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壓(拼音:yā、yà),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壓的繁體作“壓”,古字是“厭()”,始見於戰國文字,字形從廠(hǎn),猒(yàn)聲,本義是崩塌、傾倒。後以“厭(厭)”表示飽足、厭倦等義,壓義用“壓(壓)”字表示。“壓”由本義引申指從上往下施加重力,後又引申為以權勢或強力抑制、逼迫、制服、超越等。壓讀去聲yà時用於“壓根兒”,指從來、根本,多用於否定句。 [14] 
中文名
拼    音
yā,yà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DFYI [3] 
倉    頡
MGI [3] 
鄭    碼
GGBS [3] 
筆    順
橫、撇、橫、豎、橫、點
字    級
一級(編號:0385) [1] 
平水韻
入聲十七洽 [4] 
結    構
半包圍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538B [3] 
四角碼
7121₃
注音字母
一ㄚ,一ㄚˋ
筆順編號
131214
筆畫數
6(部首2,部首外4)
造字法
形聲字、會意字
字形結構
半包圍-左上包圍結構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小篆的“壓”字是個左上包圍結構的形聲字兼會意字。右下方的“土”字是形符,表示跟泥土土地有關。右上方的“厭”字(“厭”)作聲旁,表示讀音與此接近,兼表“壓迫”之義。現代用來表示“壓迫”的“壓”字,本字應當是“厭(厭)”,《説文‧厂部》:“厭,笮(zé)也。從廠、猒聲。”“厭(厭)”的本義是壓迫,和笮的“壓迫”義正相吻合,後來“厭(厭)”被借為滿足、討厭等意義,而轉註為從土、厭聲的“壓”字,以保留“厭(厭)”的本義。
楷書的“壓”字由小篆演變而來。漢字簡化時將“壓”字中間的“猒”省去,而在意符“土”旁加點,成為“壓” [16]  ,民國時期於1935年頒佈的《簡體字表(第一批)》收錄了這個簡體字。 [17]  新中國成立後以這個“壓”為規範簡化字。 [2] 
《説文解字》曰:“壓,壞也,一曰塞補。”據此可知“壓”的本義是指崩塌或者堵塞。崩毀後泥土石塊有所覆壓,於是由這個意思引申指對物體從上往下加力,如加壓、擠壓、泰山壓頂。能壓住別的東西,本身多在上面,所以又有“覆蓋”的意思,如“黑雲壓城城欲摧”;又引申為勝過、超過,如詩、文寫得最好,評為第一,壓倒其餘的同類作品,稱為“壓卷之作”。而另一方面,被壓的東西,總要比原來要低些,因此“壓”又有“降低”的意思。如“壓價”是強使價格降低,“壓點聲”是把聲音降低,比原來的聲音小些。
壓與被壓的東西是挨在一起的,因此“壓”還有迫近、逼近的意思。如“大軍壓境”是對方的軍隊已經迫近邊境、“太陽壓樹梢”是指太陽接近樹梢,天快黑了。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崩塌;崩壞
collapse
《新唐書·裴延齡傳》:“朕所居浴堂殿,一棟將壓,念易之,未能也。”

對物體施加力(多指從上向下)
press
《國語·魯語下》:“夫棟折而榱崩,吾懼壓焉。”
唐·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孃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巴金《寒夜》八:“他坐在凳子上喘氣,兩隻手壓在兩個膝頭上。”
壓榨;壓垮;泰山壓頂
以權勢或強力抑制;逼迫
restrain;
force;
coerce;
compel
《公羊傳·文公十四年》:“子以大國壓之,則未知齊、晉孰有之也。”
唐·韓愈《袁氏先廟碑》:“春秋世,陳常壓於楚,與中國相加尤疏。”
張天翼《路》:“咱們當然會幹,還用手提機關壓着咱們才幹嗎?”
壓制;鎮壓;邪不壓正
抑制;使平穩
戰國·宋玉《九辯》:“然中路而迷惑兮,自壓桉而學誦。”
魏巍《東方》第六部第一章:“什麼時候提起來,都壓不住心頭的激動。”
壓驚;壓氣;壓台
kill
《戰國策·齊策三》:“且臣聞齊、衞先君刑馬壓羊。”

逼近;迫近
approach;
be getting near
《左傳·襄公二十六年》:“鄢陵之役,楚晨壓晉軍而陳,晉將遁矣。”
《新唐書·藩鎮傳·吳少誠》:“乃詔烏重胤兼汝州刺史,引軍壓其境。”
杜鵬程《保衞延安》第三章二:“太陽快壓山的時候,部隊在沒有人煙的森林裏宿營了。”
壓境
超越;居於其他事物之上
surpass
唐·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才不能踰同列,聲不能壓當世。”
宋·司馬光《貢院定奪科場不用詩賦狀》:“每遇廷試,亦以論壓詩賦為先後升降之法,庶成先帝之志,永底人文之盛。”
《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高贊訪得他子弟才不壓眾,貌不超羣,所以不曾許允。”
壓軸(zhòu);壓卷;技壓羣芳;東風壓倒西風
擱置不動
魏巍《東方》第三部第六章:“成社的事一直壓在她的心頭。”
峻青《老交通》:“他的抽屜裏老是壓着隔日來的信件和報紙。”
積壓
覆蓋;籠罩
cover
唐·李賀《雁門太守行》:“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宋·陳師道《舟中》詩之一:“疾如萬騎千里來,氣壓三江五湖上。”
葉聖陶《坐羊皮筏到雁灘》:“暮色壓下來了,壓着連山,壓着林木,壓着黃河,也壓着我們的眉梢。”

同“押”。 賭博者在某一門上下注

壓寶
名詞
壓力,某物作用於其直接接觸的另一物上的力
pressure

水壓;加壓
一切對相反力的衝力;分佈在地面上的一種衝力


血壓;氣壓電壓
高壓;低壓;變壓器
-
【壓根兒】根本,從來(多用於否定式)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近義辨析

壓—軋
二字都有擠壓的意思。在使用時,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壓”表示單純地從上面給一個力,往下壓的意思;“軋”則是指車輪或圓軸之類滾壓。此外,“軋”多用於特指,約定俗成的詞語比較多,如軋鋼、軋軌、軋棉機、軋土機,與機器、車牀有關的多用“軋”;而“壓”構詞能力強,除了一些科學術語,如壓力、壓強、水壓、氣壓外,還可以形容一些抽象的事物,如壓制、壓抑。 [15]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烏狎切(yā)
壞也。一曰塞補。從土厭聲。 [8] 

説文解字注

“壞也”注:此與厂部厭義絕不同,而學者多不能辨。《廣韻》壓下雲:“鎮也,降也,笮也。”乃皆厭之訓也。
“一曰:𡫳補也。從土,厭聲”注:烏狎切,七部。 [9] 

廣韻

烏甲切,入狎影 ‖ 猒聲盍2部
壓,鎮也。降也。笮也。壞也。 [10]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部】 壓;部外筆畫:14
(yā)《廣韻》烏甲切。《集韻》《韻會》《正韻》乙甲切。並音鴨。《説文》:壞也,笮也,塞補也。一曰鎮壓。《唐書·柳仲郢傳》:仲郢為京兆尹,政號嚴明。為河南尹,以寬惠為政,或言不類京師時,仲郢曰:輦轂之下,彈壓為先,郡邑之治,惠愛為本。
(yè)又《集韻》益涉切。音嬮。伏也,合也。
(niè)又諾協切,音㘨。一指按也。
(yàn)又於豔切。通作厭。足也,疾惡也。《前漢·叔孫通傳》:朕甚壓苦之。
或作厭、饜。 [11]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38B;下:U+58D3) 字形對比(上:U+538B;下:U+58D3)

書寫提示

“廠”從上、左包圍“圡”,底部“廠”略低。“廠”的橫筆居上居中。“圡”,首筆橫在橫中線;豎筆在豎中線右側;第三筆橫長,右端超出“廠”。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ap
先秦
王力系統
0
eap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ap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rap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rap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ap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0
ap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ap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ap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
ap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ap
(參考資料:漢典 [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三十二狎

開口呼
全清
烏甲切
ʔap
集韻
上聲
五十琰
開口呼
全清
於琰切
ʔjæm
去聲
五十五豔
開口呼
全清
於豔切
ʔjæm
入聲
二十九葉
開口呼
全清
益涉切
ʔjæp
入聲
三十帖
開口呼
次清
託協切
tʰɛp
入聲
三十帖
開口呼
次濁
諾葉切
nɛp
入聲
三十三狎
開口呼
全清
乙甲切
ʔɪap
禮部韻略

入聲





乙甲切

增韻

入聲





乙甲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去聲
家麻



全清

ia
中州音韻

入聲作去聲
家麻





羊架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九合


全清
乙甲切
ʔiap
分韻撮要
陰入
第二十五翻反泛發
(參考資料:漢典 [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ia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ia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ia
21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ia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ia
21
陰平
文讀
ia
55
去聲
文讀
ȵia
21
陰平
白讀
ȵia
55
去聲
白讀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ia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ia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iɐʔ
4
入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iæʔ
4
入聲

晉語
太原
iaʔ
2
陰入
未註明異讀原因
ia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ɒʔ
4
陰入

吳語
温州
a
323
陰入

湘語
長沙
ia
24
入聲
文讀
ŋa
24
入聲
白讀
湘語
雙峯
ŋa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ŋat
5
陰入

客家話
梅縣
ap
1
陰入

粵語
廣州
at
33
下陰入

粵語
陽江
at
21
下陰入

閩語(閩南片)
廈門
ap
32
陰入
文讀
32
陰入
白讀
teʔ
32
陰入
俗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iəp
21
陰入

teiʔ
21
陰入
俗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23
陰入

taʔ
23
陰入
俗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a
24
陰入
文讀
ɛ
24
陰入
白讀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5]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1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瀋陽: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832;119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6]
  • 4.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16]
  • 5.    「壓」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16]
  •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497-1502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532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72
  • 9.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282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44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173
  • 1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99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
  • 14.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4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2-33
  • 15.    劉志基,鵬宇著.字辨百題[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8.08:191-192
  • 16.    歐陽溱著.簡體字考證[M]:大東書局,1936
  • 17.    原中華民國教育部.簡體字表 第一批.南京,19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