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度引水工程

鎖定
外度引水工程由1座15米高的連拱壩和長33公里的繞山渠道組成。大壩位於萩蘆溪上游的白沙鎮龍西村,離白沙鎮東南5公里。流域面積40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為3.92億立方米,枯水年為1.92億立方米,豐水年為6億立方米,設計標準“五十年一遇”,洪峯流量為3300立方米/秒;“三百年一遇”校核,為4900立方米/秒。
中文名
外度引水工程
動工時間
1971年12月
類    別
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工程簡介

外度引水工程連拱壩 外度引水工程連拱壩
60年代,東圳水庫水源供不應求的問題愈見突出,1971年3月,莆田縣水利局作出外度引水工程規劃報告,莆田縣革委會成立莆田縣外度引水工程指揮部。1971年12月組織8萬多民工上場,以公社為單位分成18個民工團。駐軍在器材運輸方面給予很大支持。縣籌集資金200多萬元和許多緊缺的器材物資,外度引水工程於1972年7月1日建成通水。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攔河壩為砌石連拱壩,分為兩期施工。

外度引水工程第一期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於1971年12月動工,壩高10米,總庫容160萬立方米。壩型採用砌石連拱壩。拱壩6跨5個支墩,2個隔牆和2個重力擋水牆。壩長200米,其中溢流段長122.5米;拱圈厚2米,迎水坡比1∶0.2,傾斜度78°41′;弧長23.25米,圓心角120°,淨跨17.5米;支墩厚3.5米,頂長4米,底長23.5米,砌成梯形斷面。拱頂左側砌1條1×1.2米寬高的輸水涵洞,保證下游太平陂、南安陂灌區用水。連拱壩由埭頭公社負責施工,共砌石7800立方米,混凝土250立方米,開炸石方1000立方米,土方1.35萬立方米,總計土石方2.26萬立方米,投工18萬工日,其中技工5萬工日;使用水泥800噸,木材75立方米。國家補助18萬元。駐軍還出動20輛軍車運送石料和器材物資。工程於1972年5月竣工,成為全省第一座砌石連拱壩。

外度引水工程第二期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工程於1977年9月動工擴建,連拱壩加高5.1米,支墩加長8.5米,兩側擋水牆相應加高5米後,加砌高1米的防浪牆,蓄水庫容增至486萬立方米。為防止過壩急流沖刷大壩腳,在距連拱壩下游42米處,增建二道壩1處,長102米,高4米。左岸設導流牆1道,長39米,高7米。並加寬進水閘交通橋橋面1米,以及左岸護砌等,共用土石方1.65萬立方米,其中石方0.99萬立方米;投工13.7萬工日,其中技工3.6萬工日;水泥800噸,投資37.7萬元。
外度連拱壩庫內淹沒土地368.88畝,移民拆遷36户,170人,並改建東泉公路橋1座,公路改線600米。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渠工程全長32.5公里,渠道繞山坡蜿蜒開鑿,經萩蘆、梧塘、西天尾和城廂區城郊等4個鄉鎮,到東圳水庫溢洪道左岸入庫。外度引水設計年引水入庫水量8000萬立方米,補充南北洋水源不足,改善東圳灌區現有20多萬畝農田灌溉,供給工業生產和羣眾生活飲用水。引水渠設計流量為20立方米/秒,1979年對渠首9公里擴修後,引水流量加大為25立方米/秒。沿線有大小建築物220座,其中較大的有單跨40米、全長90米的石盤石拱渡槽,及單跨23米、長32米的坑口石拱渡槽。進水閘1座,節制閘11座,引洪、排沙閘各1座,排洪涵洞1座,溢洪堰3座,公路橋5座,其他人行橋、溢水堰、放水孔等。沿線開炸石方佔總土石方三分之一。渠道工程共完成土石方420萬立方米,其中石方220萬立方米;投工645萬工日,其中技工123萬工日。投資92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10萬元。用炸藥750噸,鋼材165噸,水泥3500噸,木材800立方米。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為了進一步發揮工程效益,1972年在渠首樁號8公里處,利用落差45米、3.72立方米/秒的流量,建1座裝機容量2台800千瓦的水力發電站。上游加高渠堤0.6米,增加流量5立方米/秒,水電站流出的水,仍可滿足下游太平陂、南安陂灌區用水需要。1983年又在樁號10公里+150米處,建1座日供水4.6萬噸的涵江供水工程。外度引水渠依山修築,山高坡陡,沿渠地質複雜,不少地段土質差,加上施工中搶時間、趕速度,炸藥開炸引起基礎鬆動,部分渠段質量標準不高,留下不少隱患。自通水以後,每年都出現不同程度的崩塌毀壞。迄今不能正常安全運行,影響輸水能力。90年代初,渠道水有效利用係數在65%左右。在渠道運行中,常因山體滑坡、渠堤崩塌,造成阻流停水。1973~1991年,年引水量達8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只有3年,7000萬立方米以上的2年,4000萬立方米以上的6年,多年平均僅4895萬立方米。

外度引水工程隧洞工程

外度引水隧洞工程 外度引水隧洞工程
外度引水隧洞工程是對原外度引水渠道進行改造的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原設計為引水補充東圳水庫,結合發電灌溉的綜合利用工程。外度水庫和引水渠道於1971年12月動工興建,1972年7月建成,1977年10月對砌石溢流連拱壩進行加高,1979年9月竣工。總庫容1245萬立方米,有效庫容486萬立方米,引水渠道總長32.6公里,設計引水流量20立方米/秒。
外度引水隧洞工程 外度引水隧洞工程
外度引水隧洞於1998年12月開工,2004年9月完工。該工程系由原32.6公里的渠道改建成10.85公里的無壓隧洞。工程北起白沙鎮外度水庫,穿越林山、南山河谷,經莆田市荔城區西天尾鎮象峯渡槽,再橫貫九華山,將秋蘆溪上游流域面積405平方公里的徑流經調節,跨流域引至延壽溪東圳水庫。工程建成後使水的利用係數由0.55提高到0.97,並把引水流量由20立方米/秒增加到25立方米/秒。隧洞工程由Ⅰ號隧洞、Ⅱ號隧洞、2段連接段渠道和一座石拱渡槽組成。其中Ⅰ號隧洞長6.74公里,Ⅱ號隧洞長4.11公里,2段連接段渠道長1.47公里,一座石拱渡槽長76米,隧洞為城門洞型,寬×高為4.6米×5.2米,主體工程總投資13264萬元。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2006年7月,莆田市政府確定外度隧洞引水工程的運行管理由東圳水庫管理局負責。2007年12月,莆田市政府投資298萬元對隧洞口連接段的明渠進行整修和管理房建設,完工後整個工程將完整投入使用。每年將增加引水量4000多萬立方米,使東圳水庫下游供水能力適應工農業、居民生活日益增強的用水需求,為莆田市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與建設和諧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外度引水工程 外度引水工程
福建省第一個利用外資的BOT水利基礎設施項目――莆田東圳水庫外度引水隧洞工程,正式竣工驗收通水。該工程作為莆田市湄洲灣北岸供水工程的水源工程之一,為該市最大的跨流域引水工程。隧洞起於莆田北部的白沙外度水庫,全長10.85公里,連接渠道工段1.74公里,取代了原32.25公里的外度引水明渠,將萩蘆溪上游400多平方公里流域面積的水源跨流域引至延壽溪東圳水庫,年設計供水1億立方米以上。
該工程於1998年12月底動工,由於地質結構複雜,沿途路段均系高山峻嶺,施工難度大,開工後曾一度擱淺。2002年9月,莆田市引進中嶼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注入,在全省第一家以BOT形式投資建設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在省、市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下,經6年多的努力,外度引水隧洞工程完成主體工程,近日通過竣工驗收,共完成投資1.15億元。該工程的建成將為莆田市發展臨海工業和湄洲灣港口建設提供重要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