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墨煙張

鎖定
興寧市福興街道辦事處新聯村境內居住着張姓人家,這裏就是曾經一度聞名遐邇的“墨煙張”。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這裏幾乎家家户户都會一項傳統的手工藝——制墨條,並盛極一時。
2012年07月10日,墨煙張墨條製作技藝梅州市人民政府列入梅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墨煙張
產    地
興寧市福興街道辦事處新聯村
製作條件
燒煙室、熬膠房、模具等
原    料
主要是松香或者松渣、牛皮
特    點
質高味香,而且保留時間長
高峯時期
20世紀四、五十年代

墨煙張墨煙張簡介

翰墨飄香“墨煙張”
上個世紀80年代,墨條的使用漸漸被墨汁所替代,當地制墨業從此一蹶不振。
“墨煙張”原稱大社下,相傳在200多年前有一位制墨工匠經過大社下時,因身體有病,棲息在村裏的一個涼亭內,由於缺醫缺食,病情不輕,附近張姓羣眾見狀便把他接到家中,為他治病,悉心照料。數月後,這位工匠恢復了健康,他被張姓羣眾的善良所感動,於是把自己燒煙制墨的技術傳授給了張姓羣眾,從此,大社下的羣眾開始興起燒煙制墨業,而當地也被稱為“墨煙張”。

墨煙張墨煙張的製作

燒煙制墨所需技術、設備、場地都非常簡單,一個密封的燒煙室、一間熬膠房、一套模具及一些簡單的器具便可製出墨條。“墨煙張”所用制墨原料主要是松香或者松渣、牛皮,制墨程序比較複雜,全過程必須用手工操作完成。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加入了梅片、冰片和貴重的麝香等香料藥材,所以製作出來的墨不但質高味香,而且保留時間長。

墨煙張墨煙張的歷史

當地尚存一間完好的墨廠,雖然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淋,墨廠牆壁上“張坤記墨廠”五個大字仍色澤如新。16歲便開始在墨廠制墨的75歲制墨藝人張漢昌見證了“張坤記”的興衰。他告訴記者,打他記事起,“張坤記”便已經開辦,是當時規模較大的一家墨廠,解放後,這家墨廠更名為福興墨廠,納入了村辦企業。墨廠昌盛期間,有30多名工人,日產墨條六七十斤。生產的墨不但在本縣、本省,江西、福建、海南等地暢銷,而且遠銷中國香港地區、中國台灣地區、新加坡、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墨煙張”的燒煙制墨業達到了高峯,幾乎家家户户都會制墨,鼎盛時期,村裏制墨作坊有二三百户、工廠幾十家,在縣城還有二十多家專門經營“墨煙張”的商號,“墨煙張”一度名揚國內外。隨着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墨條這種手工製作的產品逐漸被機械生產的墨汁所代替,漸漸退出了市場,到了20世紀七十年代,當地煙墨生產的作坊和工廠已經很少了,至八十年代初,整個“墨煙張”完全停止生產。
當地產的墨條有方條墨和圓條墨,大的有半斤重,小的墨條80條才重一斤。墨條有名稱,常用的品牌有:五百斤油、朱子家訓、金不換、龍翔鳳舞、九如等。“墨煙張”的墨製作精細,色澤烏黑髮亮,且磨得越久越香,書寫的字久不褪色,成為眾多書法家和美術家的至愛。由於制墨過程中加進了梅片、冰片、麝香和松香,“墨煙張”生產出來的墨還能治皮膚瘡毒、腮腺炎,止血,在羣眾中廣為使用。

墨煙張如今的墨煙張

如今,“墨煙張”生產的墨條在市場上已經難以尋覓。在當地百姓及收藏家手中搜尋到三根墨條。三根墨條中大的有二兩重,墨身上雕着一條栩栩如生的翔龍,上書“龍翔鳳舞”、“文雅齋墨”、“張兆記監製”等字樣,這墨條是專門供書畫家、美術家使用的;小的兩根如小拇指般粗細,是供中小學生使用的。
“墨煙張”生產墨已經成為歷史,但曾經的輝煌卻是“墨煙張”人永遠的驕傲。在加快“文化梅州”建設、發展旅遊業的今天,“墨煙張”人又重燃對燒煙制墨的濃厚興趣,並已開始重新操起了制墨模具。燒煙制墨可以説是當地難得的一個民間工藝,作為“墨煙張”的後人,他們有責任讓它保留並流傳下去。依靠保留的技術、設備及制墨藝人,他們決定重新發展這一古老的手工藝。相信不久以後,大家又可以再次欣賞到烏黑髮亮、香味濃郁、文化內涵深厚的墨條。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