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增城菜心美食節

鎖定
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已辦到了第十二屆,承載着無數增城人民對菜心的熱愛,寄託着“菜心熟了,我們就回來”的鄉愁,傳承着歷屆政府對增城菜心品牌一以貫之的堅守。 菜心文化節期間場地設置了美食區、民間藝術區、遊戲嘉年華、演藝區、休息區、小商品土特產區、自由攤位,更有系列活動如增城菜心美食節開幕式、美食嘉年華、繽FUN家庭日、菜心鄉村音樂節、美食節文化藝術展覽。
中文名
增城菜心美食節
舉辦地點
廣州增城
增城菜心 [1]  特色
增城菜心美食節 增城菜心美食節
增城菜心歷史悠久,是遠近馳名的冬種優質蔬菜品種,在清宣統《增城縣誌》中就有增城蔬菜“心最美,為蔬品之冠,附廊產者尤勝”的記載。增城遲菜心菜質鮮嫩,香脆甜爽,風味獨特,素有“菜心之王”、“菜品之冠”的美譽。每年的11月底至來年的2月初為銷售旺季,具有菜質鮮嫩,香脆甜爽,風味獨特的特點,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鉀、鈣、鎂、鐵、磷等多種營養成份,具有稀釋、清除腸道毒素的食療作用;曬成的菜乾更是上乘的湯料,其湯味甘醇,菜香特濃,清心潤肺,去熱解毒,符合現代人追求綠色、健康、營養的要求。當地菜農嚴格依照綠色無公害蔬菜培育的要求,統一施用農家有機肥,嚴禁使用化肥、農藥,使增城遲菜心的品質優於其他產區同類產品,被廣東省農業廳測定為無公害蔬菜,獲得“全國知名品牌”無公害蔬菜、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誌農產品”等稱號。
增城菜心傳説
傳説一:八仙之一的何仙姑 [2]  是增城人,唐朝年間,天下大旱,很多人中暑而亡,何仙姑為解救世人苦難,將仙草結成草馬,下界化身成涼粉草,讓人熬製成藥,解救世人。草馬在下凡時不小心,身上多沾了一顆種子,並把它帶到了凡間,和涼粉草生長在一起,變成了一顆清甜、多汁的野菜,即增城遲菜心。
傳説二:元末明初,賢人張度 [3]  等學子為了躲避戰亂,曾避難羅浮山下的增城。當時正值寒冬季節,張度等人所帶口糧早已食盡絕,飢寒交迫,在路邊休息時,見到旁邊種有一種長得很高大的野菜在冬日裏顯得青翠盈盈。張度飢餓難忍,隨即將野菜採來烹食,結果發現這些野菜吃起來卻是液汁清甜、爽滑無渣,一時張度等人飢渴盡消,精神飽滿。
後來,張度考上進士當了尚書,故地重遊回到增城山岩的農田間,得知當日充飢的野菜,就是傳説中的何仙姑的草馬帶落凡間的菜種生長出來的,頓時詩意大發,為該菜題了一首詩,“流水橋深一徑斜,仙人移出白雲象。浪遊遠跡張騫石,清燕遙傳葛令砂。洞裏龍文開五色,巖前珠樹散三花。七姐洞中神仙草,碾落名山顯物華。菜心盈翠冬日遲,天賜豐饒勝奇葩。”自此,這種青菜便得名為增城菜心。
增城菜心種植歷史
增城菜心歷史悠久,在清宣統《增城縣誌》中有增城蔬菜“心最美,為蔬品之冠,附廊產者尤勝”記載,1974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廣州蔬菜品種志》、1993年的《廣州蔬菜品種志》反映了“增城遲菜心”從“遲心”到“增城遲菜心”的歷史。
增城菜心種植 增城菜心種植
增城位於丘陵地帶,北迴歸線穿境而過,且常年受海洋性季風氣候影響,氣候適宜,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此外,增城大部分耕地是珠江三角洲的沖積沉積土,土壤以壤土、沙壤土為主。獨特的地理環境給增城菜心提供了良好的生長條件,而其中尤以小樓鎮出產的菜心品質最佳。增城菜心最初以零散種植為主,小樓鎮臘圃村是最早開始進行集體種植的村之一。據臘圃村村民回憶,早在建國前臘圃村就有種植增城菜心的傳統,但由於銷路問題,一直未能給農民帶來較好的經濟收益。1999年冬天,該村遭遇了一場特大霜凍,很多果樹因此而凍死,但樹下的增城菜心卻未受損失。不僅如此,經過霜凍後的增城菜心越發鮮甜,自此,臘圃村民看到了種植增城菜心的良好前景,並逐步把增城菜心作為發家致富的主打產品,開始大面積種植。
2003年,小樓鎮成立增城冬瓜菜心行業協會,申請註冊“仙境”牌商標。2005年,完善制定了《增城菜心生產技術規程》。隨着菜心美食節的成功舉辦,增城菜心於2009年入選增城“十寶”農產品和“廣東最受歡迎土特產”,並被中國蔬菜流通協會授予“仙境”牌增城菜心全國知名品牌稱號。2010年,增城菜心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通過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的種植以及品牌化推廣,全區已有12300畝增城菜心種植基地通過無公害基地認證。
菜心節的由來與成長
2004年,第一屆增城菜心美食節成功舉辦,增城菜心正式由民間蔬菜品種升級為政府全力推介打造的區域品牌農優產品。隨着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之“2007中國增城菜心美食節”的播放,“增城菜心”更加馳名神州大地,尤其在珠三角地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秉承以菜心為媒,旅遊搭台,農業唱戲的理念,不知不覺,增城菜心美食節已經辦到第十二年,承載着增城人民對菜心的熱愛,寄託着“菜心熟了,我們就回來”的鄉愁,傳承着政府對增城菜心品牌一以貫之的堅守。
時至今日,菜心美食節已成為推介增城的一張靚麗名片。仙姑文化、客家文化、養生文化與菜心文化交融薈萃,打造了集美食休閒、健康養生、美食娛樂於一體的菜心美食文化,為市民和遊客呈現精彩紛呈的美食世界和文化盛宴,讓昔日躲在深閨的增城菜心走出田間地頭,通過與市場對接、品牌推廣,邁向珠三角、京港澳,實現了價格倍增,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為廣大百姓鋪設了一條興鎮壯村富民、跨越發展的康莊大道。
如今,“增城菜心”已被打造成名貴蔬菜,一公斤最貴售價100多元。2013年,增城菜心在全區的種植面積達3.53萬畝,年產量6.28萬噸,產值2.89億元。
菜心文化的延伸
增城菜心生長在纖塵不染的何仙姑的故鄉,不畏嚴寒,甘於清貧,逆境成長,堅韌不拔,代表着小樓人民勵精圖治,奮發圖強的精神狀態。從省衞生鎮、省教育強鎮到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安全社區,正是在小樓精神的激勵下,一代又一代小樓人的共同努力下,鑄造了新輝煌和新業績。圍繞菜心文化,小樓鎮出版了第一部菜心美詩美文集——《菜心花開》,微電影《菜心熟了,我們就回來》。
小樓是何仙姑的故鄉,人傑地靈,昔日臘圃招賢山,走出了明朝史部尚書張度和翰林典籍學士孫蕡及名士王佐,山中遺篇至今依然為人傳誦。招賢山,顧名思義是招賢納士的神聖之地。如今,招賢山下崇賢書畫院、國學心學研究與傳承基地、廣州國畫協會增城創作中心、正宜當紅木藝術館羣英薈萃,研究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研究,傳承,交流,發展,弘揚華夏文明,彰顯書畫藝術光彩,弘揚祖國傳統書畫藝術,讓小樓這個獨具嶺南風韻的鄉間小鎮更加煥發出文化的氣息。
增城菜心美食節的舉辦
增城菜心節自2004年舉辦以來,已成功舉辦十二屆。第十一屆菜心節堅持以節促遊、以遊旺農理念,圍繞“品甜美菜心,享健康生活”的主題,以菜心為媒,旅遊搭台,農業唱戲,在何仙姑文化旅遊商業街設增城特色農產品區、中華名小吃美食區、國際美食薈和啤酒區逾百個攤位,特色菜心美食逾50種,遊客可盡享舌尖上的增城美味。遊客朋友還可以逛逛小樓鎮區位於增城河畔的河鮮美食一條街,野菜河鮮、小樓河鮮、百鮮過海、渡口河鮮等已做好準備,遊客在這裏可以大飽口福。本屆的增城菜心美食節把傳統的美食元素與文化、創新相結合,藉助增城日報·公眾微信平台,廣泛發動羣眾開展“羣眾最喜愛十大遲菜心美食”評選活動,鹽水菜心、油渣炒菜心、蒜蓉炒菜心、菜心肉粒雞蛋盞、臘味炒菜心、籠仔梅菜肉碎蒸菜心、鐵板蝦醬菜心頭、芫茜拌菜頭幹、菜心粒雞蛋炒飯、菜心粥入選羣眾最喜愛十大遲菜心美食。
第十二屆 [4]  招賢山到崇賢都,從菜心文化昇華到小樓精神。菜心文化、農耕文化與國學精髓、傳統文化的傳承交織,匯聚成天上閃爍的繁星,照亮了小樓文化的天空。本屆菜心美食節品讀農耕文化,接受中華文化傳統的薰陶,欣賞嶺南畫派神韻,文化必將為本屆菜心節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以“奔跑菜心、綠色生活”為主題的2015年廣州增城菜心美食節 [5]  ,於12月30日至2016年1月3日在承辦單位廣州市增城正旭現代農業孵化園區內舉行,主辦單位為增城區旅遊發展中心和廣州市增城區冬瓜菜心行業協會。這次菜心節還增加了“摘菜心”“奔跑吧菜心王子”等特色遊戲,體驗一個更年輕、更有創意、更好玩的菜心節。何仙姑的綵帶飄落了人間,微拂在增江河水面,泛起了點點漣漪。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