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埕英村

鎖定
埕英村位處,是杏陳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西北與詔安四都鹽倉、東缽頭隔海相望,西南與向陽鹽場相接,比鄰高陳、前何、張家、徑口,由4個自然村(埕下,西園,杏陳,英坑)組成;全村總户數849户,人口數,其中農業人口3258人,非農業人口330人。
中文名
埕英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杏陳鎮政府所在地
面    積
12231 畝
人口數量
3588人
著名景點
威惠廟

埕英村發展簡介

村莊呈條字型分佈,全長約2.5公里,佔地面積,其中村居佔地面積200畝,耕地面積1700畝,山林面積1050畝,灘塗面積900畝,鹽場面積7331公畝,淡水養殖面積250畝,蝦池面積800畝。村財收入年4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約5000元。全村分為三個選區,有11個村民小組,村幹部25人,黨員101人,村民代表56人。
在縣有關部門和鎮黨委、政府的重視支持下,認真實踐科學發展和落實縣委“9+2”綱要,逐步推進我村新農村建設步伐,先後完成了自來水工程、新村部建設、環村路建設和埕英村幸福園建設、S201線道路拓寬建設以及綠化等較大項目基礎設施建設,總投入資金300多萬元,在家園清潔與環境綠化工作方面,村兩委、羣眾高度重視,在全村範圍內認真開展家園清潔整治以及綠化配套,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得到上級黨委、政府的肯定,並列為“市級綠化示範村”,進行環境綠化建設,進一步改善村居環境,美化村容村貌。
新一屆班子成立後,為更好更快地推進新農村建設,全村已做好相應的遠景規劃,分步分期逐步實施。在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埕英村幹部羣眾團結一致,認真落實“9+2”綱要,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埕英村姓氏源流

埕英村原屬前何鄉,與前何村同一始祖,皆姓何,前何肇鄉始祖何思慎是逖居公七世裔孫漳浦官潯下宗祖添福公五世孫。明朝洪武九年,即閲歷山川,循海而南直抵詔邑五都西北部(明· 屬詔安縣管轄)。觀其地有漁鹽之利,相其土有稼園之甘,遂卜宅而居,籤曰:“靖和”(取其安靜和平之意)。
埕英村有何、鄭兩姓,何姓,是距今大約兩千年前從韓姓分支出來的,到了後來,在聲勢上,何姓卻依然有“後來居上”的架勢,在前清時期,何姓是全國的五大姓氏之一,僅次於陳、林、張、黃,名列第五。英坑自然村皆姓鄭,約265户,1200人,姓氏來源無從考證。 [1] 

埕英村經濟狀況

全村耕地面積1700畝,山林面積1050畝,灘塗面積900畝,鹽場面積7331公畝,淡水養殖面積250畝,蝦池面積800畝,有山有海,宜林造林,宜果種果。近年來擴大對中華烏塘鱧和龍鬚菜養殖規模,目前已成立全國首箇中華烏塘鱧養殖協會,擁有養殖會員138户,養殖面積1500畝,年產值8000萬元,增收3000多萬元,成為全國最大的中華烏塘鱧產供銷一體化基地,成為村民主要收入的來源之一。 [1] 

埕英村基礎設施

村自辦自來水,農户100%飲用自來水。埕英中心幼兒園設在本村,2013年新建校舍,校園面積339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8平方米。前埕路(埕英段)是入村的主幹道,總長約650米,是杏陳鎮區交通樞紐,配備排污、排澇設施改造,鋪設廣場磚,架設景觀路燈,種植名貴樟樹,並聯合前何村,規範夜景佈設,完善綠化美化,打造特色“鎮區休閒漫道”。聖德瑪公園緊鄰大埕線,佔地6畝,計劃總投資80萬元,現已全面完成公園建設,完善配套了景觀亮化、綠化、娛樂休閒等配套建設,打造羣眾休閒健體活動廣場。 [1] 

埕英村名勝古蹟

威惠廟坐落在杏陳自然村東南面,始建於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曆史,其堂局坐東北向西南。於2002年7月前何威惠廟被東山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2月18日被批准為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前何威惠廟是東山島重要的明代古建築,保護完整,也是東山島奉祀“開漳聖王”陳元光的主要廟宇。威惠廟的建築,具有閩南地區古建築藝術特色。 [1] 

埕英村民俗文化

解放以來創辦一個潮劇團,本縣專業劇團和各業餘劇團都有埕英人充當主角和後台主司文武樂。除此外,尚有三班鼓樂隊(潮州大鑼鼓),一支銅管樂隊,每逢縣內外有重要節日和慶典儀式都被聘請參加。每年端午節都有進行十多天“龍舟賽”發揚和傳承古老文化傳統,每到端午期間,村內村外都有3、4千人聚集祠堂周圍觀看比賽,進一步豐富了文化體育生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