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壯族搶花炮

鎖定
壯族搶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壯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 體育活動,深受廣大少數民族同胞的歡迎,是一項勇敢者的運動。已有五百餘年的歷史。由於有強烈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在湘、鄂、渝、黔等省邊境地區有一定的羣眾基礎,深受該地區少數族同胞的喜歡,所以,數百年來長盛不衰。
中文名
壯族搶花炮
遺產編號
Ⅵ-9
遺產類別
雜技與競技
遺產級別
自治區

壯族搶花炮文化遺產

壯族搶花炮 壯族搶花炮
文化遺產信息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 · 南寧 · 邕寧區
文化遺產名稱:壯族搶花炮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邕寧區
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 

壯族搶花炮族羣種類

壯族搶花炮連山壯族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壯族搶花炮起源於明朝,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上帥鎮三年一度的廟會打醮時進行的體育活動。當時上帥鎮陸屋加尤村陸氏宗族的壯族廟會有一個拋彩環儀式,相傳搶到彩環者來年大吉大利,六畜興旺,添丁發財,因而引發壯族各姓氏宗族爭搶。後來搶花炮運動流傳到相鄰各地,如肇慶懷集、廣西大寧、南鄉等地都組織人員來上帥鎮參加搶花炮活動。
明清時期,連山壯族搶花炮主要是由陸氏族長主持,參與競搶主要是男性青年。廟會常在冬季豐年舉行,花炮隊由八至十人自由組成一組。花環是用竹絲繞成一個直徑10釐米許的圓圈,再纏上彩布條,形成一手可握的花環。比賽開始時,把花環放在黑火藥銃裏,點燃導火索,隨着“轟”的一聲巨響,巨大的衝力把花環送上數百米高空。
炮響就是比賽開始。在花環下跌時,參賽的兩隊隊員蜂擁而至搶花環,搶得花環後,傳給隊友,送到得分籃裏。整個過程,是力量和智慧的較量。當時村裏有公田,獲勝者可得到公田的稻穀作為獎金,並頒發一個榮譽象徵的彩鏡。除能獲獎勵外,連山壯族人民還把它作為如意吉祥的事,搶到花環被視為全族人的光榮,把花炮放置祖先神龕上供奉。三年後,獲勝方將彩鏡和彩環送還炮會(廟會),再次舉行比賽。因此,搶花炮在舊時又稱為“還炮”。
隨着連山壯族搶花炮流傳擴大,解放前已發展到30多支花炮隊。解放後,在破四舊和文革各種運動下,搶花炮習俗一度消失。直至1982年,為挖掘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時任連山民委副主任的陸上來與連山體委人員來到上帥鎮陸屋,組織了一次搶花炮觀摩比賽。“雖不是正式比賽,但現場人山人海,可見羣眾的喜愛程度。”陸上來回憶説。他認為,搶花炮體現了連山壯族同胞積極向上、敢於拼搏、團結一致,對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不僅能帶動少數民族地區體育事業發展,豐富文化生活,還能增強人民體質、促進民族團結。
此後,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搶花炮運動慢慢恢復起來。經過研究,搶花炮比賽也逐漸有了完整的規則——單場比賽只由兩支規定人數隊伍參加,在規定的場地和時間內,以規定允許的動作,一方持花炮奔跑、傳遞,將花炮投入對方的籃內得分;另一方則用攔截、摟抱等動作來阻止對方得分;在規定時間內,以得分多者為勝隊。因為規則和模式與橄欖球相仿,故搶花炮又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賽”。

壯族搶花炮侗族

侗族搶花炮在農曆三月三或秋收以後最為踴躍,侗鄉流行這樣的詩句:"侗鄉三月風光好,天結良緣搶花炮;要得侗家姑娘愛,花炮場中稱英豪。"
在搶花炮的日子裏,遠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天剛亮就爭先恐後地踴向巖坪,有的是為了給本村寨的花炮選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卻是為了尋找如意郎君,但大多數侗胞還是去看熱鬧。凡是主持搶花炮的村寨,事先請編織手藝高的人用青細竹蔑或藤條編織三至五個茶杯口大小的圓圈,外面纏以紅布,在以紅綠絲線扎牢。主持人宣佈搶花炮開始時,將紅炮圈放在鐵炮的筒口上,然後點上火藥放炮,紅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選手爭先搶奪,頓時全場歡聲雷動。紅炮圈有時落地,有時也可能落到水塘裏或懸崖上、屋頂上、樹技上……不論落在哪裏,大家總是爭先恐後的跳到塘裏、爬到懸崖、層頂、樹技上……去尋找,個個奮不顧身,人人勇往直前。
誰搶到紅炮圈之後,還必須在人人爭搶中,"過關斬將",將其送到廟裏的裁判台上才算獲勝,因些,搶一炮一般都要爭奪兩個小時左右。當選手把紅炮圈送到廟裏的裁判台上後,廟裏頓時便鐘鼓聲齊鳴,並鳴炮三響,以表示"頭炮"勝利結束。接着還要進行二炮、三炮的爭搶。一般是搶三炮結束比賽,但有的地方搶到四炮、五炮後、鐘鼓聲齊鳴,鞭炮聲不絕,最後放三炮宣告搶花炮活動結束。
凡是搶得"頭炮"者,來年的搶花炮活動便由該村寨主辦。他們得到了一頭染紅的大肥豬和其他獎品,下一年他仍得準備這些獎品,這叫做"還色"。哪個村賽連續搶到花炮者,説明該村寨連年五穀豐登,也是侗家姑娘嚮往的村寨。

壯族搶花炮邕寧

邕寧搶花炮的"花炮"是鐵製圓環,直徑約5釐米,外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然後置於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炮,內裝火藥,然放後即把花炮衝上天空,待花炮落下時參加者均可奮勇爭奪。廣西邕寧、百色兩地傳統的送炮器的形狀最為美觀,外現為六角柱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三層,底層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層較細,攜有各類形態的大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按民間傳統,只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則萬事吉祥如意,這體現出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傳統的搶花炮不限人數,也不分隊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屬於"單打獨鬥"。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上,無一定界限,蔓山遍野皆為活動範圍。這就對搶花炮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搶花炮者必須具有健強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快速敏捷靈活的反應,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等。一旦花炮分清得主,頓時嗩吶聲、歡呼聲、鑼鼓聲、鞭炮聲響成一片,有的享受勝利後的喜悦,有的祝賀別人的勝利,三三兩兩,談笑風生,久久不願離去。

壯族搶花炮比賽項目

從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始,搶花炮已成為正式比賽項目之一。在湖南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也將搶花炮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改革後的搶花炮,規定了每場比賽時間為40分,分上、下半場,每半場20分,中間休息10分;比賽不受三炮的限制,在規定的時間內,以將花炮攻入對方花籃的次數多少來判定勝負;比賽以隊為單位,每隊上場隊員為10名;賽揚長60米,寬50米,兩端設炮台區,各放一花藍。
搶花炮經過十多年的實踐,規則逐步完善,技、戰術不斷髮展,對抗競爭的激烈程度有增無減,為了更具觀賞性和公平競爭性,將花炮由原來的5釐米鐵環改為15釐米的橡皮扁賀圓形,類似田徑賽的鐵餅。因而,搶花炮這項民族傳統體育運動與現代競技體育運動逐步接軌,有人稱之為中國式的"橄欖球"。

壯族搶花炮競賽規則

壯族搶花炮場地

1.比賽場地為表面平坦的長方形草坪或土地,長60米,寬50米。線寬12釐米。線的寬度包括在場地之內,長線叫邊線,短線叫端線。
2.接炮區。以場地的中點為圓心,畫一半5米的圓圈為接炮區。
3.炮台區。在距離端線中點兩側4米處各向外畫一條4米與端線垂直的線,再畫一條線把其頂點連起來,與端線平行,這個區為炮台區,在炮台區兩側架設高2米以上的網牆。
4.罰炮區。以端線中心點為圓心,劃一條長20釐米、寬12釐米平行線,為罰點炮線。該線包括在距離花籃架的2米之內。

壯族搶花炮器材

1.花炮。花炮為直徑14釐米的彩色圓形外餅狀,外圓程輪胎形,厚2.5釐米至3.0釐米,用不會傷及隊員的橡膠做成,重20-240克。
2.送炮器。能把花炮衝上10米以上高度並落在接炮區內能發出聲響的發射器。
3.花籃架。高速80釐米,放在炮台區內端線中心點的米處。花籃架用直徑不超過20釐米的圓木做成。
4.花籃。籃口內沿直徑為40釐米,花籃高為30釐米的圓柱體,用竹或塑料做成,花炮固定在花籃架頂端。

壯族搶花炮隊員

一場比賽有兩個隊參加,每隊上場人數不得多於8人或少於5人,其中1人為隊長。全場比賽替換隊員不能超過5人次。

壯族搶花炮比賽

無論何方搶得花炮,可用傳遞、掩護、假運動、奔跑等方法,力圖攻進對方炮台區;另一方可用攔截、阻擋、追趕、摟抱(合理部位)、搶截等方法,搶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運動員前進。持花炮運動員越過端線進入對方炮台區,把花炮投入花籃內即為得分。每投進一次花炮得一分。進炮後,由司炮員重新發炮。持花炮隊員誤將花炮投入本方花籃內算對方得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