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夜

(唐代韓偓詩作)

鎖定
《夏夜》是唐代詩人韓偓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前兩句描繪暴風驚電、烏雲聚生,猛雨飄灑高林,霎霎作響,一派夏夜狂風暴雨的景象。後兩句則是夜深雨霽月明時的風景。此詩寫雷雨時氣象,大筆揮灑,聲情激越;寫雷雨後景色,輕描細繪,自然流美。雨中與雨後兩幅圖景對比鮮明,相映成趣。
作品名稱
夏夜
作    者
韓偓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夏夜作品原文

夏夜
猛風飄電黑雲生,霎霎高林簇雨聲
夜久雨休風又定,斷雲流月卻斜明 [1] 

夏夜註釋譯文

夏夜詞語註釋

⑴飄電:指閃電。
霎霎(shà shà):象聲詞。此處形容雨聲。高林:高大茂密的樹林。簇雨:大而密的雨。簇,叢集,聚集。
⑶夜久:夜深。雨休:雨止,雨歇。定:停。
斷雲:一片一片的雲。流月:因雲朵移動,月亮看上去像在移行,故稱流月。斜明:偏斜着閃着亮光。過了半夜,月亮西斜,所以説斜明。 [2]  [3]  [4] 

夏夜白話譯文

風猛烈地颳了起來,黑雲越來越密,電閃雷鳴。雨水拍打着高大的樹林,發出沙沙的聲響。
深夜中雨停了,風也住了,月光從流動的雲層中斜射出來。 [5] 

夏夜創作背景

此詩作年不詳,《韓偓詩注》謂作於唐昭宗天覆二年(902)夏,未言何據,難於憑信。晚唐戰亂頻仍,社會風氣已有輕文士尚武將、崇吏能棄文學的趨勢。受外在境遇的影響,晚唐詩人的內在心態也不斷沉淪,一面是憂時嘆世,感傷悽惶;一面是憤世刺時,卻又流露出幻滅與絕望之情。此詩描繪的景象正是黃巢起義後唐末動盪政局的象徵。 [2]  [3]  [6] 

夏夜作品鑑賞

夏夜文學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夏季之夜,先風雨大作,後雨住風停,斜月西照的景象。開頭兩句寫風雨急猛之勢:伴隨着夜幕的降臨,狂風大作,電閃雷鳴,烏雲翻滾,傾刻間大雨傾盆,如注如瀉,雨點敲打着樹林發出“霎霎”的響聲。這是一幅夏夜急雨圖,色調陰重,節奏急促。後兩句描繪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夜深了,雨住了,剛才急猛的風也停了,放晴後的夜空流雲四散,月色清明。夏夜因暴雨的洗滌更顯得靜謐安祥,清爽宜人。
這首詩的寫景很有特色,雨中、雨後兩幅圖景對比豁朗,相映成趣。色調上一暗一明,節奏上一急一緩,狀態上一動一靜,表現了夏夜天氣的多變。詩人的情緒也由沉悶轉開朗,由抑鬱轉興奮。詩的語言準確精煉:“猛風”“飄電”“黑雲生”,活畫出一幅暴雨就要來臨的駭人景象,“猛”寫風之強烈,“飄”寫閃電之迅急,“黑”寫雲之濃密。“斷雲流月”“卻斜明”,卻又是一幅雨過天晴的喜人景象。“斷雲”與“黑雲”相對應,寫暴雨之後聚集濃密的“黑雲”已化為薄雲、淡雲,正可“流”過明月。“卻”傳達出詩人的欣喜之情,“斜”既寫月在天空的位置又兼指示時間。整首詩無一字虛設,充分顯示了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 [4]  [7] 

夏夜名家點評

近代許文雨唐詩集解》:此言暴風雨之後,始晴而見月也。其大亂之後,又得少安之象乎? [8] 
近代富壽蓀、劉拜山千首唐人絕句》:與黃巢起義後之晚唐殘局,何其相似!較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蓋已每況愈下矣。 [9] 

夏夜作者簡介

韓偓(842—923?),字致堯(一作致光),小字冬郎,自號玉山樵人,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龍紀進士。官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天覆初,隨昭宗奔鳳翔,進兵部侍郎、翰林承旨。後以不附朱温被貶斥,南依閩王審知而卒。其早年詩多寫豔情,詞藻華麗,有香奩體之稱。後期詩風轉變,不乏感時傷亂之作。有《韓內翰別集》。 [10] 
參考資料
  • 1.    黃鈞,龍華,張鐵燕等校. 全唐詩 7[M]. 長沙:嶽麓書社, 1998:270.
  • 2.    陳才智著. 韓偓詩全集 匯校匯注匯評[M]. 武漢:崇文書局, 2017:390.
  • 3.    胡光舟,張明非主編. 新編千家詩[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973.
  • 4.    韓景陽編. 唐詩百首注析[M]. 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251.
  • 5.    劉維主編. 唐詩三百首[M]. 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133.
  • 6.    方銘主編;杜曉勤,沈文凡本卷主編. 中國文學史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卷[M]. 長春:長春出版社, 2013:279.
  • 7.    高建新評註. 中國古典詩詞精華類編 山水田園卷[M]. 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 1996:145-146.
  • 8.    許文雨集註;賈勤審校. 唐詩集解 下[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12:572.
  • 9.    (唐)韓偓著;陳繼龍注. 韓偓詩注[M].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1:313.
  • 10.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4[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