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壬戌清明作

鎖定
《壬戌清明作》是清朝文學家屈大均的作品。主要抒發了作者反清無望的幽憤和悲愴。
全詩因情寫景,音節低沉,情調比較消極,表現了當時一般志士遺民壯志難酬的苦悶。
作品名稱
壬戌清明作
作    者
屈大均
創作年代
清代
文學體裁
七言律詩

壬戌清明作作品原文

壬戌清明作1
朝作輕寒暮作陰2,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3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4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5

壬戌清明作註釋譯文

壬戌清明作詞句註釋

  1. 壬戌: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
  2. 作:此處指天氣變化。
  3. “落花”二句:實即杜甫《春望》詩中“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之意,作者偏從正面説出,以落花、啼鳥之無知,更進一步襯托出自己的深愁遠慮。
  4. 龍蛇:比喻隱伏草野,帶時而起的志士。
  5. 愴(chuàng):悲傷。 [1] 

壬戌清明作白話譯文

陣陣輕寒,瀰漫在清晨,片片陰雲,籠罩在暮色時分。愁悶裏,竟然未覺到春意已沉。
落花滴淚,是因有風雨的侵臨,啼鳥無情,此事自古而今。
故國的江山啊,突然稱為夢寐,中華英傑人物又一次消沉。
那醉夢獨醒的猛士啊,四海之廣,卻無處可以立身,年年的寒食,徒然上我客子之心。 [1] 

壬戌清明作創作背景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標誌着凋零的嚴冬過去,煦暖的春天來臨。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是祭奠和懷念親人、朋友、同志的一個日子。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門口插柳枝;並禁絕煙火,所以又稱“寒食”。歷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許多關於清明的詩詞。當時三藩已先後敗亡,台灣鄭氏政權也告傾覆,自清初以來全國大規模的抗清運動,在滿漢大地主的血腥鎮壓下,至此暫告結束,清王朝得以鞏固。作者眼看着復明無望,感到切膚的沉痛和一種無可奈何的悲哀。 [2]  而作為遺民詩人的屈大均,在這天觸景生情,將時節與自己的奮鬥聯繫起來,抒發了反清無望的深沉幽憤和悲愴。

壬戌清明作作品鑑賞

壬戌清明作文學賞析

屈大均詩詞 屈大均詩詞
首聯寫環境氛圍,暗示鬥爭的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飄飛的輕雲到了傍晚就陰沉沉的了,在憂愁中的人全然不覺時間已進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寫的實際的天氣,又是寫的內心的感觸:清的力量漸漸滲透已把天下遮掩。環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後句,點出一個“愁”字,流露鬱懣和時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頷聯用雙關語對比地寫眼前的現實。“有淚”,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鳥”來比喻賣力為清廷幫腔的小人。這種寫法在中國古典詩詞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來比喻忠與奸。那“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卸,芳不得薄兮”就是這類構意的始祖了。這樣的寫法,能夠表達作者鮮明的愛憎。
頸聯感情強烈,飽含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將恢復理想成為空想的感傷,志士仁人白白消殞的沉痛,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的深沉幽憤,也有“萬里悲風隨郵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的沉痛遺恨,慷慨悲壯而讓人難以釋懷。
尾聯流露出失望之情。“龍蛇”這裏是借喻,代指志士。“龍蛇四海歸無所”,指反清志士們因為大業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寒食年年愴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內的前明遺民志士在年年寒食節的時候都會產生悲愴之感。由此,表達了反清無望的幽憤。 [3] 
全詩處處寫到亡國之恨和難以迴天之感,這是特點時節和特定環境觸發的情思。

壬戌清明作名家點評

董就雄《屈大均詩學研究》:屈大均被稱為嶺南詩界“三大家”之首,對近代的嶺南詩風有較大的影響。詩詞《壬戌清明作》字裏行間的堅毅之情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鬥志的確令人震撼。 [4] 

壬戌清明作作者簡介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年),自翁山,又字介子,番禹(今廣東省番禹縣)人。文學家,史學家,清初重要遺民詩人,其地位與顧炎武、吳嘉紀相比肩。又與陳恭尹、梁佩蘭並稱“嶺南三家”,以屈為三家之首。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結交前明遺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復。 [5] 
參考資料
  • 1.    王洪.中國古代詩歌精譯.北京:朝華出版社,1993年:875
  • 2.    壬戌清明作  .中國知網[引用日期2015-09-22]
  • 3.    劉琦.清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213
  • 4.    董就雄.屈大均詩學研究:學苑出版社,2009年:271-272
  • 5.    屈大均(1630—1696)  .廣東省情網(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引用日期2015-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