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壓力式液位計

鎖定
壓力式液位計是一種測量液位的壓力傳感器,包括靜壓液位計液位變送器液位傳感器水位傳感器壓力變送器等,是基於所測液體靜壓與該液體的高度成比例的原理,採用國外先進的隔離型擴散硅敏感元件陶瓷電容壓力敏感傳感器,將靜壓轉換為電信號,再經過温度補償和線性修正,轉化成標準電信號(一般為4~20mA/1~5VDC)。壓力式液位計適用於石油化工、冶金、電力、製藥、供排水、環保等系統和行業的各種介質的液位測量。精巧的結構,簡單的調校和靈活的安裝方式為用户輕鬆地使用提供了方便。
中文名
壓力式液位計
外文名
Pressure type level gauge
量    程
0---0.5---200米
輸    出
4---20mA (2線制)
供    電
7.5---36VDC 推薦24VDC
工    藝
擴散硅、陶瓷電容、藍寶石

壓力式液位計工作原理

壓力式液位計採用靜壓測量原理,當液位變送器投入到被測液體中某一深度時,傳感器迎液麪受到的壓力的同時,通過導氣不鏽鋼將液體的壓力引入到傳感器的正壓腔,再將液麪上的大氣壓 Po 與傳感器的負壓腔相連,以抵消傳感器背面的 Po ,使傳感器測得壓力為:ρ .g.H ,通過測取壓力 P ,可以得到液位深度。
其公式為:Ρ = ρ .g.H + Po
式中:
P :變送器迎液麪所受壓力;
ρ:被測液體密度;
g :當地重力加速度;
Po :液麪上大氣壓;
H :變送器投入液體的深度 [1] 

壓力式液位計功能特點

1.穩定性好,滿度、零位長期穩定性可達 0.1%FS/ 年。在補償温度 0 ~ 70 ℃範圍內,温度飄移低於 0.1%FS ,在整個允許工作温度範圍內低於 0.3%FS 。
2.具有反向保護、限流保護電路,在安裝時正負極接反不會損壞變送器,異常時送器會自動限流在 35MA 以內。
3.固態結構,無可動部件,高可靠性,使用壽命長。
4.安裝方便、結構簡單、經濟耐用。
壓力式液位計DATA-51系列 壓力式液位計DATA-51系列
壓力式液位計DATA-51系列 壓力式液位計DATA-51系列
壓力式液位計DATA-51系列 壓力式液位計DATA-51系列

壓力式液位計測量範圍

1.工藝:擴散硅、陶瓷電容、藍寶石、電容任選,分體式一體式可選。
2.量程:0---0.5---200米。
3.輸出:4---20mA (2線制)。
4.供電: 7.5---36VDC 推薦24VDC。
5.用於淨水、污水及鹽水的物位測量 [2] 

壓力式液位計應用範圍

1.外徑=22mm(0.87in):適用於測量飲用水和小口徑的管道。
2.外徑=42mm(1.66in):重型探頭,採用齊平式膜片易於清洗,適用於污水處理廠。
3.外徑=29mm(1.15in):體積無要求的水罐等。

壓力式液位計性能和優點

1.其機械結構對過載及腐蝕性介質具有高抵抗性。
2.高精度、長期穩定的陶瓷電容和進口擴散硅測量單元。
3.密封的電子模塊及雙濾波壓力補償系統可抵抗氣候現場變化的影響。
4.電子模塊可輸出4...20mA信號並同時帶有過壓保護的模塊。
5.選擇集成的温度傳感器Pt100可同時進行物位及温度的測量。
6.相應的附件可提供完整的測量方案。

壓力式液位計安裝注意事項

1.導杆型及投入型之接線盒安裝方向為上裝(盒蓋朝上); 
2. 法蘭型之接線盒安裝方向為側裝,入線口朝下; 
3. 投入型接線盒與感測器之間的電纜線為特殊之透氣電纜,安裝時須注意電纜不可折彎或重物壓扁,以免內部透氣不能與大氣相通造成量測值不正確; 
4. 壓力式液位指示器使用在有腐蝕性之有機溶劑的液位測量時,以EC133(防腐型)為佳; 
5. 壓力液位指示器不可以使用在會結晶或結塊的液體中; 
6. 除了EC120(高温型)以外,被測液體温度應在80C°以下如超過80C°以上時為特殊品,須與業務人員洽談; 
7. 桶內不可以外加壓力或抽真空; 
8. 安裝時須避免摔落或敲擊感測頭,以免內部Sensor損壞; 
9. 感應器隔膜應禁止用強力水柱直接沖洗; 
10.測量靜態水位時,水位計要投到容器底部但不要接觸底部的泥沙或淤泥; 
11.壓力式液位計不能在超高温、超量程、強磁場環境下使用,以上環境嚴重影響液位計的精度和使用壽命; 
12.接線按照廠家提供的接線説明進行連接; 
13.安裝中發現異常,應關掉電源停止使用,進行檢查或直接與液位計廠家聯繫,請勿自行拆卸重裝 [3] 
參考資料
  • 1.    鮑良鈍. 無測井壓力式水位計[J]. 水利信息化, 1996(3):50-54.
  • 2.    聶華, 李衞, 首曉潔,等. 差壓式液位計取壓方法的研究[J]. 石油工程建設, 2010, 36(1):137-138.
  • 3.    豐建勤. 壓力式水位計應用及精度分析[J]. 海洋測繪, 2002, 22(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