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翰第

(廣東省湛江市境內古建築)

鎖定
廣東省湛江徐聞縣有兩座“外翰第”:一座在縣城城牆路,一座在城北鄉那練村。所謂“外翰第”即是有地位的文翰人家的外衙的意思。
中文名
外翰第
地    點
廣東省湛江
意    義
文翰人家
對    應
外衙

目錄

外翰第特色

徐聞縣城“外翰第”:沿登雲塔往民主街北約300米處,便是古代徐聞縣城——賓樸古城的東門。北距東門50米的地方,有一座門樓,門樓有匾,題“外翰第”三個墨字,陽文,筆墨飽滿,蒼勁有神。自門樓入內,可見兩座四合院古建築位於北側,花圃、石湖、廊門古色古香,米蘭揚花,綠藤縵繞,潔靜清幽,廳堂內牆上,依舊新塑麒麟、梅花、鶴松,使人頓悟到這宅似是書香人家。看門樓和廳堂雀桃,便知屋主先人曾有朝廷俸祿。左側圖口院,入門口門樓,匱題“蕃椒”兩字。其意是祈求子孫蕃衍,且塾讀經書進取功名的意思。此宅院由清代光緒年間歲貢生韓之潮所建。韓之潮是清光緒海南瓊山縣教渝。所謂教諭,當時在縣學中任職,掌文廟祭祀,教育所屬生員。貢生,明清時府、州、縣學的生員,凡已考選升入國子監肆業的稱為貢生,意思是以人才貢獻給皇帝的意思。清代科舉制度中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和優貢,這五種貢都算正途出身。另有捐納取得的貢生,稱為例貢,是清代買官跑官的典型。歲貢,又是每年或二三年從各府、州、縣學中,選送廩生升入國子監肆業,稱為歲貢。因挨次升貢,又稱挨貢。那麼韓之潮可算當時頗有功名,是實實在在的一個“貢爺”。在當時貢爺可以穿着長衫子(馬掛)搧扇子、騎馬子、坐轎子的人物,顯赫一時。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縣政府陳桐命令拆城抗日,作為屏障可依的城牆被毀,“外翰第”暴露無遺。1943年,日本侵略軍進佔縣城,日軍在外翰第內住了兩年,臨撤退時,把院內所有桌椅傢俱搬出院庭裏燒,燒了幾天幾夜才完全燒燬。韓家男女老少被迫逃到鄉下邊坡甲園,於農歷1945年8月15日(即中秋節)過後才回縣城,回到家宅,劫後情景,滿目瘡痍。 韓之潮去世後,後代子孫頗能秉承先祖衣缽,讀書識禮。如孫輩韓少南,曾就讀於西南聯大(抗戰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被迫移到雲南昆明聯合辦學,即西南聯合大學),後在兩廣考試院、重慶的民國行政院任機要秘書職。據説民國政府對日抗戰的宣言草稿就是時任行政院秘書的韓少南起草的。 1949年初,解放戰爭的風雲席捲徐聞,縣城一大批革命青年學生在中共徐聞地下組織的策劃下,到下洋革命根據地參加革命。韓家大院的韓龍光、韓文光、韓少秋兄弟幾人也跟隨着他們到半島公學,學習了二個多月,又分配到各地參加區鄉的支前工作,從此走上革命道路。 [1] 

外翰第發展歷史

徐聞縣那練村“外翰第”: 那練外翰第位於城北鄉那練村東,坐北向南,是清代嘉慶年間,由那練村人、拔貢駱子然所建。駱子然考中功名但不出仕,而是從事經商,成為縣內有名的大財主;那練村外翰第全高約7米,門框高約3米,分為兩層結構,上層主要為優質木料構成。上層有3個瞭望窗口,正中為大圓窗,寓意為主人吉祥及懷鴻鵠之志的意思。圓周的兩邊是四方形的瞭望窗口兩個。下層由條石塊及方塊石精砌而成,外翰第的頂端為磚瓦結構。兩邊雕刻精細,圖案相當美觀。駱子然之後其子孫富甲一方,其後裔駱大美民國時期也是縣內鉅富,據説有一日駱大美曾來到自已的莊園中察看,發現有一少年眉清目秀,氣勢軒宇,有成器之材!於是駱大美收該少年為義子,並贊助其入學堂讀書,後來,該少年果然成就大業。這個少年就是後來的國民黨陸軍中將、湛江市第四任市長何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