要彈道導彈 蘇聯-俄羅斯主要彈道導彈
裝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彈頭的導彈。多彈頭導彈多為彈道導彈,能同時攻擊不同目標或集中攻擊同一目標,打擊能力強,突防概率高。多彈頭導彈主要有集束式多彈頭導彈、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和機動式多彈頭導彈。彈頭由子彈頭和母艙組成,母艙用於安裝子彈頭,由整流罩、子彈頭釋放機構等組成,有的還裝有推進系統、控制系統、突防裝置、電源系統等。20世紀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初,美、蘇兩國先後裝備了集束式多彈頭導彈,主要有蘇聯的SS-9和美國的“北極星”A3。70年代後出現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如俄羅斯的SS-17SS-18SS-19SS-24“解剖刀”導彈和美國的“民兵Ⅲ”導彈等。80年代初,彈頭末制導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1983年底,美國開始在聯邦德國部署裝有雷達區域相關末制導的“潘興Ⅱ”戰術彈道導彈。1997年底,俄羅斯正式列裝“白楊-M”導彈。該導彈具有很強的機動飛行能力、導彈突防能力和硬目標打擊能力。進入21世紀,受美國加快建立導彈防禦系統的影響,多彈頭導彈的發展更加受到關注。 [1] 

多彈頭導彈演化進程

鑑於上述考慮,加上60年代初期以來美蘇雙方都加強了反導戰略防範措施,使導彈突防越來越難。於是,人們開始考慮發展作戰效能高、又能突防的多彈頭導彈。20多年來,多彈頭導彈的發展相當迅速,已發展了三代,新研製的戰略導彈大都採用這類彈頭。20多年來,分導式多彈頭共發展了三代:
第一代集束式多彈頭
第一代多彈頭導彈 第一代多彈頭導彈
1964~1965年首次出現,主要型號為美國的“北極星A-3”潛射彈道導彈和蘇聯的SS-9Ⅳ地地彈道導彈。前者彈頭威力為3×20萬噸,射程4600公里;後者彈頭威力為3×500萬噸梯恩梯當量,射程120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別為1500米和1000米。所謂集束式多彈頭,實際上和我們熟悉的集束手榴彈子母炸彈等差不多,不管是子彈頭還是母彈頭,都沒有制導,也不能機動,作用就是將單彈化零為整,在不同時間、不同高度向同一目標區投擲一個個子彈頭,以期順利突防,免遭對方攔截或干擾,最後給敵城市等面狀目標造成最大損失和毀傷。
第二代分導式多彈頭
“三叉戟”導彈 “三叉戟”導彈
1970年首次裝備,主要型號為美國的“民兵”ⅢMK12型地地導彈和“海神”C3型潛地導彈。前者導彈威力為3×17萬噸TNT當量,射程為11000公里;後者導彈威力為10×5萬噸,射程為46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別為185米和560米。分導彈頭數量最多的是美國的“三叉戟”Ⅱ型D-5潛地導彈和蘇聯的SS-N-20潛地導彈,前者為14個,後者為12個,射程分別為11000公里和83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別為120~210米和500~600米。分導式多彈頭和集束式多彈頭的主要區別是:母彈頭有動力、有制導,可以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彈道向不同目標發射子彈頭,因而具有一定的機動發射能力;攜載子彈頭數量多,分佈空域大,子彈頭之間可以60~90公里以上的間距對目標實施攻擊,因而突防能力較強。
第三代機動式多彈頭
“和平衞士”彈道導彈 “和平衞士”彈道導彈
如今還處於研製之中。分導式多彈頭雖然解決了母彈頭的機動和制導問題,子彈頭仍不能機動,也不能制導,只能按慣性彈道飛向目標,這樣命中精度和突傷能力就較差。機動式彈頭的重點就是解決子彈頭的機動和制導問題。子彈頭機動的方案有四個:一是通過改變飛行彈道來實施機動,如在彈頭裝有頂帽、彈尾裝有穩定裝置或翼面,來調整子彈頭的飛行彈道,實驗證明:可在20~30秒內使彈頭機動距離達556公里;二是通過加速滑翔彈頭來實施機動;三是通過在子彈頭上加裝小發動機來使之加速突防;四是通過增高再入彈道傾角來縮短大氣層中的飛行時間,以增強突防能力。解決子彈頭制導問題主要是在子彈頭上加裝末尋的裝置,自己能辨識和發現目標,進而控制彈頭進行機動攻擊。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
  • 2.    多彈頭導彈  .環球軍事網[引用日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