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堯城堯廟

鎖定
堯城在縣城東南45裏處的孟封鎮堯城村。相傳,堯城是距今4000年前帝堯時的陶唐城堡。後世人為祭祀堯的功德,在當時堯帝居住的茅屋基地上修建了帝堯廟,作為攬勝之地。古代便為清源八景之一,謂之“陶唐古蹟”。堯廟位於太原市清徐縣東南16公里處的堯城村堯城村是堯帝最早立國建都的地方,後因水患遷都至平陽(臨汾)。
中文名
堯城堯廟
地理位置
山西省清徐縣孟封鎮
著名景點
帝堯殿
重建時間
元至正年間

堯城堯廟結構

堯廟南向,呈方形佈局,頂部由木構藻井築砌,無樑無架,也稱無樑殿。整座建築構思精巧,匠心獨運。該廟始建無考,元至正年間重建,明正統年間重修。

堯城堯廟歷史背景

《山西通志》卷三載:太原縣府城(即晉源)西南40裏,唐堯始都於此。後因水患太甚,遷河東平陽(即臨汾)。《明統一志》又載:帝堯自逐鹿徙都於此,俗為堯城。《帝王世紀》載:堯始於唐,後徙晉陽(堯城當時屬晉陽管轄)及為天子都平陽。《尚書古文疏證》載:堯為天子,先都晉陽,後遷於平陽。
這些史料都説明,堯城曾是帝堯第一個建都的地方。
堯為傳説中的我國黃河流域陶唐氏族部落的首領,名放勳,史稱陶唐。陶唐始封於河北逐鹿、懷來一帶。自堯擔任部落首領後,便統領他的部落,徙步山西境內。當時堯城一馬平川,土地肥沃,氣候温和,雨水充足,又有烏馬河灌溉。於是,他們便選定了這塊風水寶地。勤勞的陶唐氏族在這裏開荒墾地,飼養六畜,使這塊處女地處處呈現出一派生機。
傳説,有一天,堯王徒步來到鵝池察訪,見一青年在持皮鞭趕牛耕田。當他看到耕牛背上系一隻柳筐時,大惑不解,便問其故,耕者曰:牛替人耕田十分辛苦,故不忍鞭打其身。如牛偷懶時,可鞭擊柳筐,以筐代之受過。堯聽了耕者這番話,對此青年的仁德寬厚敬佩不已,印象甚深。此青年就是舜。後來帝堯推舉舜繼承了自己的王位。歷史上傳説的“堯天舜日”,就是指他們統治時期的太平盛世。
《山西通志》卷一六四載:帝堯在堯城鎮,舊傳陶唐造歷之所,故立廟。
相傳,堯在此地時,令當時的天文官羲仲、羲叔與和仲、和叔兩對兄弟分駐堯城東西南北四方,晝夜觀察日月星辰。在觀察中發現村南有一種草異常奇特,葉子像莢,他們稱它蓂莢草。此草初一至十五每日生一葉,以後每日落一葉。他們據此制定出大朔望(即農曆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後又根據天氣涼熱的變化制定出四季八節。四季為春、夏、秋、冬;八節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季八節直到夏朝才逐步完善為四季二十四節。四季八節的制定,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才智。
堯城是後人為紀念帝堯而興建的城堡。始於何時,史無記載。清道光四年《重修南北門並建橋記》中載:城池不知創自何時。只敍明代初年曾修葺過一次。近年發掘出的一通清雍正四年的《聖師寺重建碑記》中敍,寺始建於金天會三年(1125),是在“帝堯故墟”中才有“聖師寺基焉”的記載。據此可知,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之前已有堯城的存在,直到清末、民國年間,堯城依然是一座規模完整的城堡集鎮。據現存城址實測,城南北長540米。殘存土夯城200米,底部寬15米,高度2——6.2米不等。現存北城門墩殘垣遺址為明代遺存。城垣、城門都是板築夯土,夯層厚0.21米。

堯城堯廟堯廟

堯城中最有影響的建築是堯廟。位於北城門西側,傳説是在帝堯“宮室”的原址上修建的。據《太原府志》卷十四載:帝堯廟在縣東三十里堯城都,元至正年重修。該廟原為四合院建築。山門外原有一四柱三門三樓的木結構琉璃牌樓。正北為大殿,稱帝堯殿,二重檐歇山頂單體建築。大殿下承台基,高1米,邊長各14米。大殿通高12米,磚木結構,面闊、進深各五間,四周共設廊柱20根,翹角飛檐,高峻挺拔,簡潔莊重。殿內中塑帝堯,羲叔、羲仲、和叔、和仲四大臣分列兩旁。
帝堯殿又稱無樑殿,因其殿頂沒有樑架,全部用從大到小的斗拱由四周向中心迭澀而成,不用樑架,故稱無樑殿。其構思之精巧,匠心之獨運,在元明時期的建築中獨領風騷。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民間還流傳着一種傳説:清康熙年間翻修堯廟時,一位五台籍高手藝的木匠應聘修繕大殿,拆除殿內鬥拱時,發現樑架上掛着一塊木牌,上寫“如我都剩一塊,不如我者剩一堆”,此木匠不服,施展平身本領,將殿內鬥拱全部拆卸下來,重新安裝,結果,剩下一大堆斗拱,無法裝上。到如今,也無人能揭示它的奧妙。
堯城作為陶唐古都,經歷了數千年的風雨變遷,已經失去了往日的風采。但獨具匠心、構造奇特的帝堯殿依然風采依舊。近年來,縣文物管理部門在堯城村發動民眾集資集物,相繼修復了堯廟西側的九蓮洞、聖母廟、狐仙廟、樂台及其他建築。省市文物部門也大力支持。1996年,帝堯殿揭頂翻修。隨後,縣政府又撥款11萬元,修復了山門及圍牆。堯城古都已成為我縣以及太原市新的旅遊景點。

堯城堯廟堯城村的堯廟

堯城村的堯廟 堯城村的堯廟
堯廟南向,呈方形佈局,頂部由 木構藻井築砌,無樑無架,也稱無樑殿。整座建築構思精巧,匠心獨運。該廟始建無考,元至正年間重建,明正統年間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