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堡集鎮

鎖定
濱城區堡集鎮位於陽信、惠民、沾化、濱城三縣一區交界處,堡集鎮距濱州市區25公里,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北依205國道,東距205國道15公里,省道永莘路橫穿境內8公里,境內公路等基礎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物流通達。全鎮版圖面積9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萬畝,總人口4.3萬人,轄6個管區,77個行政村,是全市有名的“韭菜之鄉”、“桑蠶之鄉”。
中文名
堡集鎮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濱州市
面    積
99 km²

堡集鎮發展歷史

堡集鎮因村而名。村名二十里堡,曾名鳳凰鎮,傳説古有鳳凰落村東,故取名鳳凰鎮。元末,張氏從棗強縣遷至,因離州城20裏,官府在此設遞鋪,故稱二十里鋪,後習寫為二十里堡。1954年改稱堡集區。1956年撤區並鄉,分為堡集、聶家、郭口三鄉;同年10月改建為堡集公社;1984年4月改公社稱區,轄三鄉一鎮(堡集鎮、大營胡鄉、聶馬鄉、呂橋鄉);1985年12月撤區改稱堡集鎮,轄5個管區;1987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濱縣建制,其行政區劃併入濱州市。2002年12月,撤銷原濱州市,改為濱城區,遂隸屬於濱城區。

堡集鎮資源優勢

韭菜 韭菜
堡集是宋代狀元胡旦的胡鄉,其他歷史名人有胡大水、高鄂、李玉枝等。有名的歷史文化遺址高家遺址、蘭家遺址、汲灣遺址都在堡集鎮境內,都曾出一批珍貴文物。解放戰爭時期,兩廣縱隊在這裏成立,轉移南方時在這裏舉行了誓師大會。堡集鎮屬温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這裏地處泛黃衝平原,土質肥沃,境內徒駭河縱貫南北,另有土馬沙河、付家河、小開河,水系發達,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適於各種農作物生產。該鎮自然條件優越,農業特產資源豐富,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瓜菜、桑樹、冬韭、冬棗等,是全市最大的“益君康”牌無公害韭菜生產基地,也是全市最大的桑蠶生產基地,韭菜、桑蠶面積均超過1萬畝。同時是冬棗、高酸蘋果的重要產地。畜牧業發達,是“櫻桃谷”肉鴨的重要生產基地。

堡集鎮農業發展

棉花 棉花
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棉花、林果、桑蠶、蔬菜,1991年全鎮糧食麪積7.55萬畝,總產262萬公斤;1997年全鎮糧食麪積100萬畝,總產2721萬公斤。1991年全鎮畜禽總量2.21萬頭(只),1997年全鎮畜禽總量10.刀萬頭(只),1997年全鎮水果產量072噸,蠶繭產量117噸。該鎮河流較多,水資源豐富,水利基礎建設設施配套,排灌工程自成體系。境內有徒駭河、付家河、沙何等河流。八年來,鎮黨委政府按照旱、澇、鹼綜合治理,溝、渠、路、林、橋、涵、閘配套的原則,先後建設了盧蘇溝、白郎河、尹付河等大中型河溝。結合濱州市黃淮海平原開發,先後實施了胡家管區萬畝荒鹼地開發,石家管區5000畝中低產田開發,1997年投資119萬元新打機井168眼,深水井610眼,實現了萬畝韭菜的井灌化。目前,全鎮8萬畝耕地基本實現了方田化,做到旱札澆、澇能排。堡集鎮以防護林、經濟林和農田林網建設為重點。1991一1995年實現育苗1.8萬畝,農田林網8萬畝。為貫徹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實現達標、五年綠化濱州”的決定精神,”3年鎮政府印發了《大力發展林業生產,積極搞好造林綠化》的意見,制定了具體的林業政策,讓利於民,鼓勵農民承包種植管理。到1995年底,全鎮宜林面積完成1.5萬畝,佔總宜林地面積的1m嘰,林木覆蓋率達到16.5%,通過了省頒“平原綠化達標鄉鎮”驗收;1996-1997年,完成造林420畝,農田林網3.5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17%。經濟林得到發展,l卿年底有經濟林面積0.刷萬畝,果品年產量1000萬公斤,實現產值1200萬元。該鎮重視畜牧生產,先後制定了《關於發展畜牧生產的優惠政策》、《堡集鎮農業多種經營五年規劃》、充分發揮了地多、糧多、草多、勞動力充裕的條件,1997年全鎮畜牧產值58oo萬元,純收入31七萬元。畜牧養殖在良種化、專業化方面有了突破,建立了以鎮良種畜禽繁育場為龍頭的鎮、管區、村三級疫病防治和技術指導網絡,建立了黃牛改良站。全鎮有畜牧專業村8個,專業户1200户。有各種農業機械1萬台,實現機耕面積4.5萬畝,機播面積3.5萬畝,機收面積3.8萬畝。經過不斷地增加投入和加強管理,到1998年6月,全鎮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6萬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機15台,小型拖拉機30台,實現機耕面積6萬畝,機播面積4.9萬畝,機收面積4.7萬畝。1997年堡集農機站獲全市“農機管理先進單位”稱號。

堡集鎮社會事業發展

199年堡集鎮有教職工刺5人,有小學99處,教學班左3個,在校生3218人;有中學3處,教學班刀個,在校生1200人,當年畢業生342人,升人高中1工人,升人中專利人。鎮委、鎮政府通過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和雙基,狠抓人才教育和素質教育,到1997年,全鎮有教職工382人,有完全小學6處,教學點18個,在校生280人;有中學2處,教學班6個,在校生1998人。1997年,堡集鎮第二小學被地委、行署命名為“校產維護優秀單位”,中心幼兒園被命名為地級一類幼兒園。
教育“雙基”通過省驗收;1995年,堡集鎮投資500萬元,新建、擴建六處定點小學,兩處中學,18處教學點,按達標標準建設,校舍和室內設施項項達標。小學建築面積16.12萬平方米,生均5.59平方米;中學建築面積1.陰萬平方米,生均7.5平方米。初中教學儀器和完全小學教學儀器按R類標準配備,教學點按m類標準配備,達標率100%;中學生均圖書15冊,完全小學生均圖書10冊,教學點生均圖書5冊,達標率100%。1996年元月通過省級驗收。

堡集鎮工業發展

1991年該鎮有企業1993個,從業人員4053人,年產值4659萬元,創利税5m萬元。隨着改革的深入,鎮委、鎮政府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辦事,對全鎮企業進行優化、組合,打破了人員身份,打破了所有制形式,企業效益大幅度提高。到1997年底,全鎮有企業136個,從業人員則人,實現產值6494萬元,創利税100萬元。注:1997年鎮辦、村辦企業一併統計為集體企業。
桑蠶站
蠶桑站 蠶桑站
堡集鎮桑蠶站始建於1994年5月。當年省絲綢公司投資70萬元建堡集繭站。1994年投產桑園8以畝,放養蠶種1666張,收鮮繭5.3萬公斤,創產值74.5萬元,創收入5萬元。5年來,堡集鎮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1997年又發展新桑園9刃畝,使全鎮桑園面積達到了25oo畝。是年投產桑園11m畝,放養蠶種2632張川欠購鮮蠶9.88萬公斤,畝效益1682元;1998年春季放養蠶種1115張,收購鮮繭4.8萬公斤,產值79萬元,僅春蠶一季實現畝產效益70萬元。堡集鎮生產的蠶繭連續4年被省絲綢總公司列入免檢出口計劃,堡集桑蠶站連續4年被省絲綢總公司評為“A級繭站”,站長韓清明也連續4年被省地評為“先進工作者”。1998年,這個桑蠶站又在全區率先推出大棚養蠶新方法,發展養蠶大棚100個,全年放養蠶種3515張,收購鮮繭12.3萬公斤,產值創200萬元,財政收入16萬元,為農民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地毯加工服務公司
公司位於堡集鎮西1公里。1994年10月鎮政府投資20萬元建成。年生產5萬英尺,創產值的200萬元,加工收入200萬元。1997年機台發展到5萬台,就業人員達15萬餘人,完成產值580萬元,加工收入200萬元,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刀餘元。1998年力爭完成機台30台,年創產值610萬元,加工收入30萬元

堡集鎮產業特色

堡集鎮生產基地

1997年,堡集鎮在一無基礎,二無技術,三缺資金的情況下,狠抓宣傳教育,多次組織幹部外出參觀,考察學習外地經驗,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增強了幹部羣眾發展“兩高一優”農業的信心和決心。從壽光請來技術員兩名,又從當地選出技術員18名加強技術指導。從多方面籌措資金500萬元,種植保護地韭菜5000畝,採取冬暖式小拱棚管理,當年取1得了較好的效益。

堡集鎮畜禽良種繁育場

堡集畜禽良種繁育場,1997年4j月投資m萬元建成,有豬舍132問,禽舍58間,有存欄繁育母豬m頭,育肥豬聊頭,年出欄肥豬2000頭,提供良種豬仔5oo頭,直接經濟效益10萬元。同時,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一是畜禽良種場的建成為全鎮:提供了養殖科技示範和新技術推廣基地;二是為飼養户提供了優良品種,提高了經濟效益;三是以良種場為龍頭,帶動起全鎮8個村,22個專業户,促進了全鎮規模化生產的進程。

堡集鎮萬畝荒鹼地開發

萬畝荒鹼地開發方位於堡集鎮西北郊,東起付家河,西至尹中路,南至盧蘇溝,北至陽信縣界。涉及11個行政村(尹前、尹後、楊前、楊後、李吉家、肖家、大蘆、小蘆、高廟、蘇家窪),農業人口20萬人,土地面積2.11萬畝。項m二長33oo米,寬2im米,總面積9.6平方公里,該項目開發荒鹼地1萬畝,方田y個,林網時個,溝、渠棚條,總長141.11公里,各項建築物21座,總投資355.0萬元。該項目1994年立項,1997年通過省級驗收,項目完成後,糧棉種植面積分別為0.6萬畝和0.4萬畝,實現糧食畝產4(x)公斤,棉花畝產皮棉55公斤;增產糧食240萬公斤,棉花雙萬公斤;農田林網植樹12.92萬株。項目年新增產值5萬元,實現利潤38萬元。

堡集鎮示範工程建設

堡集鎮 堡集鎮
1、引黃支渠襯砌節水工程。位於堡集鎮以西6華里處,小開河以西,全長2.1公里,投資70餘萬元,動土石方3萬立方米,系採用漿砌石鋪地、塑膜防滲、砼板襯砌護坡的形式建築而成。該工程可實現節水灌溉耕地2.2萬畝。2、高標準園棚配套示範區。其坐落於胡家方田之中,共規劃建設高標準大棚7個。目前,全鎮共有桑蠶大棚293個,其中高標準大棚23個。
城鎮建設
“要想富,先修路”。堡集鎮利用5年時間,多方籌措資金918萬元,修鄉村公路900公里。1992年投資175萬元修尹中路,硬化路面59公里,從此,堡集鎮有了自己的第一條油路。1993年又投資262萬元修堡金路、一號路,硬化路面28.8公里,至此,堡集鎮實現了三縱(尹中路、堡金路、一號路縱穿南北)一橫(永芋路橫穿東西)的公路新格局。在此基礎上,1994-1995年又投資481萬元修了進村路43.6公里,到1996年底全鎮77個村實現村村通油路。

堡集鎮計生工作

堡集鎮 堡集鎮
濱城區堡集鎮計生工作人員不辭辛苦下鄉紮實開展隨訪活動。積極開展孕後、育後、術後隨訪服務,由技術服務人員對孕後對象每2個月隨訪一次,育後和術後對象在生育和節育手術後1個月之內進行隨訪。各隨訪率平均在85%以上。其次,做好查環查孕和普查普治工作。全市紮紮實實開展已婚育齡婦女孕情檢查工作,對發現宮內節育器脱落、意外妊娠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進一步杜絕了政策外生育。同時,通過普查普治活動關注育齡婦女的生殖健康。每年免費為已婚育齡婦女進行查環、查孕、查病、治病,並酌情免費送藥,以此鼓勵她們積極參加生殖健康檢查,提高生活質量。而且,從2005年開始,堡集鎮把計劃生育流動車開到計生對象多的邊遠村,上門為當地婦女服務。
下鄉服務體現的是一種人文關懷,相應的獎勵政策則成為抓好計生工作的“助推器”。堡集鎮按照上級要求,認真落實省關於農村部分計劃生育家庭獎勵制度,及時增加符合條件的對象,並每月按照標準兑現獎勵金,實施了對農村獨生子女、純二女結紮户户實行“獎、優、免、扶、濟”政策。如開始實施的“節育獎”,即實行計劃生育以來符合政策生育的獨生女和純生二女結紮户,每對夫婦落實節育措施起每月領取50元獎勵金,男60歲、女55歲後每年可領取80元獎勵金。目前,通過一系列人性化的服務活動,打動了農村廣大育齡羣眾的心,拉近了政府和羣眾的距離,融洽了相互關係,促進了計生及其它工作的開展。

堡集鎮景點

堡集鎮高家遺址

高家遺址位於堡集鎮高北營村西北一公里處,面積80萬平方米。1976年發現,1981年對遺址進行調查鑽探,發現大量的灰陶殘片,器類包括盔型器、鬲、豆、罐等,器壁普遍較厚,飾粗細繩紋。時代被定為商周時期。

堡集鎮旅遊風景區

三河湖旅遊風景區位於濱城區西北部三縣一區交界處。地處徒駭河、土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匯處,故名“三河湖”。徒駭河河水清澈,水面寬闊,與支流土馬沙河、傅家河三河交匯在堡集境內,呈倒“丫”字形。河道面積達30000畝。風景區是集觀光、垂釣、游泳、餐飲、會展、水上賽事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遊區。景區遠離市區,空氣清新,景色優美,兼具江南水鄉的神韻和北國風光的壯麗。這裏有堡集攔河閘、槐林晚照、蓮池月夜、水上翠屏等自然景觀。登閘遠眺:九曲河道渺渺無際,藍天碧水清波點點;盪舟水上:魚蝦嬉戲、翠鳥清啼、輕露翠幕,水天一色;河道兩側:蘆葦叢生、蓮花盛開;兩岸大堤:槐榆葱葱、楊柳蔭蔭。附近有著名的蘭家遺址、高家遺址、牡丹台、龍王台等人文景觀,以及李玉枝、胡旦、尹凡、高鄂等人物的傳説故事為此地增添了濃厚的文化底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