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壩河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鎖定
壩河,又稱灞河,古稱衝河,亦稱界溪河,為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發源於陝西省平利縣光頭山,經平利縣、安康市漢濱區(原安康縣)境,於菠蘿灘(一作波羅灘)入旬陽縣桂花鄉,在呂河鎮呂河口西匯入漢江。全長128.2公里,流域面積1296平方公里,平均比降2.86‰,多年平均徑流量5.7億立方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714億立方米。水能藴藏量1.03萬千瓦。主要支流有太平河、秋河、石牛河、連仙河、汝河、水田河、呂河(閭河)等。幹流是開發有小型水電工程。 [1] 
中文名
壩河
別    名
灞河,古稱衝河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
地理位置
陝西南部
流經地區
陝西省平得、漢濱、旬陽
發源地
平利縣八道河
主要支流
閭河
響當河
河    長
128.2 km
流域面積
1296 km²
平均流量
5.7億立方米
平均比降
2.86‰
河    口
呂河口

壩河幹流概況

幹流概況 幹流概況
幹流概況 幹流概況
平利縣境內,灞河(壩河)源於馮家梁北側和秋山之間的八道河(旬陽縣誌謂“光頭山”),由南向北彙集太坪河、秋河、沙家河、成為衝河,又集長安壩河、石牛河、連仙河、繞縣城東、南、西,又納入貓兒溝、藥婦溝、寺溝、徐家溝、芍藥溝,北折再集響當河、小河(含牛王、七里、涼水三溝)、銅盆溝、陰溝河、汝河、水田河等,流入漢濱區境內。 [2]  縣內流域面積1136.8平方公里,佔全縣總土地面積2627平方公里的43.3%。縣內河長100.38公里,平均比降為0.0119,境內支流有太平河(安康縣誌謂其河源幹流)、秋河、石牛河、連仙河、汝河、水田河等19條,經秋坪、吉陽、魏汝3區19個鄉(鎮),為縣最長的河流。 [3] 
壩河平利縣城段 壩河平利縣城段
漢濱區(原安康縣)境內,壩河過太平後稱太平河,連仙河注入後方稱壩河。由南向北於張家灣入康安市漢濱區(原安康縣)境,穿越壩河鎮,由波羅灘入旬陽縣境與呂河相交,於呂河口匯入漢江。 [4] 
壩河安康市漢濱區壩河鎮段 壩河安康市漢濱區壩河鎮段 [5]
旬陽縣境內,壩河古稱衝河,亦稱界溪河,於菠蘿灘入桂花鄉,在呂河鎮西匯入漢江。縣境內流域面積852.85平方公里,流長20.28公里,平均比降3.02‰,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714億立方米。水能藴藏量1.03萬千瓦。 [1] 

壩河水文特徵

據旬陽縣桂花園水文站(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積1283平方公里)截止1883年17年觀測資料: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47億立方米,最大年徑流量10.32億立方米(1964年);最小年徑流量2.58億立方米(1978年),水力藴藏量5.965萬千瓦。境內流長僅7.8公里,流域面積79.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0.856立方米/秒。在壩河鄉附近,河流有天然跌水,水利資源開發條件較好,宜建小水電站。 [4] 
據旬陽縣誌,壩河多年平均輸沙量83.46萬噸,侵蝕模數651噸/平方公里,實測最大侵蝕模數1450噸/平方公里。壩河最大支流呂河河道,泥沙淤積情況嚴重。清代,小舟從呂河口可行至神河口(見嚴如煜《三省邊防備覽·水道》),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前停航。神河街下一段河道,1949年以來,河牀高過街道,形成懸河,水患頻繁。 [1] 

壩河主要支流

呂河,古稱驢川、閭河,是漢江二級支流,發源於旬陽縣銅錢關鄉鐵桶寨,由水磨河、大金河、大神河等3條主要支流彙集而成,幹流經赤巖、神河、呂河.3個區,銅錢關、太山、赤巖、七里、金寨、神河、呂河7個鄉鎮,於呂河鎮觀音堂匯入壩河。幹流全長58.64公里,流域面積696.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8.16‰,多年平均徑流量2.236億立方米。水能藴藏量0.99萬千瓦。 [1] 
旬陽縣呂河鎮壩河與漢江交匯處 旬陽縣呂河鎮壩河與漢江交匯處

壩河水電開發

巖灣電站。位於縣城西8公里,普濟鄉紅衞村1組,灞河中上游,先後投資91萬元,1970年10月動工,1978年5月建成發電。採取截彎取直落差、壩水式發電站,引水進閘通道83米隧洞,出洞口接壓力前池,造成集中落差,自然落差11米,總裝機3台,裝機容量375千瓦,1981年發電量103.07萬度,1990年發電量達189.83萬度。 [6] 

壩河航海航運

灞河在平利縣境內,1956年,從陳家壩下至魏家壩通航54公里,縣城至衝河龍脖子通航約10公里。 [2] 
灞河中、下游水運始於光緒初年,平利大漆商“正大明”與安康“簡永齡”、漢口“諶裕泰”、上海“南聚興”、寧波“周成泰”等外商貿易,平均每年有5萬公斤生漆運往老河口、漢口等地。開始是按件(每件大扁桶150公斤、小圓桶50公斤)承包給旬陽縣船幫,用載重1500公斤小木船,從長沙鋪發貨,運至旬陽閭河口上漢江大船而往。後來自造6只船,培訓當地人駕駛。水運由此而興起,抗戰後期,武漢淪陷,水運遂止。
1961年,縣人民政府曾調人疏浚河道,並在灞河埡、獅子壩兩處河灘造船,又組織原有渡船在灞河短途水運,後因汽車和其他機動車輛運輸大發展,水運僅放木竹排,船運中止。 [7] 
壩河航道。航道始於閭河口,上至平利縣城,全長100公里,常水位40立方米/秒,最大4000立方米/秒,最小20立方米/秒。呂河口至波羅溝為旬陽境內航段,長32公里。較大的灘險有波羅灘、大巖屋、二巖屋、三巖屋、茨兒灘、孔家灘、宋家拐等,這些險灘多處峽谷地段,暗礁明石聳立航道,形成“銷口”或跌水,可行2—3噸的木駁,民國時期平利的貨物多從此運至閭河口後,由漢江運出。1980年後,呂河至桂花公路修通,此航道基本斷航。
呂河航道。1962年前從壩河口至神河11公里可以通行。枯水季節可裝1噸左右,發水季節可裝2.5噸左右。民國時期有往來木船近百隻,1962年後,因呂赤公路通車,船隻絕跡。有呂河碼頭。位於呂河鎮,面積為400平方米,年吞吐量為6000噸,裝卸能力為20人。 [8] 

壩河流域概況

壩河沿岸集鎮

廣佛寺,從李家包沿公路南行5公里即至。通往洛河、大貴的地方公路,在此接平鎮公路。這裏是灞河上游太平河,阡陌縱橫,史為平利縣“四壩”之亞,是稻香茶綠之鄉。秋坪區和廣佛鄉黨政機關及中學、醫院、商業等20多個單位聚集。是以發展農、副、林、特和土產加工及集散為主的山區集鎮。
魏家壩,新廠之西,灞河下游,地勢比較開闊,公路通鄉,原有農業中學頗有名氣,系陝西省重點農村職業中學之一,陝西省副省長孫達人曾往視察。為以農副土特產品集散為主的小集鎮。 [9] 
平利縣城,建城清代,原為白土營關堡,為軍事要隘,嘉慶八年始建城池,九年(1804)完工,南臨灞河。解放後得以擴建改建。 [10] 
新廠。位居灞河下游,距縣城56公里。清末至民國前期,為魏汝地區土特產品的集散地,由於有灞河水運之利,貿易較繁榮。民國15年(1926)因國民黨政府苛捐雜税,激起“汝河民變”,遭當局派兵鎮壓後,工商業大部倒閉,集市貿易一蹶不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魏汝區公所及區屬事業單位駐此,商貿日益繁榮,供銷社、糧管所、食品購銷站、國營商業批發站及個體商業、飲食服務業相繼建立。
獅坪街,位於縣城南端,距城關90公里,與四川、湖北及本省鎮坪、嵐皋縣毗鄰,解放前常屯兵於此,故又稱兵房街。市場較繁榮,有“深山鬧市”之譽。1957年起八仙區公所遷此,相繼建立了區醫院等事業單位。商業現設有國營百貨、五金、副食品批發,食品站,糧管所,供銷社及個體商業飲食服務業近30家。
陳家壩,位於縣城西1公里,灞河南岸,吉陽區公所駐地。由於縣汽車站駐此,不僅為全縣交通樞紐,且商貿繁榮,現有國營供銷和集體、個體商户20餘家,還有飲食服務業30餘家。
長沙鋪,位於灞河南岸與普濟寺街隔河相望,清末至解放前夕為吉陽鎮集貿中心。兩街有居民百餘家,商户、飲食服務行業數十家。縣“正大明”商號長住此經營生漆等土特產品,解放後,經濟中心逐漸轉到陳家壩。 [11] 
壩河鎮,康安市漢濱區,地形地貌以高、中、低山為主,鎮內最高海拔1798米,最低海拔432米,境內翠峯迭起,交通縱橫,溪流密佈,氣候温潤,草木茂盛,綠色資源豐富,生長綠麻、桑、姜、蓓、漆、木耳、藥材,優勢獨特。自然環境得天獨厚,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有鯉魚山1座,老街道大理石貞節牌坊1處,有平旬公路橫跨10.53公里,張壩柏油公路37公里,炭河公路縱貫全鎮。寺姑森林公園、伏曦文化、壩河漂流旅遊產業有待於開發,桂花電站淹沒勘界工作就緒,集鎮建設已具規模,全鎮經濟社會呈現出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12] 
壩河河口旬陽縣呂河鎮 壩河河口旬陽縣呂河鎮 [13]
呂河鎮,地處漢水之濱,距縣城7公里。東與金寨鄉接壤,南與桂花鄉、神河鎮相連,西與段家河鎮一江之隔,北與城關鎮為鄰。總面積為126.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米,最高海拔1275米(楊家溝頂)。全鎮轄12個行政村59個村民小組 6676户24168人,1所中學、19所小學和教學點,24個鎮屬及駐呂單位,政府駐地在雙井村一組。呂河因水而得名。據《旬陽縣誌》記載,明清時期,設閭河口鋪,隸屬洵陽裏;民國時期實行新縣制,設清和鄉,鄉公所駐閭河口,下轄10保161甲;解放後,於1950年12月將全縣調整為9個區,呂河隸屬於第七區,1955年更名為閭河區,1958年7月更名為閭河公社,轄留壩、平定、雙埡、文雅、新建、桂花、力加7個管區,1963年8月將人民公社改為區,同時將閭河區更名為呂河區,1996年撤區並鄉後,將原呂河鄉、平定鄉合併為呂河鎮。鎮境內地貌以丘陵谷地為主,海拔主要在200—500米之間,經多水系沖積和坡積雙重影響,形成了土層深厚的旱壩川,是旬陽的糧食主產區。全鎮有耕地32000畝,其中水田1125畝,主產小麥、玉米、油菜等農作物和烤煙、黃姜等經濟作物,畝產糧食400斤左右。天然林27800畝,退耕還林13800畝,其中果園4000畝,是獅頭柑的主產地,森林覆蓋率達87%。 [14] 

壩河文化遺址

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
吊蓬溝遺址,位於灞河下游的魏汝區冠河鄉興隆寨村吊蓬溝東岸緩坡地,面積2萬平方米,地表散見大量紅燒土和新石器時代文化遺物,採集到很多陶片、石器等物。陶器以泥制紅陶和夾沙紅陶兼有夾沙灰陶;器物有罐、甕、缽等,普遍為繩紋、少數肩部勒一至二道弦文,還有部分素面磨光紅陶。石器以磨製居多,也有打磨兼制的,多是礫石製成,有斧、錛、楔、刮削器等,其中一件通體磨光的石斧,長9.5、寬4、厚2.3釐米,兩面開刃,此遺址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田家灣遺址,位於清太鄉田家灣村,灞河下游西岸二級階地,面積3萬平方米。遺址多被村莊、耕地覆蓋,村民修房取土或耕作暴露大量紅燒土塊和新石器時代陶片、石器等文化遺物。陶器以夾沙紅陶為主兼有泥制紅陶;有尖底瓶、罐、盆、缽等器物,前幾種皆飾繩紋;另有少數素面灰陶,器物有釜、甕、盆、罐等;斧、刀、鏃等多為磨製,亦有打磨兼制,大部分是礫石製成。遺址亦屬仰韶文化半坡類型。
戰國秦漢聚落及關隘遺址
白土關八里崗(後名白土營即今城)遺址,縣城東南郊灞河北岸平坦地,建房挖基發現大量夾砂紅、褐色罐、甕、盆等陶器,縣文化館在此採集到一件黑色帶紋彩陶缽,獨具特色。又在城西南郊灞河北岸三級階地中部發現斷層上暴露1.3米文化層,夾雜大量灰色繩紋板瓦、筒瓦、和陶片。遺址多被民房、菜地覆蓋,菜農耕作出土少量打製石器,器形有斧、楔、刮削器和尖狀器,其中有一件中心鏤空的圓形石器。此屬戰國前後遺址。
琵琶嘴遺址,位於牛王鄉三河村小琵琶嘴,灞河中游河岸二級階地,地勢平緩,土質肥沃,面積120平方米,在2米以下土層中發現有0.40米厚文化層,夾雜極多的繩紋板瓦、筒瓦殘片和大量的紅燒土塊。村民耕作挖出陶罐、銅釜、銅劍及灰色有公母榫、細繩紋墓磚。後又在此遺址附近徵集到戰國銅鋒和青銅劍各一件,屬戰國、秦漢村落遺址。
燈草梁遺址,秋坪區秋河鄉燈草梁地處灞河上游。秋河東岸二級階地,暴露出南北長300米,東西寬100米,厚0.90米的文化層,含有很多繩紋板瓦、筒瓦和大量灰色幾何紋、回紋、網紋、葉脈紋磚等漢代文化遺物,瀕臨秋河一邊,還有清晰可辨,排列有序的建築基礎,屬漢代村落遺址。
紅梁遺址,灞河下游西河鄉大灣東北,河岸二級階地,面積3萬平方米,地表散見大量漢代灰色繩紋板瓦、筒瓦和大側面飾有菱形花紋磚,暴露長15米、寬1米,灰褐色繩紋磚鋪地道路,遺址保存較好。 [15] 
呂河口摩崖造像,又名“無影塔”。位於呂河鎮漢江與呂河匯合處的洞兒碥坎下。造像為一摩崖浮雕塔。塔系樓閣式,通高215釐米,分作三級,各級高度與面闊自下而上逐漸縮小,其第一級高90釐米,中闊60釐米,凸起35釐米;第二級高80釐米,中闊45釐米,凸起20釐米;第三級高45釐米,中闊30釐米,凸起15釐米。各級檐部挑出,其第一級向外挑出二層、作四重檐,第二級向外挑出三層、作三重檐,第三級向外挑出四層、作二重檐。塔頂大體與碥路相接,塔底距正常水面15米。崖面以塔為中心,兩邊均呈不規則四邊形,通闊5.5米,高1-2.5米,表面平整,有明顯鑿磨痕跡。造型與洛陽龍門石窟同類造像相似,推定為唐代佛教遺蹟。 [16] 

壩河地質地貌

壩河流域大部為巴山北坡和秦嶺南麓的低山區,海拔217~800米(巴山900米)以下的地區,並沿河谷延伸到中山之間,約佔全縣總面積的50%左右。屬北亞熱帶氣候的北緣,極端平均低温不小於0.5℃,≧10℃積温在4000℃以上,≧20℃的日平均氣温穩定在70天以上,許多亞熱帶常綠闊葉樹及經濟植物可安全越冬,生長良好,能滿足稻、麥或小麥、玉米一年兩熟的熱量條件。
地貌的主要特徵是:山勢低矮,脊、峯平緩,切割深度一般在100米至500米之間,坡度東南向多在25°以下,西北向坡度較陡,多在40°以下,剝蝕和堆積作用旺盛,河流彎曲係數大。漢江在縣城以西為箱狀河谷,以東為峽谷。漢江、越河的一級階地較大支流為恆河、傅家河、黃洋河、壩河等,在低山段為箱狀谷,近似南北流向,由於深切曲流,常經天然或人工截彎取直形成古河牀和離山堆。如吉河口的離山堆和越河下游青峯鄉的王家咀,因低山地質古老複雜、鬆軟岩石和斷層較多,河流穿過時,常形成不少間斷的寬谷、壩子和小盆地。較大的壩子有迎風壩(包括縣河鄉),它是黃洋河中最大的寬谷坪壩,長4.5公里,寬1.6公里,面積約1750畝。嵐河口的石泉壩,長5公里,寬0.6公里,面積約900畝。東西壩面積約300餘畝。還有庹家壩、田家壩、水田壩、吉河壩、松壩、堰壩、譚壩、關壩、沈壩、漢王坪以及恆河、傅家河下游的寬谷長廊等。低山區的地表平緩,土壤肥沃,濕熱條件好,是本縣糧食、桑桐、茶葉、柑桔等經濟林木的重要產區。森林多砍伐,植被覆蓋率低,荒山較多,水土流失嚴重,呈剝蝕地貌。土壤為黃褐土多崖性土和薄層土,黃土一般分佈在緩坡中部,緩梁及槽埫地帶。低山區較高山峯有鯉魚山(屬鳳凰山),海拔785米,位縣城西十一公里處的四合鄉境內;將軍山屬秦嶺支脈,海拔894.1米,位縣城北偏西12公里處的將軍鄉境內;峯頭山屬秦嶺支脈,海拔923米,位縣城北偏東15公里處的早陽鄉境內;黃龍寨山,海拔777米,屬秦嶺支脈,位富坪鄉境內;老君寨山,海拔864.8米,屬巴山支脈,位縣城東14公里處關家鄉和青套鄉交界處;祖師殿,海拔645米,屬秦嶺支脈,位運溪鄉境內;天柱山,海拔702米,屬巴山支脈,位縣城西偏南6公里處礦石和火石兩鄉交界處;大牛蹄嶺,海拔625米,屬巴山支脈,位縣城南偏東7公里。 [17] 
下游河口地區分佈有丘陵,海拔200—500米,分佈在漢江兩側及旬河、仙河、呂河兩岸,包括仙河、觀音鄉全部,菜灣、金洞、廟嶺、關口、蒿塔、何家、三官、沙溝、白柳、大嶺、甘溪、呂河(鎮)、段家河、力加、文雅、神河(鎮)鄉的大部,跨4個鎮,32個鄉,247個行政村,面積942.3平方公里。
屬低山下部發育不完整的丘陵地貌,面積約為591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16.6%。巖體由石灰岩、鈣質片岩、片岩組成。土壤母質多為第四紀紅粘土和黃土。坡度較緩,土層較厚,是旬陽糧油主產區。靠丘陵基部和漢江、旬河兩岸的部分地段,及呂河、蜀河、仙河中下游兩岸,散佈着一些狹窄的谷間壩地,較大的有金坪、季家坪、青泥、草坪、高家嘴、呂關鋪、雙河口、西岔坪、金河口、太山坪,面積百畝以上的有旱壩川、菜灣、白柳壩、三官壩,多系沖積和坡積雙重影響形成,土層深厚,是旬陽農業的高產地區。 [18] 
參考資料
  • 1.    旬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旬陽縣誌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6 :卷二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水 文 第三節 壩河 呂河 蜀河 仙河 .
  • 2.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十二篇 交通郵電 第二章 道 路 第三節 水 路 .
  • 3.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平利縣誌:三秦出版社,1995:第三篇 自然環境 第六章 水 文 第一節 河 流
  • 4.    安康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安康縣誌: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四章 水 文 第一節 河流水系
  • 5.    步行橋  .平利縣教育體育局 [引用日期2015-01-15]
  • 6.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九篇 水 利 第一章 水利工程 第四節 小水電 .
  • 7.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十二篇 交通郵電 第四章 運 輸 第四節 水 運 .
  • 8.    安康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安康縣誌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卷七 工交城建 第二章 交通 第一節 道路航道 .
  • 9.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十三篇 城鄉建設 第三章 村鎮建設 第二節 變遷與發展 .
  • 10.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十三篇 城鄉建設 第一章 縣 城 第二節 今城原貌 .
  • 11.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十四篇 商 業 第一章 集市貿易 第一節 市 場 .
  • 12.    壩河鎮壩河鎮概況  .漢濱區人口和計劃生育局[引用日期2014-06-30]
  • 13.    呂河鎮抗洪搶險人員零傷亡重大財產零損失  .中國·旬陽[引用日期2015-01-15]
  • 14.    呂河鎮概覽  .呂河鎮黨委 呂河鎮政府[引用日期2015-01-15]
  • 15.    平利縣誌編纂委員會 .平利縣誌 :三秦出版社 ,1995 :第二十五篇 文化 文物 體育 第四章 文 物 第二節 田野文物 .
  • 16.    呂河口摩崖造像  .呂河鎮黨委 呂河鎮政府[引用日期2015-01-15]
  • 17.    安康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安康縣誌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第二篇 自然環境 第二章 地 貌 第二節 主要地貌類型 .
  • 18.    旬陽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旬陽縣誌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6 :卷二 自然環境 第一章 地 貌 第二節 低山 丘陵 谷地 .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