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堤北橋村

鎖定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門莊鄉堤北橋村,位於河北省內的冀州門莊鄉,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堤北橋村,古稱東堤北河口村,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據傳説,一張姓船商行船擱淺於此,即卸貨上岸,留此定居。當時,因地處滹沱河口,又在東岸,故稱東堤北河口村。清朝初年,為了渡河方便,便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較大的木橋,稱為堤北橋,後習為村名。
2016年12月9日 國家住建部正式公佈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中冀州區堤北橋村榜上有名,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古村落”,這也是衡水市首個獲此殊榮的古村落,標誌着該區在弘揚和保護傳統歷史文化領域邁出可喜步伐。
中文名
堤北橋
外文名
dibeiqiao
別    名
秀才村
古稱東堤北河口村
行政區類別
鄉村
所屬地區
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
地理位置
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
面    積
6.25 km²
政府駐地
冀州區門莊鄉門家莊村
電話區號
0318
郵政編碼
053200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600多户,近2000人
著名景點
觀音堂遺址
程家大院
學優苑
碑林
機    場
冀州通用機場(在建)
火車站
衡水站、衡水東站、衡水北站、冀州站
車牌代碼
冀T
方    言
冀魯官話-石濟片-邢衡小片

堤北橋村歷史沿革

堤北橋村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千年古村,也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明清時代曾有:一村十進士,十户一舉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處士的説法。村子裏保留有以程家大院為代表的較完整的古建築羣落,傳統建築輪廓依稀可見。現大部分宅院還保存着老宅的佈局,另傳説中的魚形街佈局原貌部分保留。
堤北橋村,距衡水市中心西南30公里左右,現有600多户,近2000人。該村建立於距今3000年以前的西周時期。據傳,古有一張姓船商路經此地,船隻擱淺,便卸貨上岸留居於此,“逐水草而居”,世代生息繁衍,發展成村。因該村地處滹沱河口,故稱河口村。清初,為渡河方便,在村北修建木橋,稱為堤北橋,沿為村名。據史料記載,滹沱河當時在堤北橋村一帶,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河水改道移到今衡水市安平縣境內。
村口標識 村口標識

堤北橋村歷史文化

堤北橋村具有崇文重學之優良傳統,明清時期,被譽為“秀才村”,“一村十進士,十户一舉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處士”,是當時鼎盛景象的寫照。“處士”,是我國古代有才德而隱居不仕之人。堤北橋村的街道佈局,在明清時期,呈魚狀。據老人回憶,“魚街”呈東西走向,西部石程家大院是魚頭,附近是學校、朱坑為魚嘴、程家大院位於魚腹部、傅家大院為魚鰭、其餘居民處於魚尾部。據説,這“魚街”取意於“鯉魚跳龍門”的神話傳説,鯉魚越過龍門,可以變成龍。堤北橋村人發奮學習,人才輩出,明清時期,“魚頭”石家大院出了三品大員石九奏、“魚腹”程家大院出了“文魁”“武魁”、“魚鰭”傅家大院出了武略騎尉傅明遠等名人。據查,堤北橋村明清時期出過進士1人,舉人20人以上,秀才更多。
傳説,堤北橋村本應出10個進士,結果因為出了個石九奏,十減九等於一,便一個頂了十個。明朝萬曆壬辰進士石九奏,字伯成,其名字與劉墉、紀曉嵐等同登北京國子監“明清進士題名碑”。皇帝當年賜予石九奏的“上馬石”“下馬碑”,現保存完好。當時規定,凡路過此地的官員,武官下馬,不下馬則馬削四蹄;文官下轎,不下轎可砸轎底。
從該村出土的石碑看,堤北橋村出過上至三品、下至九品的大小官員數名。清朝嘉慶年間,“武魁”得主程氏族人,誥授中憲大夫,正四品。明朝萬曆年間,開原兵備副史、進右參政石九奏,從三品。清朝道光年間,武略騎尉傅明遠,正六品。清朝光緒年間,深州學正程希泉,正七品。清朝三河訓導(姓名不詳),八品官員。此外,還有登侍郎3名,屬九品。村裏還保存有程族人獲得的嘉慶拾伍年拾壹月立的“武魁”木製牌匾一塊和“文魁”木製牌匾一塊。還有嵌在門樓上的“榮歌鹿鳴”木製牌匾一塊。
堤北橋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明清時代是遠近聞名的“秀才村”,曾有:“一村十進士,十户一舉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處士”的説法。被傳為石兵部的明代兵備參政石九奏、程氏家族文武雙魁等數名上至三品,下至九品的官吏,無一不是通過科舉步入仕途的。現該村可以考證的有進士一人(明朝兵備參政石九奏),舉人20餘人,處士、登仕郎、修職郎、太學生、郡庠生等77名,碑林可證。堤北橋村成為了中國科舉文化的縮影,也成為了衡水教育事業篷勃發展的發祥地,堤北橋必將成為文化教育遊覽聖地。傳統民居
該村保留的傳統居民均為清代建築,現保存較完好的僅10餘處,其中,較有特色且仍有人居住的有三處分別為石孟豪家老宅、付興雲家老宅、程興華家老宅,其餘幾處均殘缺不全。

堤北橋村傳統曲藝

堤北橋的傳統曲藝主要是指架鼓、秧歌及京戲表演,這三種曲藝仍活態傳承
72番架鼓。該村的架鼓表演有七十二番鼓,始於明末清初,傳承已有近400年的歷史,每番鼓都有一個喜慶吉祥的名字,如《嗑牙》、《小禿》、《慶豐收》、《慶新春》《大登殿》、《八大錘》、《鬧海龍》、《仙人過橋》、《老鴰吞芽》、《獅子滾繡球》、《獅子大張嘴》、《炮打一眼明》、《霸王一條鞭》、《十響一咕咚》《、仙人上天台》等等,該村還有兩三個較熟悉鼓番的傳承人,但後繼乏力。
傳統秧歌。該村的秧歌表演者約有30餘人,平均年齡在50週歲以上。他們的表演中模仿了大量勞動人民生產勞作的場景,如拾棉花、揚場、割麥子、撒化肥等等,這些傳統表演形式仍為村民主要的娛樂形式,為廣大羣眾所喜聞樂見,每逢春節,忙碌了一年的鄉親們便自發的組織起來敲起鑼鼓,扭起秧歌慶賀新年。
傳統戲劇。該村的傳統戲劇以京劇為主,該村還活躍着一支京劇表演者隊伍,成員的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每逢農閒時節,他們就自發的組織起來,吹拉彈唱,自得其樂。但由於京劇的博大精深,很難吸引年輕人的加入,在技藝傳承上已陷入瀕臨斷帶的險境。

堤北橋村傳統醫藥

清末民初,該村出了石隨聖、謝懷均兩位名醫,兩人醫學一脈相承,石隨聖為謝懷均的師父。石隨聖救貧扶弱、擅治傷寒雜病的超凡醫術仍為今人所稱道,其所著《石氏治驗錄》為中醫臨牀提供了指南。謝懷均妙手治癒民國大總統曹昆頑疾的事蹟轟動京城。
堤北橋村鳥瞰圖 堤北橋村鳥瞰圖

堤北橋村風景名勝

該老宅現由石氏後人居住,據石孟豪講,該房是由其高祖建造,已有近200年的歷史,該院落共分三進,由北至南依次為一、二、三進院落。
石孟豪老宅 石孟豪老宅
石孟豪老宅 石孟豪老宅

堤北橋村程興華家老宅

程興華老宅的門樓為清代程家大院一進院落的門樓,據現存資料考究,該門樓在清嘉慶年間就已存在,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原掛有一塊書有“榮歌鹿鳴”字樣的牌匾,現連同程家大院的“文魁”、“武魁”牌匾,統一保存於堤北橋村委會。
程家老宅門樓 程家老宅門樓

堤北橋村付興雲家老宅

該房屋始建於清乾隆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老宅現歸傅世第十五代傳人付興雲所有。老宅的圍牆,基部有四個條石樓座,據村民們講,抗戰時期,全村挖地道,挖到該牆根下時卻怎麼也挖不過去了,由此可知,該宅地基之堅實,這也是老屋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地震災害依然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
付興雲老宅 付興雲老宅
付興雲老宅 付興雲老宅

堤北橋村程 家 大 院

堤北橋村的程氏家族是清代文武雙全的名門望族,程家大院建於清代嘉慶年間。現年66歲的堤北橋村民程希浩根據兒時記憶,繪製出了程家大院的大概輪廓。
榮歌鹿鳴匾 榮歌鹿鳴匾
程家老宅 程家老宅
程家大院平面示意圖 程家大院平面示意圖

堤北橋村觀音堂廟

重修觀音堂廟所立三塊石碑,中間高大的廟碑,詳細記錄了觀音堂廟的由來,及建廟修繕過程中官民協手所作出的貢獻。兩側較矮石碑為功德碑,清晰記載着重修觀音堂廟時,善男信女捐款捐物的情況。
重修觀音堂廟碑記 重修觀音堂廟碑記

堤北橋村關帝廟

據碑文所載,民國二年眾村民,因敬慕關帝之義,首事人石梅發、付廷順、張春發、樊廷魁集募村民及外村信民之捐資,在村西北角修建坐北朝南關帝廟一座,為一大間,內有關帝石像一尊,關平、周倉泥塑像兩尊。

堤北橋村姓氏宗祠

據村民牛文起(77歲)講,姓氏宗祠是各姓氏存放祖宗牌位的地方,也就是俗稱的家廟。

堤北橋村義學遺址

歷史上出現的義學指一種免費的學塾,隸屬於私學。這類學校,費用來自籌募捐助,有的是一些官員、地主出資在家鄉所開辦,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設,收教貧寒子弟,主要是從事初級階段的教育,是蒙學教育的一種。
堤北橋村 堤北橋村

堤北橋村著名人物

堤北橋村,有載入縣誌的兩位名人石九奏和石隨聖。
上馬石、下馬石 上馬石、下馬石
石九奏,明朝“兵部”,如今在北京西琉璃廠一帶有一條衚衕叫“兵部窪衚衕”,傳説這個兵部就是堤北橋村人石九奏,人稱石兵部。石九奏的名字在北京國子監進士題名碑上赫然而現,其詩作被收入《四庫全書》的就有四卷,以《石伯成詩集》匯成卷。他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曾任兵備參政,被收入《孤本明代人物小傳》。他經科舉考試步步及第,併成為一員驍勇的武將。他率領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屢建奇功,最終官至兵備副使,正三品。他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表彰其功勳,皇帝親賜上馬石、下馬石及下馬碑。據當地老人們證實,碑陽面書有“敕令”兩個大字,碑陰刻有石九奏的名字。據查證,石九奏並非“兵部”,而是“兵備”。清代曹溶所著《明人小傳》中記載:石九奏“授大理評寺歷寺副寺正,出知萊州府,以優歸補兗州,升開原兵備副使,進右參政。”石九奏的最高官職是遼東邊塞重地開原兵備副使,正三品,曾平定女真族叛亂。後人誤傳為“石兵部”。
上馬石、下馬石 上馬石、下馬石
石隨聖(1860~1925年),字福常,清末民初之名醫。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當地爆發了瘟疫,因沒錢治病而死的百姓比比皆是,石隨聖耳聞目睹,悲慨萬分,從而立志習醫。據傳,他將醫書系在牛抵角上,勞動間隙即展卷誦讀,夜間亦經常通宵達旦。因之,石隨聖“凡歷代醫學名著,無不瞻於目而書於手,熟記醫書150餘部。”為擺脱世俗,專志探索醫理,石隨聖遠走他鄉,隱姓埋名,旅遊行醫。如是三年,學業大成。在學術上,石隨聖遵古而不泥於古,循其常而通其變。石隨聖行醫數十年,每天的病人絡繹不絕,而邀請其出診者更是車馬盈門,而他總是牛驢敞車在先,騾馬車在後,以示不為權勢所誘。石隨聖不慕權貴,不收厚禮,不沽名釣譽之高風亮節,仍傳頌於鄉里。石隨聖去世後,他的好友們將其醫案整理成書《石氏治驗錄》,直隸省立第十四中學校長楊顯卿及石隨聖之子侄均為之作序,時任縣長金良驥親予審批並題寫封面,該書於1936年出版發行。
文魁 文魁
“文魁” 名曰程希文,是清同治九年(1870)庚午科舉人。現存“文魁”牌匾為證。距今145年。
武魁 武魁
“武魁”較“文魁”中舉早了整整一甲子,據“武魁”牌匾所載,此人為嘉慶十五(1810年)年庚午科武舉人 ,牌匾距今已有200餘年 。
謝懷均,字香臣,公元1897年生人。自幼學醫,拜師於中醫世家石隋聖門下。晚年任冀縣政協委員。

堤北橋村榮譽稱號

門家莊鄉為了進一步保護村莊文化2015年11月按照中國傳統村落的申報要求對堤北橋村進行了中國傳統村落申報,2016年12月9日堤北橋村正式被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這也是衡水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古村落,中央下達傳統村落保護資金300萬元,進一步對村莊的文物古蹟進行了保護。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21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1-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