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夏冠洲

鎖定
夏冠洲 [1]  ,男,漢族筆名丹舟、宛與洛,1942年出生,河南淅川人。中共黨員。文藝評論集《文學視野中的文化穿透》,文學專著《用筆思想的作家——王蒙》,《李白仗劍西域行》、散文集《消逝的畫幅》,長篇歷史小説《古剎潛龍》、《岑參》等。論文《論周濤詩的崇高美》獲199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時期優秀評論獎,論文《格律與自由之間》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論文一等獎,專著《用筆思想的作家——王蒙》獲中國第五屆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成果獎。
中文名
夏冠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2年
性    別
職    務
新疆和田地區革委會秘書

夏冠洲人物生平

夏冠洲
夏冠洲(6張)
1966年大學畢業。歷任新疆和田地區革委會秘書、電影公司宣傳美工、羣藝館期刊編輯,新疆師範大學學報主編,現為新疆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西部文學研究所所長、碩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新疆美協會員,新疆書協會員。1963年開始發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夏冠洲主要著作

夏冠洲論文集

《文學視野中的文化穿透》 楊匡漢作序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2年8月出版 22萬字
本書選收了作者80年代發表的文藝論文和評論30餘篇,分為四輯,第一輯為文學理論,第二輯為詩歌、散文評論,第三輯為小説評論,第四輯為美術、書法和影視評論。所論涉獵廣泛,視野開闊,顯示了作者在文學與藝術匯通方面的志趣和才情,也有自己詩人氣質及創作體驗與感悟。文筆樸實流暢,文雅不俗,文化意藴較為深厚。集子中的長篇論文《格律與自由之間--新詩詩體形式發展的一個軌跡》(獲新疆第二屆社科優秀論文一等獎)、《論周濤詩的崇高美》(獲新疆新時期優秀文學評論獎)、《‘兵團的人’與‘人的兵團’》、《王蒙小説中的新疆民俗美》、《王羲之顏真卿書藝風格比較論》(獲新疆書法家協會優秀論文獎)等,發表後都曾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
《火焰山作證》 24萬字
(本書為新疆作家協會主編之“西域文學創作叢書”之一,即將由新疆大學出版社出版)
這是作者第二部論文選集,收集了上個世紀90年代發表的文學和藝術論文和評論30餘篇。分為四輯,第一輯為文學問題專論以及研究現當代著名作家如魯迅、艾青、何其芳、聞捷、王蒙等的文章;第二輯為評論西部作家的文章;第三輯為有關美術、書法和影視等藝術的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第四輯為作者為幾位作家著作所寫的序言及作者本人幾部著作的後記和跋。論文集既保持了第一部論文集的優點,如所論涉獵廣泛,視野開闊,顯示了作者在文學與藝術匯通方面的志趣和才情,文筆樸實流暢,富於激情等,又有新的理論開拓與深化,表現了作者在文藝研究上與時俱進的學術追求。集子中的長篇論文《新疆漢語作家與中國當代文學》《一個北方的阿Q》《論何其芳對中國新格律詩的理論建樹》《從黃山谷看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獲新疆書法家協會論文優秀獎)《論王蒙的西部小説》《火焰山作證》(獲全國文聯三家學會“世紀大采風”徵文銀獎)《論題畫詩》等,都是頗有理論深度和新穎見解的文章。

夏冠洲文學專著

《用筆思想的作家--王蒙》何西來作序 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年3月出版 23萬字
本書分為作家論和作品論上下兩編,共十章,分別對當代傑出王蒙的創作道路、文學地位、創作心理、與中外文化之關係、小説觀念和小説創作成就,特別是對作家與新疆的特殊關係及其新疆題材創作的思想藝術等方面,作了細緻深入的分析研究,並有較大的突破性進展。作者利用對研究對象王蒙比較熟悉的優勢,在較為詳盡地佔有資料的基礎上,獨立思考,對王蒙迄今為止的作品的文藝思想作了較為深入準確的論析,創見較多,觀念較新,立論有據,資料翔實,文筆樸實流暢而富於激情,為我國為數不多的王蒙研究專著中一部別開生面的著作。曾為美國和加拿大作家協會作為推薦王蒙為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人的主要依據之一。本書為自治區社科規劃辦資助項目,由自治區教委出版基金贊助出版,並榮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成果獎(1996)。

夏冠洲散文集

《消逝的畫幅》劉錫慶作序 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 20萬字
本書為作者第一部散文隨筆選集。全書分為五輯:人生感悟、新疆魅力、故園情深、人物記述和社會文化,作者從親身經歷和真切感受出發,無論記人、懷鄉議事、緩景、狀物皆能以平常之心娓娓道來,現身説法,見性情露心胸,既有生活情趣,也不乏深刻的生活哲理和豐富的文化意藴。作品抒發了對故鄉和第二故鄉新疆的摯愛之情,也表現了對純正人性、對事業、對人生的執着和生命意識的探究,以及對社會現實的關注。作品文筆樸實流暢,文雅不俗而富於色彩感和節奏感,風格真摯坦誠,渾樸沉鬱,有一種淡淡的憂傷瀰漫其中,時代感鮮明,並時有幽默之筆,耐人尋味。集子中系列散文《和田八記》《故鄉行》《也是生命的歷程》,長篇散文《二姐》《想起王蒙當年事……》,短制《想念榆葉梅》《七星棒》《南山尋幽》《傾斜的烏魯木齊》等,都曾引起較大的社會反響。

夏冠洲長篇小説

《古剎潛龍》(又名《唐宣宗落髮香巖寺》)
這是一部有一定歷史依據的傳奇小説,主要講述了晚唐宣宗即位前,為逃避其侄武宗的迫害,在大宦官仇士良等的策劃下,躲至丹江畔古剎香巖寺落髮為僧,歷盡劫難終於返京登上大位的故事。作品表現了那個時代所特有的社會矛盾和生活風貌,刻劃出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其中既有宮廷鬥爭的千古之謎,朝官與宦官的血腥仇殺,“朋黨”之間的恩恩怨怨;也有宣宗帝裝瘋賣傻的韜晦策略,武僧與俠客的千里追殺,大詩人李商隱與俠女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還有滅佛與護佛血與火的搏鬥,土匪與江妖的野心與覆滅等複雜曲折的故事情節,讀來驚心動魄,引人入勝。敍述中穿插了許多宮闈軼聞、僧佛法事、人情世態、文人交往和靈異災變,也不乏的精彩的武打設計、優美的風景描寫和細膩的心理刻劃,具有比較深厚的文化意藴,雅俗共賞。
《李白仗劍西域行》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5萬字
本書是為紀念唐代偉大詩李白誕生一千三百週年創作的,為西域烽燧系列小説之一,也為作者計劃中的“唐代詩人系列長篇”之一。小説建立在歷史可能性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合理的藝術想象,敍述了青年李白一段神秘的挑險經歷。19歲的李白在成都投謁劍南大都護府蘇長史,以期受到朝廷重用而未果,歸家時又作詩譏諷了縣令。為避一時之難,更因風聞他家原為唐帝胄宗室,便與奇俠老僕和書童一道,代老父赴祖籍隴西尋根續譜,繼而西行踏上出生地西域的漫漫征途。西行途中發生了一系列險象環生的故事,兩位與李白髮生感情聯繫的美麗女性也先後死於非命,百年世仇又逼使李白“手刃數人”,並在古輪台(今烏魯木齊)的紅山上鬥殺了一路謀奪祖譜的陰險殺手。這段奇特的經歷,對李白性格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開始成熟了,堅定了必須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來開闢人生之路的決心。而塞外雄奇壯麗的景色和種種事變造成的強烈感情衝擊,也為詩人創作提供了靈感和契機,一路寫下了數十首邊塞詩。小説歷史背景真實,情節跌宕起伏,塑造出李白、李忠、花嬋娟、獨孤圭等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文化意藴豐厚,是一部文化品位較高、可讀性很強的西域歷史小説。
《岑參》 20萬字
本書是一部歷史文化小説,也為作者計劃中的“唐代詩人系列長篇”之一。作品選取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第二次出塞期間愛國壯志未酬的坎坷經歷和其詩歌創作活動為故事主線,以“安史之亂”發生前後為背景,通過詩人與伊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胡姬愛妾石小琬,以及關繼祖、趙光烈、徐章等人物之間的感情糾葛和性格衝突,展示了唐代天寶年間西域地區特有的社會生活、自然景觀和風土人情。小説以曲折的故事情節、細膩的心理描寫(特別是詩人複雜微妙的文學創作心理刻劃)和感人的抒情筆調,着力刻劃了大詩人岑參極具悲劇性的文化性格,也塑造出了一批高級將領、幕僚、胡女和西越胡人酋長等的鮮明形象。小説歷史背景真實,藝術想象合理而豐富,風格悲壯激越,文筆樸實流暢,有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藴和濃郁的邊塞風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