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執牛耳

鎖定
執牛耳,漢語成語。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出自《左傳·哀公十七年》。 [1] 
中文名
執牛耳
拼    音
zhí niú ěr
近義詞
領頭羊、領頭雁
出    處
《左傳·哀公十七年》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定語

執牛耳成語出處

《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春秋·左傳·魯定公八年》:晉師將盟衞侯於鄟澤,趙簡子曰:羣臣誰敢盟衞君者?涉佗、成何曰:我能盟之。衞人請執牛耳,成何曰:衞,吾温原也,焉得視諸侯?將歃,涉佗捘衞侯之手及捥,衞侯怒,王孫賈趨進曰:盟以信,禮也,有如衞君,其敢不唯禮是事,而受此盟也?

執牛耳成語典故

衞人請執牛耳,衞人讓晉大夫執牛耳。盟禮:次盟者執牛耳,而尊者涖牛耳,以主導次盟者。衞侯與晉大夫盟,衞侯自以當涖牛耳也,故請晉大夫執牛耳。唐孔穎達正義曰:盟用牛耳,卑者執之,尊者涖之。請執牛耳,請使晉大夫執牛耳。《周禮.戎右》雲:盟則贊牛耳。鄭玄雲:謂屍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屍盟者執之。襄二十七年傳曰:諸侯盟,小國固必有屍盟者,是小國主備辦盟具,宜執牛耳。哀十七年傳曰:公會齊侯,盟於蒙,孟武伯問於高柴曰:諸侯盟,誰執牛耳?季羔曰:鄫衍之役,吳公子姑曹;發陽之役,衞石魋。武伯曰:然則彘也。鄫衍,吳為盟主,不知盟禮,當令小國執牛耳,而自使其臣執之。濮陽,宋魯衞三國,衞為小。蒙則齊魯二國,魯為小。皆是以小國執牛耳,而尊者涖之,以主(導)次同盟者。今衞侯與晉大夫盟,自以當為盟主,宜涖牛耳,故請晉大夫使執之。
這就要從古代人們宣誓結盟的儀式説起。在古代,諸侯之間訂立盟約時,必須舉行一種“歃血為盟”的儀式,就是赴會的諸侯都要喝口牛血以表誠意。在《周禮·夏官·戎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贊牛耳,桃茢。鄭玄解釋為:“屍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及血在敦中,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這種“歃血為盟”的儀式是很隆重的,具體的結盟程序是:此次結盟的次盟者先將一頭活牛的牛耳割下來,取血,盛於敦(音對)中,由次盟者執盤和敦,主盟者蒞之,嘗一口牛血,與盟者於是相繼歃血,表示彼此之間有天地神靈為鑑,要堅守盟約,倘若有違約者,必將遭受神靈的懲罰,最終將像牛一樣死亡。
十三經注疏.周禮.戎右》:戎右掌戎車之兵革使,詔賛王鼓,傳王命於陳中,會同充革車,盟則以玉敦闢盟,遂役之,賛牛耳,桃茢。

執牛耳成語運用

執牛耳這種成語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2]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為執牛耳。後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