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曼

鎖定
彼得·塞曼,生於1865年5月25日,是一位荷蘭科學家,由於他發現了塞曼效應的出色工作,與亨德里克·洛倫茲分享了190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 
中文名
彼得.塞曼
外文名
Pieter Zeeman
國    籍
荷蘭
出生日期
1865年5月25日
逝世日期
1943年10月9日
畢業院校
Leyden University
職    業
物理學家
主要成就
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出生地
Zonnemaire

目錄

塞曼簡介

年輕時代的塞曼 年輕時代的塞曼
荷蘭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塞曼效應”的發現者,1865年生於荷蘭吉蘭省,1943年10月9日病逝。 [2] 
19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國籍:荷蘭
獲獎理由:在研究磁性對輻射現象的影響所作的特殊貢獻 [1] 
學歷:1893年獲得荷蘭萊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塞曼生平

1865年5月24日深夜,荷蘭澤蘭小島上的攔海大壩突然決堤了,霎時間,無情的海水吞噬一切。這時,一條無舵無槳的小木船上躺着的一位產婦在突如其來的撞擊中提前分娩了。雖已無力與波濤搏鬥,但她並未忘記本國的古訓:“我要掙扎,我要探出頭來!”她咬緊牙關,任憑風浪的顛簸。直至次日午後,人們才把他們救起——偉大的物理學家彼德·塞曼就這樣來到了人世。塞曼的父親是當地的一個神職人員。
在1883年,塞曼結束了高中教育之後,他來到代爾夫特學習經典語言,因為這是進入大學學習的先決條件。也就是在這裏,他遇到了年長他12歲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191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3] 
他於1885年進入萊頓大學後,就成為了昂內斯和後來和他共享諾貝爾獎的亨德里克·洛倫茲的學生。1890年洛侖茲畢業之後,他開始擔任洛侖茲的助教,這讓他參與到了關於克爾效應的深入研究中,這也是他未來做出重要研究工作的基礎。1893年,在完成了他博士的研究工作之後,他曾在法國邊界斯特拉斯堡的弗里德里希科爾勞施學院逗留了半年。1895年,他回到萊頓大學擔任面對非全日制學生的講師。在同年,他和他摯愛的喬安娜結婚,之後他們生育了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1896年,在完成博士學位三年以後,他沒有聽從導師的命令,用實驗室的設備測量了在強磁場作用下光譜的分離,並因此被開除了。在之後他的實驗努力被證明是極其重要的,他1902年贏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並由於塞曼效應而廣為人知。1897年,他被邀請到阿姆斯特丹大學擔任講師,並在三年以後,提升為全職教授。 [1] 
1943年10月9號,塞曼病逝於阿姆斯特丹

塞曼評價

塞曼對於自然科學的天賦很早就體現出來了,1893年,在他依然還在高中的時候,他仔細觀察並記錄了北極光,並發表在了著名的自然雜誌上。 [1] 
塞曼對洛倫茲的電磁理論很熟悉,實驗技術也很精湛,1892年曾因仔細測量克爾效應而獲金質獎章,並於1893年獲博士學位。他在研究磁場對光譜的影響時,得益於洛倫茲的指導和洛倫茲理論,從而作出了有重大意義的發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