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塔布吸蜜鸚鵡

鎖定
塔布吸蜜鸚鵡(學名:Vini peruviana)鳥體為深藍色,羽色鮮豔,頭頂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白色。突出的特點是有較長的喙、細長的刷狀舌頭和處理硬質食物能力較差的砂囊. [1]  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分佈於波利尼西亞的幾個小島上。
中文名
塔布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Vini peruviana
別    名
塔希吸蜜鸚鵡
大溪地吸蜜鸚鵡
藍吸蜜鸚鵡
塔希堤島吸蜜鸚鵡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Vini
塔布吸蜜鸚鵡
分佈區域
波利尼西亞
命名者及年代
P. L. S. Müller, 1776
保護級別
易危(VU)IUCN標準 [7] 
外文名
Violet Lorikeet

塔布吸蜜鸚鵡形態特徵

塔布吸蜜鸚鵡
塔布吸蜜鸚鵡(20張)
塔布吸蜜鸚鵡體長18釐米,體重31~34克。這種鸚鵡鳥體為深藍色,頭頂帶有淺藍色的放射狀羽毛;鳥喙和眼睛之間、耳羽、喉嚨和胸部上方為白色;尾巴內側灰色;鳥喙和腳爪同為橙色,虹膜深色。幼鳥的鳥喙帶有黑色,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同時體色較淺,虹膜為黑色。 [2] 

塔布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塔布吸蜜鸚鵡主要棲息於棕櫚樹叢花園、椰子園和香蕉園等地。 [3] 

塔布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在繁殖季它們會組成約3到4只左右的小羣體;儘管體色亮麗,但是在濃密的林區活動時,仍然相當難以察覺它們,除非聽見它們的叫聲才會被人發現。這些小鳥平時非常活潑,一整天都精力相當充沛的到處攀爬活動,個性並不十分膽小怕生;飛行的時候會伴隨比較尖鋭的鳴叫,因此比較容易被人所發現。
在繁殖季節以三個或略多的鳥集成小羣。通常在樹葉叢中可以看到和聽到它們的鳴叫聲。在自然界中喜食花粉、花蜜和花朵,主要來自椰子棕櫚樹等軟性水果。 [3] 

塔布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塔布吸蜜鸚鵡分佈圖 塔布吸蜜鸚鵡分佈圖 [4]
曾經分佈於法屬波利尼西亞的庫克島所轄的23個島嶼,社會羣島和土阿莫土羣島均有分佈。如今(2004年)僅限於艾圖塔基、別林斯高海島、錫利羣島朗伊奧拉奧爾圖和提卡浩這幾個小島上還有其蹤跡。 [2-3] 

塔布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塔布吸蜜鸚鵡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月到8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或是腐爛的椰子樹幹中築巢,有時候也會利用其他鳥類廢棄的窩,甚至會在棕櫚樹的裂縫或是在樹上已經開始腐敗的椰子內築巢;人工豢養的塔布吸蜜鸚鵡資料相當稀少,因為它們飼養難度非常高。塔布吸蜜鸚鵡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約25天,雌鳥通常在產下第2枚卵之後才會開始孵蛋;幼鳥羽毛長成約需9周;時常發生親鳥棄巢或是根本不餵養幼雛的情況,因此必須及時取出人工養,幼鳥在13周大時可以完全獨立。 [3] 

塔布吸蜜鸚鵡繁殖季節

吸蜜鸚鵡一般2~3歲性成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的季節性不明顯,只要條件適宜,除換羽期外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雌鸚鵡在交配季節來臨時,骨質鈣儲備會增加20%,為產蛋作準備,蛋殼是由母體中的鈣質沉積而成 [5]  ,在繁殖前如果不補充鈣質,雌鸚鵡會患軟骨症,產粗殼蛋或薄殼蛋。同時,鸚鵡在繁殖期能量消耗大,要特別注意各種飼料的質量,供給足夠食物,增加維生素和飼料添加劑,可加入少量蜂蜜。 [6] 

塔布吸蜜鸚鵡保護現狀

塔布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1年 ver 3.1——易危(VU)。 [7] 

塔布吸蜜鸚鵡種羣現狀

在塔布吸蜜鸚鵡生活的自然棲息地,主要是受到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如貓,歐洲黑鼠,沼澤獵兔犬,以及帶有禽流瘧疾的蚊子。其生存狀態瀕臨滅絕,2004年僅在別林斯高海島還有較大的種羣,大約有250對,錫利羣島,300到400對。在各公園人工養殖合計起來也就在千餘對。 [3]  [7] 
注:塔布吸蜜鸚鵡圖冊網址 [2]  [8-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