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墓園派

鎖定
把自己超脱出來,自己詮釋自己的心情,不受任何約束,不被人和事影響。有點顧影自憐的意思。文風有些悲傷。也以説是完全主觀,放任自己的創作。
中文名
墓園派
外文名
Graveyard School
出    自
《寫於一個鄉村墓園的輓歌》
類    型
詩詞
主要人物
托馬斯·帕內爾,托馬斯·格雷
主要時期
18世紀

目錄

墓園派代表人物

“墓園派”詩人有Thomas Parnell, Thomas Warton, Thomas Percy, Thomas Gray, James MacPherson, Robert Blair, William Collins, Mark Akenside, Joseph Warton, Henry Kirke White and Edward Young.
代表作有Thomas Parnell的A Night-Piece on Death
Edward Young的Night Thoughts和Blair's The Grave
Thomas Gray的Elegy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 (1716—1771 ),英國18世紀重要詩人,也是英國新古典主義後期的重要詩人。
格雷一生作詩不多,僅十餘首傳世,其中以《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0) 最為著名。此詩創作長達8年之久,最初是為了哀悼他在伊頓公學讀書時的好友裏查德 ·韋斯特,至少詩末所附的“墓誌銘”是為他而作。但縱觀全詩,其內容已經明顯超越了對某個具體人物的哀思,而是通過對鄉村一處墓地的描寫,表達對下層默默無聞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對他們純樸善良品質的讚揚,為他們沒有機會施展天賦和才華而惋惜,同時也表現了對權貴、人間虛榮的蔑視和嘲諷,對大人物傲慢奢侈生活的譴責。這首詩充分體現了格雷的民主思想。由於貧困,農民不能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能成為像彌爾頓John Milton 那樣的文學家,像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那樣的政治家。但是從另一方面説,在他們身上沒有“野心”,“傲慢”,“驕”“奢”和“諂媚”。他們雖然“貧瘠”,沒有知識,但卻有“德性”和“天良”,他們是自然本身。這樣的思想和瀰漫於全詩的感傷情調,使《墓園輓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1750) 成為18 世紀後期感傷主義詩歌的典範之作。
《墓園輓歌》之所以是歷代注評家青睞的對象。是因為“第一,它凝聚了一個時期中的某種社會情緒;其次,它有比較完整的形式表達了這種情緒,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如何革新舊傳統的問題,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從《墓園輓歌》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英國詩人從新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的過渡。一方面,格雷的詩歌語言精雕細琢,符合新古典主義推崇的詩歌辭藻要求,另一方面,他的詩歌表現了浪漫的對自然以及對人與人之間和諧關係的渴望。這兩者的結合用以表達深一層的感傷,使古典主義者所追求的對永恆真理的描述,這一古往今來始終如此的嘆惋被精美的詩歌形式架構起來,更有着動人心絃的力量。

墓園派緣由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1750)《寫於一個鄉村墓園的輓歌》。這是一首有關人生短暫的沉思,他的名聲也就建立在這首詩上。他和一圈朋友以此類主題寫了許多詩篇,故而被後人稱為The Graveyard School“墓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