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爾寺酥油花

鎖定
塔爾寺酥油花,青海省湟中縣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酥油花是一種用酥油(黃油)塑形像物的特殊技藝,為“塔爾寺三絕”(酥油花、壁畫、堆繡)之一。酥油花最早產生於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一架酥油花,從整體來看,亭台樓閣數十座,人物、走獸動輒以百計,大至一兩米的菩薩金剛、小至十數毫米的花鳥魚蟲無所不備,浮雕與圓雕結合,人物與景物結合,佛界與凡間結合,動態與靜態結合,時空分而不斷,物象繁而不亂,色彩繽紛,渾然一體。 [1] 
2006年5月20日,塔爾寺酥油花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Ⅶ-48。 [2] 
中文名
塔爾寺酥油花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Ⅶ-48
遺產類型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青海省湟中縣

塔爾寺酥油花歷史淵源

酥油花最早產生於西藏苯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按印度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可當時天寒草枯沒有鮮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獻佛,由此形成藝術傳統。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另有傳説稱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帶去一尊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並將其供奉於拉薩的大昭寺,吐蕃人民用酥油做成花供獻於佛前,以示崇敬之心,後各藏傳佛教寺院相繼使用,視為禮佛珍品,獻酥油花遂成為正月祈願大法會的重要內容。
1409年,宗喀巴大師首次在拉薩大昭寺發起祈願大法會時,組織製作了大型立體人物羣像的酥油花供奉於佛前。此後,酥油花傳入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塔爾寺,在此相沿成習。據説這位誕生於宗喀巴大師——塔爾寺所在地的大師——曾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明燈鮮花之間千千萬萬顆珍珠閃閃發光,無比輝煌壯觀。他醒後組織僧眾用酥油雕塑再現夢境,於十五日夜供奉於佛前。所以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酥油花在展出後的當夜天亮之前必須全部焚燒完,以示曇花一現的結束。 [3] 

塔爾寺酥油花文化特徵

酥油花用潔白細膩的酥油為原料,調入各種礦物質顏料製成,造型精妙,麗彩柔嫩,花色品種層出不窮,充滿吉祥喜慶的視效。藏族同胞深信,凡誠心歡喜以酥油花供養諸佛菩薩和護法者,可息災增益,必得安樂、大福德等,並迅速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4]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酥油花的展示為一年一次,即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晚,從天黑至天亮這段時間。 [5]  每年春節前幾個月,酥油花藝人便將純淨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質礦物染料,塑造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樹木、飛禽、走獸,有的還組成宗教故事、人間天上生活及神話故事等。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華燈初放,塔爾寺便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燈節,人們做花、賞花,祈求吉祥平安,幾百年來從未中止。 [3]  酥油花分兩個地方固定展示,在大經堂的上下兩處分別設立大型花架,屆時兩朵“鮮花”同時綻放。按傳統的作法,待酥油花展示完畢,在天亮之時全部撤離,現場不留痕跡,酥油花也同時被毀,形成曇花一現、神秘莫測的感覺。不過,在塔爾寺也有專門殿堂長年展出酥油花,供人們觀賞。酥油花展示時,有十多人的小型僧人樂隊伴奏,其樂器有笛子、笙、管子三大件,音樂幽雅婉轉,如仙界妙音,正如有關文獻中所描寫的“月當空,耳邊簫鼓叮咚。”這美妙的“花架音樂”烘托了神秘氣氛,增加了展示效果。 [5] 

塔爾寺酥油花製作工序

塔爾寺酥油花工藝簡介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塔爾寺酥油花的製作,有一套完整的機構和科學程序。寺裏設兩個專門製作酥油花的機構,一個叫“傑宗曾扎”,一個叫“貢茫曾扎”,俗稱“上花院”和“下花院”,兩個花院相互競爭。每院有藝僧二十人左右,這些藝僧一般在十五六歲入院,終身從藝。上、下兩個花院分別有總監(稱“掌尺”)主持,決定當年酥油花的題材、構圖、製作分工等事項。酥油花藝術繼承藏傳佛教藝術“精”、“繁”、“巧”的特點,其設計、製作自古是師徒口手相傳,一般都在封閉的環境裏精心製作。
酥油花製作週期長,工序複雜,從準備工作(藏曆十月)到正式展出(正月十五)歷時三個月之久。為了使酥油光滑細膩,便於操作,先要把酥油浸入冰水反覆搓洗、揉合、去雜質、增韌性,揉搓成膏狀備用。塑造之前油塑藝僧先要沐浴發願,進行宗教儀式。儀式畢,掌尺喇嘛和其他藝僧一起選議酥油花的題材,然後設計腹稿,精心構思、策劃、佈局之後,便分配給擅長人物、動物、花卉、建築的師傅帶領各自的徒弟,在氣温零度以下的陰涼房間開始分頭工作。 [3] 

塔爾寺酥油花製作過程

首先是根據所擬定的題材內容精心綁紮基本骨架,用軟革束、麻繩、竹杆棍子等物紮成大大小小不同形態的“骨架”,即所塑造的基本模型。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塔爾寺酥油花作品
其次是塑造形態,塑造的第一道原料是用上年拆下來的陳舊酥油花摻和上麥草灰,用棒搗砸成較硬而具有彈性的黑色塑造油泥,用黑色油泥在骨架上塑造成不同的形體,其塑法近似麪塑或泥塑。基本形體做好後,須經掌尺喇嘛對形體姿態、尺寸大小、相互整體結構比例進行修改、審定後才算定型。第二道原料是在加工成膏狀的乳白色酥油中揉進各色礦物質顏料,調和成五顏六色的油塑原料,仔細塗塑在做好的形體上,敷面描眉,塑花點蕊,一些特別之處還要進行飾金描銀、點綴暈染。
最後將塑造好的酥油花按設計的總體要求,用鐵絲一一安裝到位,即固定在幾塊大木板上或特製的盆內,高高低低,件件懸空,塑出大小各異的造型,大到數米亭台樓閣、菩薩金剛,小到三五釐米的花鳥蟲魚,成為佈局完整的立體畫面,情態逼真,栩栩如生。
製作完成的酥油花畫面要向前呈20度左右的斜度,一是便於觀者稍抬頭即可觀全景,二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融液弄花下面的造型。一般而言,制好的酥油花,因受氣温的影響,每隔一兩年就要重塑一次。
由於酥油花的融點很低,15度就會變形,25度左右就會融化,為了防止體温對酥油花的影響,藝僧們在捏製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為防手温回暖,必須不時浸冰水、抓冰塊,讓手指保持冰涼。 [3] 

塔爾寺酥油花題材作品

塔爾寺酥油花的題材多樣,主要以神佛祖師、文臣武將、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山林樹木、花卉盆景、樓台亭閣等組成各種故事情節, [3]  以宗教題材為主(如《釋迦牟尼本生故事》《釋迦牟尼十二行傳》《蓮花生本傳故事》《宗喀巴本傳故事》等,凡佛之造像必守“三十二相”要求),兼及藏戲、神話傳説和歷史人物(如《文成公主進藏》)等。 [1] 

塔爾寺酥油花傳承保護

塔爾寺酥油花傳承價值

酥油花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反映了大量歷史事件,記載了眾多英雄人物,同時用宗教的角度和眼光來觀察歷史,看待社會,是研究歷史所需要的有價值的資料。 [5] 

塔爾寺酥油花傳承人物

尕藏尖措,男,1942年9月3日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塔爾寺酥油花。 [6] 
羅藏昂秀,男,藏族,1962年10月5日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代表項目:塔爾寺酥油花。 [7] 

塔爾寺酥油花保護措施

1993年,塔爾寺建起了專門陳列酥油花的酥油花館。 [8]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管理委員會獲得“塔爾寺酥油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該項目評估合格,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管理委員會獲得“塔爾寺酥油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9]  [12] 

塔爾寺酥油花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16年1月14日,“青海塔爾寺藏藝三絕展示周”在法國巴黎近郊的《歐洲時報》文化中心拉開帷幕。 [10] 
2019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舉行一年一度的酥油花展。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