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培,現代漢語常用字 [1]  、一級字 [2]  ,又用作姓 [3]  ,讀作péi,最早見於篆文,其本義是指給植物或牆堤等的根基壘土。《禮記·中庸》:“故栽者培之。”引申指扶助、培養,還可引申為塗抹、粉刷,把東西埋在灰、沙中保存等義。 [4-6]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7-10] 
中文名
拼    音
péi
部    首
字    碼
U+57F9
五    筆
fukg
倉    頡
gytr
鄭    碼
bsj
筆    順
橫、豎、提、點、橫、點 、撇、橫、豎、橫折、橫
字    級
一級字
平水韻
十灰
注    音
ㄆㄟˊ
造字法
形聲
總筆畫
11
詞    性
動詞、名詞
形體結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㟝、垺、碚、坯、𡌮

字源演變

“培”的字形演變 “培”的字形演變
“培”,形聲字。小篆從土,“咅”聲。隸變後楷書寫作“培”。 [11]  “土”是指土壤、土地。“咅”是“倍”的省字。“培”為加倍填土,本義是指給植物或牆堤的根基壘土。《説文》:“培,培墩土田山川也。”其意為:“培”,在物體的根基處壘出土堆,培土使之成堆、培田使之固土、培山使之固本、培川使之固堤。陸游《鏡湖》:“增卑以為高,培薄使之堅。” [12]  其意為:填土使地勢低下的增高,使基礎薄弱的堅厚。”土“為根基,為基礎;”咅“是加倍。由此可引申為對人才的培養。 [13] 
舊時百姓造房,牆基多用泥土版築而成。如遇暴雨,雨水將會沖刷牆基,將泥土一點點沖走;平時因為風化、腐蝕等原因,牆基也會逐漸削弱,出於安全起見,需要定期修補牆基,給牆培土。日積月累,牆體會越變越厚,尤其是房屋的後牆,會壘加得格外穩固、厚實,所以”培“有時特指房屋的後牆,同樣,為了保護植物的根部,使之能為植物提供充分的水分和營養,也需要在植物的根部添加泥土,即培土。無論是給建築物的根基壘土,還是給花草樹木培土,”培“都起着保護、扶持的作用。 [13]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例詞
péi
動詞
給植物或牆堤等的根基壘土
《正字通·土部》:培,壅也。

增益;增添
《廣韻·灰韻》:培,益也。
培敦、培堆
扶助;培育
《廣韻·灰韻》:培,助也。
培育、培養、培壅、培訓、配植
塗抹;粉刷
《廣雅·釋宮》:培,塗也。

將東西埋在灰、沙中保存
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一)》:其法當以灰培瓜子,貯於不濕不燥之空倉,三五年後乃可用。

《廣韻·灰韻》:培,隨也。

介詞;動詞
憑藉着
《莊子·逍遙遊》: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

名詞
屋後牆
《淮南子·齊俗》:顏闔、魯君欲相之而不肯,使人以幣先焉,鑿培而遁之。

堤;封
《廣韻·灰韻》:培,堤也。
《集韻·咍韻》:培,封也。

pǒu
名詞
冢;小土丘
《洛陽伽藍記·城東·景寧寺》:如登泰山者卑培塿,涉江海者小湘浣。
培塿
名詞
同“坯”
《集韻·灰韻》:同𤬭,瓦未燒者。或作培,通作壞(坯)。

參考資料: [5]  [10]  [14-1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
培敦。土田山川也。從土咅聲。薄回切。 [11]  [16] 

説文解字注

培敦、
逗。
土田山川也。
左傳。祝鮀曰。分魯土田倍敦。釋文曰。倍本亦作陪。許所見作培為是矣。杜雲。倍、增也。敦厚也。左氏但言土田。而魯頌曰。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大雅曰。告於文人。錫山土田。毛傳曰。諸侯有大功德。賜之名山土田附庸。魯頌箋雲。策命伯禽。使為君於東。加賜之以山川土田及附庸。令專統之。王制曰。名山大川不以封。諸侯附庸則不得專臣也。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許合詩以釋左也。引申為凡裨補之偁。
從土。咅聲。
蒲回切。按古音在一部。 [17] 

康熙字典

【醜集中】【土字部】
《廣韻》薄回切《集韻》《韻會》《正韻》蒲枚切,𠀤音裴。《説文》培敦土田山川也。一曰益也,養也。《中庸》栽者培之。
又《集韻》薄亥切,音倍。重也。《莊子·逍遙遊》而後乃今培風。一曰鼻墨切,音卜。
又《揚子·方言》晉楚之閒,冢或謂之培。
又《廣韻》《集韻》𠀤薄口切,音瓿。小阜也。《晉語》趙簡子使尹鐸為晉陽,必墮其壘培。
又《集韻》鋪枚切。同𤬭,瓦未燒者。又蒲來切,音𤗏。封垤也。又房尤切,音浮。人名。魯有申培公。 [18] 
書影展示
《説文解字》 《説文解字》 [19]
《説文解字注》 《説文解字注》 [20]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 [21]

書法欣賞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7]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22]
書寫時“土”的末筆改提。“土”窄“咅”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咅”低。“土”,首筆橫在橫中線上側。“咅”,“立”的下橫長,從偏旁“土”的末筆提,尾部上側起筆,收筆於橫中線;“口”的首筆豎在豎中線,頂部“𠃍”寬度與“立”中短橫相當。 [23] 

書法欣賞

(參考資料: [24] 

音韻方言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弟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全濁
薄回切/蒲口切
bʰuAi

全濁
蒲口切/薄回切
bʰu
集韻


次清
鋪枚切
pʰuɒi


全濁
蒲枚切
buɒi


全濁
蒲來切
bɒi


全濁
房尤切
bviəu


全濁
簿亥切
bɒi
𠪋


全濁
薄口切
bəu


全濁
鼻墨切
bək
韻略






蒲枚切







薄口切

增韻






蒲枚切







薄口切

中原

陽平
齊微



次清

pʼui
中州

平聲
齊微





滿梅切

洪武



全濁
蒲枚切
b‘uei



次清
普厚切
p‘ou
參考資料: [2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上古音
先秦
高本漢系統

wəɡ
王力系統
b
董同龢系統
uə̂ɡ
周法高系統
b
wəɣ
李方桂系統
b
əg
中古音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灰咍廢

wəi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ɑ̆i
擬音/王力系統

b
uɒi
擬音/董同龢系統

u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b
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b
uậi
擬音/陳新雄系統

iuəi
參考資料: [26-27] 
參考資料
  • 1.    《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常用字(2500字)  .漢典[引用日期2021-01-16]
  • 2.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3-08-19[引用日期2021-01-16]
  • 3.    嚴揚帆編.新編千家姓.北京:羣眾出版社,1981.10:15
  • 4.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12:1190
  • 5.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武漢:崇文書局,2010:457
  • 6.    谷衍奎編.漢字源流字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01:1181
  • 7.      .漢典[引用日期2021-01-16]
  • 8.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16]
  • 9.      .搜韻[引用日期2021-01-16]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984
  • 11.    張章著.説文解字.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2.01:221
  • 12.    《鏡湖》南宋 陸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18]
  • 13.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16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28-29
  •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09:1010
  • 15.    錢坤,趙春利.介詞'憑藉'的語義選擇與形式驗證[J].語文研究,2020,000(001):19-26
  • 16.    許慎著.説文解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08:689
  • 17.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02:690
  • 1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6:163
  • 19.    《説文解字》大徐本 宋本 第476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19]
  • 20.    《説文解字注》 第2758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19]
  • 21.    《康熙字典》 第231頁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19]
  • 22.    《培》字的筆順  .漢字屋[引用日期2021-01-20]
  • 2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59
  • 24.    培-書法字典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01-19]
  • 25.    培·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1-01-19]
  • 26.    培-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1-19]
  • 27.    培-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1-01-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