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曉華

(東北大鼓國家級傳承人)

鎖定
夏曉華(1954年7月—2014年),女,漢族,吉林榆樹人。曾任黑龍江省羣眾藝術館創作部主任,曾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俗文學研究會會員、中國通俗文學學會會員。專業為東北大鼓創作表演,研究員 [4]  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東北大鼓代表性傳承人。 [1] 
中文名
夏曉華 [2] 
國    籍
中國 [2] 
民    族
漢族 [2] 
籍    貫
吉林榆樹
出生日期
1954年7月
逝世日期
2014年
性    別

夏曉華人物生平

傳承人——夏曉華
傳承人——夏曉華(9張)
夏曉華出身東北大鼓世家,6歲學唱大鼓,拜民間藝人馬守信及三絃樂師劉玉璽學習,8歲登台演出,12歲即能演唱30多個傳統段子,彈唱兩面,已演出200多個曲目,計5000餘場,曾攜弟子到香港演出東北大鼓。她在中央和省廣播電台演播近40多個段子和中篇演唱,長篇鼓書由花山文藝出版社等出版,專著《東北大鼓音樂藝術論》填補了東北大鼓理論研究空白;長篇鼓書《呼家將》發行量達200萬冊、3次再版。夏曉華在東北大鼓藝術實踐中汲取東北民歌、地方小調的營養,還改造了曲牌[採桑]、[東腔]、[慢西城]、緊打慢唱[流水板]等,她輔導的節目近百個,其中《江姐》、《二丫》、《傻帽》、《街頭哨兵》及《遊湖借傘》等獲中央電台演播一等獎、文化部“羣星獎”輔導金獎及團中央曲藝小品大賽輔導金獎。夏曉華創造了多項第一:第一個把東北大鼓搬上大舞台、電台、電視台;第一個撰寫東北大鼓音樂理論專著;第一個在省級電台演播長篇東北大鼓;第一個在高等學府教授東北大鼓;第一個讓東北大鼓弟子進入高等學府深造。 [2] 
1971年參加工作,1977年調入黑龍江省羣眾藝術館,從事東北大鼓研究工作。1979年出版《東北大鼓研究》,1986年出版《東北大鼓音樂研究》,由黑龍江省藝術研究所編入《中國曲藝集成·黑龍江卷》。 [4]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她被雙城市文工團看中,以特殊人才調入了文工團,擔任東北大鼓演員,兼伴奏員、創作員。
2009年12月3日上午,在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中,師生濟濟一堂,共同聆聽東北大鼓下江派第五代傳承人、著名錶演藝術家夏曉華老師的精彩報告。夏老師6歲學藝,8歲登台,至今有着近半個世紀的演出實踐,並對東北大鼓進行了較為細緻的理論研究,曾獲得“國家功勳演員”表彰,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報告中,夏老師對東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和藝術特色、歷史沿革、主要風格流派等內容,分別作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在宣傳下江派大鼓的藝術成就過程中,夏老師也毫不諱言東北大鼓面臨的發展困境。她坦誠地分析了造成困境的原因,同其他藝人強調外因不同,她更多地強調了東北大鼓藝術自身的原因,如傳承乏人、藝人不重視自身的修行等。在兩個小時的報告中,她還多次進行範唱表演,獲得了師生的陣陣掌聲。尤其是其演唱的段書《遊湖借傘》,更是令人讚歎不已,不僅展示了東北大鼓無窮的藝術魅力,而且讓人對她刻苦執着的求藝精神心生敬意。
此次學術報告會,是音樂學院“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重點學科羣”策劃的系列學術活動之一。在會上,院長陶亞兵教授還向夏曉華老師頒發了音樂學院客座教授的聘書。 [3] 

夏曉華代表作品

創作並演播的長篇鼓書《呼家將》在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播出;《呼延慶上墳》《呼延慶打擂》《呼延慶掛帥》由山花文藝出版社出版;《血刃浪蝶》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演播的鼓書有《斷橋》《杜十娘》《江姐》《雷鋒》等。1991年在中國俗文學研究會論文研討中撰寫的《試論話本入話的主要作用》一文被評為二等獎;論文《試論二人轉的丑角藝術》獲東北三省二人轉理論研究會論文二等獎。代表作品東北大鼓《單刀赴會》等 [4] 

夏曉華主要成就

進入黑龍江省羣眾藝術館後,夏曉華撰寫了《東北大鼓音樂初探》理論著作及多篇論文。在電台播講自己創作的《呼家將》、《呼延慶上墳》等,深受聽眾的好評,並多次獲得文化部“羣星獎”的輔導金獎。理論專著《東北大鼓音樂藝術論》,填補了理論空白,成為第一個撰寫東北大鼓音樂理論專著的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