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基孔肯雅熱疫情

鎖定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是一種始發於非洲的病毒性傳染病
中文名
基孔肯雅熱疫情
外文名
Chikungunya fever

基孔肯雅熱疫情描述

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亞發現本病流行,1953年分離到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CHIK-V)。“基孔肯雅”這個名稱音譯自坦桑尼亞的Swahili土語,意思是“屈肢痛”,形容病人因嚴重的關節疼痛而蜷縮着身體的特徵體態。這種傳染病主要分佈於冬季氣温18℃以上的非洲及東南亞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基孔肯雅熱疫情症狀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為2天~4天,也可長達7天至12天。其主要症狀有發熱、關節痛、軀幹部皮疹等,可伴有噁心、嘔吐、畏光、結膜充血、腹痛或出血症狀。初期症狀容易與感冒、關節炎、登革熱等病混淆,導致誤診,恢復期可長達幾周至數月,甚至3年以上,尚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多為對症治療。

基孔肯雅熱疫情傳播途徑

蚊蟲是基孔肯雅熱的主要傳播媒介,包括埃及伊蚊白紋伊蚊、非洲伊蚊和帶叉-泰氏伊蚊。其中埃及伊蚊為家棲蚊種,是傳播基孔肯雅病毒能力最強的蚊種;白紋伊蚊是引起近期印度洋島嶼基孔肯雅流行的主要媒介,該蚊種在我國分佈較為廣泛。

基孔肯雅熱疫情專家提示

基孔肯雅熱是由伊蚊(埃及伊蚊、白紋伊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可防可控,一般症狀輕,主要症狀有發熱、關節痛、軀幹部皮疹等,治療以對症或支持療法為主。如出現類似症狀,請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防蚊滅蚊工作是預防和控制基孔肯雅熱的關鍵措施,要全面清除積水等蚊蟲孳生地,做好個人防止蚊蟲叮咬措施。

基孔肯雅熱疫情各地疫情

2018年9月26日,蘇丹衞生部官員稱,截止目前,該國東部城市卡薩拉及周邊地區共報告感染“基孔肯雅熱”病患11595例,僅25日就新增病例446例。進入雨季後,卡薩拉州洪水災情嚴重,環境惡劣,蚊蟲滋生導致疫情大規模爆發。 [1] 
當地時間2023年3月3日,巴拉圭公共衞生和社會福利部通報稱,今年以來,該國感染基孔肯雅熱的確診病例已增11650例,其中死亡病例33例,另有46例重症病例。約80%的病例集中在首都亞松森及其周邊省份。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