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林歷史中心

鎖定
塔林位於芬蘭灣南海岸,愛沙尼亞首都,該城沿通匹亞(Toompea)四周而建。塔林建立於公元10世紀,歷史上作為商業港口。
塔林歷史中心(The Historic Centre (Old Town) of Tallinn),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 (II) (IV)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中。
中文名
塔林歷史中心
外文名
The Historic Centre (Old Town) of Tallinn
批准時間
1997年
所屬國家
愛沙尼亞

塔林歷史中心世界文化遺產

塔林歷史中心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塔林歷史中心(老城)
Historic Centre(Old Town)of Tallinn
入選時間:1997年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ii)(iv)
地理位置:N59 26 13 E24 44 20
遺產面積 : 113 ha
遺產編號:822

塔林歷史中心遺產描述

塔林地理位置示意圖 塔林地理位置示意圖
塔林,愛沙尼亞首都、最大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是波羅的海沿岸重要的商港、工業中心和旅遊勝地。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從條頓騎士團的一個-騎士發現這個城堡的那一刻開始,而後這裏發展成為漢斯同盟的主要中心。歷史上,塔林曾被進攻、洗劫、毀滅和多次的掠奪。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蘇聯空軍對塔林進行密集的轟炸,使這些建築遭受了火與戰爭的劫掠,但大部分中世紀老城區依然維持着原來的魅力。塔林歷史中心最引以自豪的是展現其絢麗多彩的公共建築,特別是教堂以及商店的室內結構。塔林的大教堂儘管經過了不斷的改建,還是保留了其哥特式風格
199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ii)(iv),塔林歷史中心(老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遴選依據標準 (ii):塔林的歷史中心,是13-16世紀歐洲東北部漢薩同盟殖民活動中最偏遠和最強大的前哨之一,提供了一個文化交流的熔爐,在這裏,西多會修士、多明我會修道士、日耳曼修道會和漢薩同盟傳統的交流形成產生了國際世俗基督教會文化並傳播到整個北歐。
遴選依據標準(iv):城鎮規劃和其建築充分反映了封建領主的統治地位和與漢薩貿易中心在共同的城牆和防禦工事系統的庇護下共存的特點。 [1] 

塔林歷史中心評價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塔林的起源可追溯到13世紀,當時的條頓騎士團的十字軍騎士們在這裏建造了一個城堡,後來,這裏又發展成為漢薩同盟(Hanseatic League)的主要中心。在後來的幾個世紀,這裏屢遭戰火,但許多建築還是較為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公共建築(特別是教堂)之豪華以及商店內部裝璜之考究充分展示了當時這裏的繁榮和富裕。 [1-3] 

塔林歷史中心漢薩同盟中心

塔林,位於愛沙利亞西北部波羅的海芬蘭灣南岸的里加灣和科普利灣之間,海岸線綿延45公里,歷史上連接中、東歐和南、北歐的交通要衝,被譽為“歐洲的十字路口”。10世紀芬蘭-烏格爾族居民在通匹亞白堊高原上建造了一座要塞,塔林即由此而來。後來,在山腳下建立了一貿易區和一個港口以為北歐航海貿易提供服務。1219年丹麥人在瓦爾德馬的統帥下征服了該地區並在它的四周加強了軍事設施,還建立了第一所教堂。
在1226-1227年該地成為教皇領地並且塔林被割讓給了肖得兄弟(十字軍騎士團勳位)他們把該殖民地分為兩部分:防禦工事(the Castrum)和下塔林(suburbum)。繼騎士團勳位後,宗教勳位例如多米尼加教派和西多會修士都在塔林建立起來。
1248年在與盧比克建立聯盟之後,塔林成為了漢薩同盟的成員,並從此之後成為所在地區的主要商業中心,它對商業行會的參與可以從其城市建築中反映出來。從1310年以來,塔林開始大規模地建造環繞封建采邑和小商業街的巨大軍事工程。
當14世紀哥特蘭島的商業中心維斯比喪失其大都市地位之時,該地區的經濟由塔林和里加取而代之。甚至15世紀商業行會開始衰落的時候,塔林還是設法保持了其商業角色並持續發展和完善。
在1561年瑞典吞併塔林的時候,通匹亞山的防禦設施得以擴建和加強。1710年敗給俄羅斯人之後,塔林經歷了一段經濟蕭條期,但還是設法保留了其作為全省行政中心的地位。在城中德國居民人口下降的同時,俄羅斯人口卻增加了。
在1918年-1940年短暫的獨立時期後,二戰期間塔林又為德國所統治,並且於1944年遭到轟炸,損失嚴重。二戰後塔林得以重建。
如今,塔林有鐵路通莫斯科、聖彼得堡和里加等地。工業以機械製造(電動機、挖土機、工業設備、無線電測定儀表等)、化肥、紡織為主,還有造紙、建材、魚類加工等食品工業。設有愛沙尼亞科學院和大學多所。為方便實行地區管治,塔林全市分為八個行政區各自有其地區政府。這些區政府是由市政府設立,實行根據塔林市的憲法及立法機關所賦予的功能來管理各自的區。每一個區的區政府都會有一位“元老”,元老的產生方式是由市長根據行政議會的意見後提名,再經由市政府進行任派。行政議會的職責是向市政府及市議會的各委員會就有關如何管治區政而提供建議。

塔林歷史中心獨特典範

塔林是北歐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它是與漢薩貿易區共存的封建堡壘的獨特典範,它們共同受到防禦體系的保護。塔林三面環水,風景秀麗古樸,是北歐唯一一座保持着中世紀外貌和格調的城市。城區分為老城和新城兩部分。13世紀中葉,塔林老城區又分為上城和下城,上城是上流社會、宗教階層和封建權貴的聚集,著名城堡託姆別阿就坐落在上城。下城是商人和手工業者的居住地,這裏有拉科雅廣場,廣場上矗立着一座八面稜體的塔樓──市政大樓,樓頂端威然屹立着老托馬斯守護神的雕像,它是塔林城的象徵。
老城區保存着許多著名的歷史古蹟,有城堡、教堂等13至15世紀的古建築,其中的奧列維斯特大教堂是波羅的海沿岸最高的教堂;還有中世紀建造的古城牆、塔和古堡,它們至今依然屹立,古風猶存。塔林聖奧拉夫教堂,是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一座教堂,創建於12世紀,在1219年丹麥征服塔林以前,是舊塔林斯堪的那維亞社區的中心,它的主保聖人是奧拉夫二世。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1267年,在14世紀進行了大規模改建。傳説,修建教堂的人名叫奧拉夫,從塔頂摔下死亡。據説當他的身體撞到地面時,從口中爬出蛇和蟾蜍,在附近的聖母小教堂,有壁雕描繪這一事件。1500年前後,這座建築升高到了159米。建這樣高的尖塔,動機是把它作為海洋路標,從塔林遠處的海上就可看見這座商業城市。經過幾次改建後,在1549年至1625年間,它是世界最高的建築物,經歷數次的大火與重建,現在建築物的總高度為123米。聖奧拉夫教堂的尖頂已經被閃電擊中至少有8次,而整個教堂被燒燬也有3次。在蘇聯佔領時期從1944年直到1991年,蘇聯克格勃將聖奧拉夫教堂的尖頂用作廣播發射塔和監視點。目前此處是活躍的浸信會(基督教新教宗派之一。因反對嬰兒受洗,主張只對理解受洗意義的信徒施洗,洗禮採用全身浸入水中,不用點水於額方式)教堂。
新城的中心是維盧廣場,一條大街由廣場一直通往老城。廣場上有塔林最大的賓館之一──維盧賓館。廣場四周是一條條呈放射狀的現代化公路,通往愛沙尼亞的其他城市。新城內建有許多公園。在海濱林蔭路的匯合處,有卡德里奧爾格公園(又叫葉卡捷琳堡公園),它是沙俄彼得大帝下令建立的。公園裏有一尊高達16米的青銅天使像,是愛沙尼亞雕刻家阿達姆在1902年的作品,相傳這是為悼念1893年觸礁沉沒的俄國戰艦“美人魚”號而建的。公園附近有1960年建立的露天歌詠場,它是歐洲出色的音樂場之一,其造型別具一格:舞台呈拋物線形,背對大海,可容納3萬人同台演唱,聽眾席設在臨海的天然半圓形台壇上,能容納15萬名聽眾。 [1]  [3] 

塔林歷史中心城市結構

塔林歷史中心
塔林歷史中心(4張)
通匹亞白堊山高原西部是古代城堡,防禦設施在1648年的大火中被毀然後又得以重建。其巨大的炮塔給地平線增添了特殊的輪廓。城牆裏面是大教堂儘管經過了不斷的改建,還是保留了其哥特式風格。下塔林的城市建築為中世紀狹窄蜿蜒的街道、教堂和修道院,特別值得保護。同樣值得保護還有幾座早期的中世紀建築例如市政大廳(14世紀)和許多私人房屋,其最初的建築材料如無遮蔽 的橫樑仍然保存完好。塔林還有相當多的同業公會會所,它們表明了中世紀商業行會的繁榮,大市政廳(1410)是北方哥特式建築的最華麗的典範。
塔林是北歐保存最完好的中世紀城市之一。它是與漢薩貿易區共存的封建堡壘的獨特典範,它們共同受到防禦體系的保護。
塔林保留了表明其政治經濟歷史的最顯著的特徵,它是北歐中世紀商業城市的值得注意的並相當完善的典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