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

鎖定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Foreign Languages and Foreign Histor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歷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或文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培養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知識、有創新思維,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理解和掌握歷史科學和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具備紮實的世界歷史、國別區域史、全球史、及中國歷史知識,具備國際視野,兼顧東西,能夠在高校、科研院所、國家黨政機關、駐外機構、出版單位、博物館、及其他企事業單位等專業領域從事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相關科學研究、教學、及管理服務工作的高素質複合型人才 [2] 
中文名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
外文名
Foreign Languages and Foreign History
授予學位
文學學士或歷史學學士
修業年限
四年
專業代碼
060106T
專業層次
本科
學科門類
歷史學
專業類別
歷史學類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設置背景

21世紀以來,隨着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中國對外開放和走向世界的步伐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日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隨之而來的,是國家和人民對通識世界形勢、熟知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文化的高層次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長。無論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落實,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入構建,都對當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育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正是在這一新時代背景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2年本科專業目錄增設跨學科新專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以培養既有外國曆史專業特長又具有外國語言專業技能的複合型人才 [7]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發展歷程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是中國高等學校於2011年新增的新型跨學科專業,以培養素質高、學識廣、基礎實、適應強的國際文化交流人才,併為相關學科輸送高質量複合型人才為目的的新型跨學科專業 [2] 
2012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代碼由060107S變更為060107S,可授歷史學或文學學士學位 [5] 
2015年,聊城大學獲批2015年招收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本科生 [7] 
2018年,北京外國語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獲批設立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 [8]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屬於歷史學類,專業代碼為:060106T [6]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培養目標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歷史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敏鋭的問題意識與思辨能力,掌握歷史信息蒐集、考證與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歷史過程和現實處境中考察特定的歷史現象,記錄、蒐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合理的見解,以開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類社會生活及其價值觀念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及相關科研部門從事歷史學教育與研究,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培養規格

  • 學制、學位與學分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本科專業學制一般為4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但最短不得少於3年,允許學生因創新創業而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總學分為150學分左右,每16學時折算為1學分。各專業的總學分按照學校規定實施,但專業類課程的學分所佔比例不得低於60%。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可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或文學學士學位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素質要求
擁有優良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嚴謹的科學精神;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1] 
知識要求
掌握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對相關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亦有所瞭解;熟悉並掌握歷史學的核心知識、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瞭解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要動態;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和認識歷史問題,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和文學素養 [1] 
能力要求
掌握資料分類、檢索、甄別等基本技能,具備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古代漢語解讀能力,能夠查閲和利用相關外文資料,可用外語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熟練掌握電腦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具備以書面、口語和多媒體方式向社會傳播、普及歷史文化與知識的能力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課程體系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總體框架

課程框架總體上包括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設計)。理論課程主要由通識類、公共基礎類和專業類三類課程組成。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訓和專業實習 [1] 
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點和地域特色的課程作為選修科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制訂並實施國內(外)學生交換計劃,進行各種形式、層次的聯合培養,開展雙語教學或純外語授課,還可以引進外籍教師。
各專業最後形成的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領域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課程主要包含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教育類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藝術品位和創新創業意識。其中,修讀自然科學類和創新創業類的課程原則上不少於2門。師範類院校學生須修讀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教師教育系列課程 [1] 
  • 公共基礎類課程
公共基礎類課程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外語、大學體育等 [1] 
  • 專業類課程
①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指關於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含通史課程、基礎理論課程、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如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歷史學科教學論、歷史教學技能訓練等課程 [1] 
②專業選修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指深化專業知識,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含斷代史、國別史、區域史、民族史、專門史等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實踐教學

  • 專業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訓練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檢索、史學論文寫作、田野調查與考古發掘報告撰寫、博物館陳列設計訓練、公眾歷史策劃等。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教學案例設計與研析等課程 [1] 
  • 專業實訓
專業實訓主要指專業考察(如文化遺址考察、博物館研習)、社會調查(如口述歷史)、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師範類院校還可進行教學見習等活動 [1] 
  • 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主要包括教育實習、田野考古實習、博物館工作實習、社會實習(如新媒體歷史傳播實習)等。各類實習應有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具體要求。實習總時間一般不少於2個月 [1] 
  • 畢業論文(設計)
(1)選題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的必要環節,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專題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選題力求立足於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對相關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較為系統和全面的瞭解。能夠明確選題的意義,力求在理論與方法上有所創新。學生擬定選題後,須經指導教師審定和同意,方可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選題 [1] 
(2)寫作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應以史料為基礎,立論明晰,表達準確,文意通順,邏輯嚴密,論證合理,力求達到一定學術水準;在理論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創新;鼓勵使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開展研究。寫作須符合學術規範,章節劃分、圖表註釋、參考書目的格式等應符合各高校教務管理部門要求 [1] 
(3)指導要求
為保證和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各專業應為本科生指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加強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開題、撰寫等各個環節的指導和檢查,強化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並指導學生進行論文(設計)答辯。必要時,可聘請專業實務部門相關人員共同指導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教學條件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教師隊伍

  • 教師隊伍規模和結構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的師資隊伍,應根據專業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確定。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13人,另可根據專業需要在相關部門聘請一定數量的主講教師。各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1 [1] 
專任教師的專業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專業帶頭人和數量適宜的骨千教師。專任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應涵蓋專業類課程體系所含的知識領域,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5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總數的2/3 [1] 
  • 教師水平要求
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提倡師德自律。系統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開闊的學術視野,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能捕捉前沿性的學術問題並具有研究這些問題的能力。能結合學術前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1] 
  • 教師教學要求
參加教研室或教學團隊對課堂教學的集體研討,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程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自我評價。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相長,處理好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研究,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1] 
  • 教師發展規劃
學校與院系應重視和發揮教研室組織教學的作用,加強教學研討,鼓勵和支持教師進一步深造,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並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應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參加相關培訓及研修,追蹤學科前沿,更新知識結構,開闊學術視野,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具備基本的教學辦公場所和設備,能滿足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有較為豐富的歷史學類圖書、期刊、專題文獻、音像資料、電子書和數據庫等,覆蓋相關知識領域。應及時增加國內外最新專業圖書資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 [1] 
根據自身條件和專業教學需求,建立1~2個專業實驗室(如歷史數據統計與分析實驗室、歷史文化創意實驗室、科技考古實驗室),並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 [1] 
  • 信息資源
購買和自建若干專業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的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積極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學術聯繫,及時瞭解和掌握專業前沿信息。有條件的院校,可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或若干門在線開放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 [1] 
  • 實踐教學
建設至少2個相對穩定和開放的校內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如師範類院校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1] 
各專業應提供必要的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經費,保障實踐教學和教育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教學經費

新開辦的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應有充足的經費保障,以購置圖書資料及進行教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 [1] 
各高校應保證為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提供不少於學校其他人文學科專業的教學經費,且逐年有所增長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質量保障

  • 管理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有關規定,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在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劃修訂、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應定期進行全面的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 [1] 
  • 管理措施
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督導組的作用,建立領導聽課、專家督導、同行評議和學生評教相結合的機制,融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於一體,以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 [1]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培養模式

  • 聊城大學跨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一)專業課程體系建設
第一,提升外國語言課程比例,增強外語師資力量,夯實學生外國語言基本功。強大的外國語言師資力量,高比例的外國語言課程,為全面提高本專業學生的實際語言應用能力提供了根本的保障,也成為本專業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的突出特色。第二,突出以外國曆史文化為核心的專業課程,強化培養學生深厚紮實的基礎知識。第三,多渠道開展實踐實習課程,多方面鍛鍊學生實際交往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專業要求學生參與多層面的基礎實踐與專業實踐活動。第四,專業課程和實踐訓練相結合,多維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7] 
(二)紮實推進的歷史課程教學改革
第一,牢固樹立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的思想,探索啓發式、研討式、辯論式、自主學習式、情景模擬式等新課堂模式。傳統教學很容易演變為“知識灌輸型”教學,學生往往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不利於形成創新意識。以啓發式教學作為基本教學理念,將之貫穿於每一堂課的組織實踐中。第二,傳承既有教改模式,形成特色專業的特色課堂。第三,大力支持本專業教師參加各級各類教學評比活動,如“一流課程”建設、教學改革項目、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等,深化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7] 
(三)務實多元的外語課程與訓練
將英語作為學生的基本學習語種,同時開設俄語、日語、朝鮮語等其他語種供感興趣的學生選擇學習。在外國語言課程的開設方面,一方面加強各門基礎英語課程,另一方面增設豐富多彩的專業英語課程。在學生外語能力訓練與提升方面,為學生搭建日常外語訓練平台,推動學生積極參加國際交流 [7] 
(代表院校:聊城大學)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普通高校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本科畢業生規模為50人以下 [4]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發展前景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考研方向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本科畢業生考研方向有法律(非法學)、社會工作、高等教育學、學科教學(英語)等 [4]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就業方向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專業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可在孔子學院等駐外機構從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能夠在國家及地方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中從事各類文化、宣傳、文博、語言、策劃、涉外相關工作。還可以報考研究生,繼續深造 [2]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山東
河北
(部分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2年4月16日)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