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強中乾

鎖定
外強中乾(拼音:wài qiáng zhōng gān)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1] 
“外強中乾”的原義是外有強形,內中幹竭;泛指外表強大,內實空虛;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外強中乾
拼    音
wài qiáng zhōng gān
近義詞
外剛內柔外方內圓
反義詞
外柔內剛外圓內方
注音字母
ㄨㄞˋ ㄑㄧㄤˊ ㄓㄨㄥ ㄍㄢ
成語出處
《左傳·僖公十五年》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外強中乾成語出處

今乘異產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外強中乾,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十五年》) [1] 
後人據此提煉為成語“外強中乾”。 [1] 

外強中乾成語故事

晉獻公死後,晉公子夷吾結束逃亡生活,回到晉國繼承王位,成為晉惠公。夷吾逃亡時曾經在秦國生活,受到秦穆公的禮遇,而且夷吾最終能夠回國當上國君也是倚仗秦國的軍事力量,所以夷吾在回國之前就答應秦穆公説,若是有一天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國當上國君,就把五座城池割讓給秦國,當作對秦國的報答。可是,夷吾當上國君之後並沒有實踐自己的諾言,而秦穆公並沒有因此和晉國發生衝突,仍舊在晉國出現饑荒的時候給予援助,幫助晉國渡過了危機。 [2] 
後來秦國發生饑荒,晉惠公卻沒有伸出援手,反而準備進攻秦國。秦穆公為此懷恨在心,後來發兵攻打晉國,連戰連勝,打得晉國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秦國的軍隊乘勝進入了晉國的韓地,晉國形勢危急。晉惠公決心親自出徵,抵抗秦軍。為了便於戰鬥,他叫人將自己戰車上的晉國馬換成鄭國出產的名馬,這種馬高大強壯,晉惠公認為用這樣的馬駕車打仗,肯定能夠取勝。 [2] 
在一旁的大臣慶鄭看到之後,勸他説:“古代有祭祀活動或打這樣的大仗,一定要用本國產的馬。因為本國的馬在自己的國土上長大,熟悉本國的水土,懂得本國人的心思,因而能聽從本國人的使喚,而且它熟悉本國的道路,所以用它套車,它不會不順從您的意志。”晉惠公聽了,不以為然,一定要用鄭國的名馬來拉車。 [2] 
但是慶鄭知道事情的後果很嚴重,就繼續説道:“您不用本國的馬而改用鄭國的馬,您不熟悉它的性情,這是很危險的。鄭國的馬又高又大,長得也強壯,但是打起仗來就不好説了,一旦遇險受驚,馬的脾氣就會變得乖戾暴躁,難以駕馭。這種馬外表強壯,其實內裏已氣虛力竭了。若發生意外,後果不堪設想。那時,要進進不得,要退退不得,後悔也晚了。總之,這鄭馬‘外強中乾’,您若真用它駕車,定會後悔。” [2] 
可是,晉惠公還是沒有接受慶鄭的勸告,他一意孤行, 套上鄭國的馬出征了。秦晉兩國的軍隊再度交戰時,震天撼地的喊殺聲使鄭馬受驚失控,晉惠公駕馭不住它們,馬拉着他東奔西撞,一下子陷入了泥濘之中,戰馬狂嘶亂叫,拼命掙扎,結果越陷越深,進退不得。晉惠公無計可施,晉軍因此大敗,他自己也束手就擒,成了秦國的俘虜。 [2] 

外強中乾成語寓意

晉惠公夷吾背信棄義,以怨報德,引來戰爭是罪有應得。在面臨強敵的時候,他被鄭國馬的外表所迷惑,又不聽大臣慶鄭的勸阻,固執已見,終深陷泥淖,成為秦國的俘虜,實屬自取其辱。像晉惠公這樣不仁不義、不辨是非的人,下場通常都會很慘。 [2] 
一般來説,外強中乾的人骨子裏沒什麼本事,但外表給人一種強大的假象,一旦要他拿出真學問、真本事來,馬上就會露餡。因此,人們做事情要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能只圖外表光鮮,內在的踏實才最重要。 [3] 

外強中乾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外強中乾”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形容外表強壯,內裏空虛。 [1] 
  • 運用示例
唐·柳宗元《愈膏肓疾賦》:“膚腠營胃,外強中乾,精氣內傷,神沮脈殫。” [4]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七回》:“他一向手筆大,不解理財之法,今番再幹掉了幾萬,雖不至於像從前吃盡當光光景,然而不免有點外強中乾了。” [1] 
現代·魯迅《致章廷謙》:“其問我何以不罵他者,亦非真希望我罵,不過示人以不怕耳,外強中乾者也。” [4] 
參考資料
  • 1.    外強中乾  .漢典[引用日期2020-01-14]
  • 2.    新家庭書架編委會著. 中華成語故事全集 新[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8.01:28
  • 3.    周世傑,張慧峯編寫. 影響孩子一生的經典故事 100個寓言故事[M]. 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6.08:81
  • 4.    王大倫,景在峯著. 《毛澤東選集》中的成語典故[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9.05: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