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山口社區

鎖定
該社區隸屬富源縣中安鎮外山口社區,地處中安鎮北邊,距中安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鎮道路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縣5公里。東鄰貴州,南鄰中安鎮東門社區,西鄰中安鎮四屯村委會,北鄰中安鎮迤山口村委會。轄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户2090户,有鄉村人口8221人,其中農業人口8221人,勞動力5487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04人。全社區國土面積19.79平方公里,海拔1700米,年平均氣温16℃,年降水量96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玉米 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467.2畝,人均耕地0.18畝,林地14730畝。2010年全社區經濟總收入94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278元。該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二、三產業及務工收入為主。全社區有耕地總面積1467.2畝(其中:田203.8畝,地1263.4畝),人均耕地0.18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473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梨、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721畝,其他面積4600畝。有煤等資源。
中文名
外山口社區
國土面積
19.79 km²
海    拔
1700 m
現有農户
2090户

外山口社區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社區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509户通自來水,有581户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佔農户總數的27.8%)。有2090户通電,有1815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1815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86.8%和86.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1692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1438户(分別佔總數的81%和68.8%)。
該村到中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5公里,距離集貿市場5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23輛,有農用運輸車66輛,拖拉機 41輛,摩托車428輛。
到2010年底,全社區建有沼氣池農户375户;裝有太陽能農户339户;建有小水窖37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户68户。全社區有3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3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社區農户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994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701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7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有8户居住其他結構住房。

外山口社區農村經濟

該社區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943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42萬元,佔總收入的2.6%;畜牧業收入702萬元,佔總收入的7.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398頭,肉牛49頭。);林業收入13萬元,佔總收入的0.1%;第二、三產業收入6437萬元,佔總收入的68%;工資性收入2039萬元,佔總收入的21.6%。農民人均純收入5278元,農民收入以二、三產業及務工收入為主。全社區外出務工收入2039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48人,在省內務工491人,省外57人。

外山口社區人口衞生

該社區現有農户2090户,共有鄉村人口8221人,其中男性4131人,女性4090人。其中農業人口8221人,勞動力5487人。該社區以漢族為主,有回族4人,彝族10人。到2010年底,參加農村合作醫療8221人;享受低保387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351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社區衞生所和鎮衞生院,衞生所面積為102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中安鎮衞生院4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户84户。

外山口社區文化教育

該社區建有小學3所,校舍建築面積3964平方米,擁有教師63人,距離迤山口中學2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235人,其中小學生934人,中學生301人。

外山口社區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0,主要銷售往0。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0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0產業。

外山口社區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186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171.95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488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16.00萬元,有固定資產140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13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外山口社區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本社區土地減少,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多,預留土地開發手續難辦,開發資金短缺。。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二、三產業,組織勞動力外出務工,解決剩餘勞動力;開發預留土地,壯大集體經濟,增加居民收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