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舌爾角鴞

鎖定
塞舌爾角鴞(學名:Otus insularis)是鴟鴞科、角鴞屬的一種貓頭鷹。體長20-23釐米,翼展39-41釐米。是一種小型貓頭鷹,耳毛很小,幾乎看不見。它們呈鏽褐色及有黑斑。下體及面部呈赤褐色。眼睛很大及呈金黃色。
是一種稀有角鴞物種,棲息於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混合濕潤森林中。如果附近有森林,茶園和人類居住區附近也能看到塞舌爾角鴞。它們捕食壁虎、蜥蜴、昆蟲和樹蛙,也吃一些植物。是塞舌爾羣島特有。最初存在於大多數島嶼上,但現在僅存在於馬埃島。
中文名
塞舌爾角鴞
拉丁學名
Otus insularis
別    名
裸腿角鴞
外文名
英文 Seychelles Scops-owl, Seychelles Scops Owl
西班牙文 Autillo de Seychelles
國際瀕危等級
極危(CR)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鴞形目
鴟鴞科
角鴞屬
塞舌爾角鴞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命名者及年代
(Tristram, 1880)
保護級別
CITES 2019年版附錄Ⅱ [5] 

塞舌爾角鴞動物學史

塞舌爾角鴞最初分佈在塞舌爾的馬埃島普拉蘭島及西盧埃特島(Silhouette Island)。山區雲林的消失及入侵物種令它們的數量大幅下降,並於1906年估計已經滅絕。於1959年,在馬埃島海拔200米的山區雲林再次發現它們的蹤跡;而到了1999年則發現它們的鳥巢。於2000年透過紅外線相機拍到雌鳥與其雛鳥。由於缺乏資料,故它們長久被認為處於極危。由於保護工作的推行,於2002年估計它們的數量回升至318只,分佈在面積約33平方公里的地方。於2004年它們被列為瀕危物種。 [1] 

塞舌爾角鴞形態特徵

塞舌爾角鴞體長20-23釐米,翼展39-41釐米。是一種小型貓頭鷹,耳毛很小,幾乎看不見。“耳朵”上面呈灰棕色,下面和“臉”呈紅棕色。羽毛上面有大理石花紋,胸部和腹部有黑色縱條紋。眼睛呈亮黃色至橙紅色。 [2] 
塞舌爾角鴞

塞舌爾角鴞棲息環境

馬埃島是塞舌爾國家花崗岩中最大(152平方千米)和最高(903米)的島嶼。該物種棲息於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混合濕潤森林中。如果附近有森林,茶園和人類居住區附近也能看到塞舌爾角鴞。 [2]  [4] 

塞舌爾角鴞生活習性

塞舌爾角鴞的生活習性和鴟鴞科的大多數貓頭鷹一樣。它們的叫聲聽起來像刺耳的“哇”聲,帶有各種“託托克”音符,可以從很遠的地方聽到,尤其是在黑暗中。捕食蜥蜴、昆蟲,還捕食棲息地常見的樹蛙。它們也吃一些植物,通常在樹葉和樹幹上覓食,而不僅僅是在地面上。 [2] 

塞舌爾角鴞分佈範圍

塞舌爾角鴞是東部非洲印度洋上塞舌爾馬埃島的特有種。種羣規模先前估計為90-180對(Rocamora1997年)。然而,根據海拔和植被(從而排除不合適的棲息地)進行的建模,估計在約31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有125-142個領地,或250-284只成熟個體(Currie等人,2004年)。 [1] 
塞舌爾角鴞分佈圖 塞舌爾角鴞分佈圖 [3]

塞舌爾角鴞繁殖方式

對塞舌爾角鴞進行的研究有限,特別是對其繁殖生物學的細節知之甚少。從1999年4月到2001年5月,通過每月系統地使用同種叫聲回放,並結合頻繁的非回放領地訪問,對12對進行了行為觀察。在3只鳥身上發現了總共8個巢穴,包括第一個巢穴記錄,領地。所有這些都位於樹洞中(7-25米高),裏面有一枚卵或雛鳥。這與對獨居雛鳥的額外觀察結果一致(n=11,來自八個地區)。孵化持續3-4周,羽化期為4-6周(來自兩個巢的數據)。交配時間,結合巢穴和幼鳥的檢測,表明塞舌爾角鴞可以全年繁殖,築巢高峯發生在5-10月左右。繁殖過程中的性別角色與其他鴞科貓頭鷹相似:孵化由雌性進行;雌性負責孵化。雄性在孵化前和孵化期間求愛餵養雌性,並在孵化後的前兩週內餵養雌性和雛鳥;父母雙方都餵養年長的雛鳥和亞成鳥。雛鳥在領地上停留至少3個月。研究配對的繁殖成功率較低:在26個月的時間內觀察到8個巢穴中的2個成功,並觀察到11只雛鳥(來自12個研究區域中的8個區域),相當於平均每個領地每年0.5只雛鳥。有證據表明,外來掠食者可能是限制繁殖成功的一個因素。 [4] 

塞舌爾角鴞保護現狀

塞舌爾角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ver3.1——極危(CR)。 [1] 

塞舌爾角鴞種羣現狀

2004年,根據海拔和棲息地適宜性建模,估計2001/2002年有125-142個領地(即可能有250-284只成熟個體)。G.Rocamora(2021年)報告稱,此後,Fairview、LaMisère和Souvenir以及格勞德港上方的幾處領地已經消失。因此,種羣規模可能有240-274只成熟個體,估計在200-280只成熟個體之間。由於其在單個島嶼上的活動範圍較小,因此該物種被認為是作為一個亞羣發揮作用。 [1] 
趨勢理由:該物種被推斷正在減少,因為它變得越來越難找到,並且有報告稱,幾個領地已經消失,可能是由於棲息地破壞(G.Rocamorainlitt.2021年)。這種下降的可能速度尚未量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