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漷河

鎖定
城漷河,因上游有城河、漷河兩支故稱。主流城河,又名荊河,古名南梁水,淮河流域南四湖昭陽湖)湖東支流,原為獨立兩支,1960年漷河改道併入後稱城漷河。在山東省南部,南四湖以東。以城河為主源,城漷河發源于山東省鄒城市鳳凰山, [1]  [17]  南經棗莊市山亭區、滕州市、微山縣留莊鎮沙堤村(時口)南注入昭陽湖。 [15]  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全長81公里。主要支流漷河,中游有荊泉水匯入。 [1]  滕州市縣城段歷史最大洪峯2270立方米/秒。1960年,在上游建成巖馬、户主水庫,控制了上游大部分洪水。 [1] 
上游山亭區建有巖馬灌溉區,乾渠總長142公里,灌區面積22萬畝。 [14]  城漷河河沙是滕州市天然的建材之一,儲量豐富,質澤優良。成為滕州市主要外向產品之一。 [10] 
中文名
城漷河
別    名
荊河、城河、南梁水、涓涓水、南沙河
所屬水系
淮河流域南四湖(昭陽湖)湖東支流
地理位置
山東省南部
流經地區
山東省棗莊市山亭區、滕州市,微山縣
發源地
山東省鄒城市鳳凰山
主要支流
漷河、荊泉
河    長
81 km
流域面積
916 km²
河    口
山東省微山縣留莊鎮沙堤村

城漷河幹流概況

城漷河河道走向

城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城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城漷河,以城河為主流,源於平邑縣西南山區(白彥區羊南山與嶽山之間 [17]  )(一説鄒城市鳳凰山 [1]  [13]  [15]  ),流經鄒城市、山亭區、滕州市、微山縣入昭陽湖,全長81公里,流域面積912平方公里。港溝崖村南的北滿莊是城河和漷河兩大支流水系的匯合之地,以下至昭陽湖口7.9裏,為1959年新挖河道,稱之為城漷河。城河是主源,長71.8公里;漷河為支流,長56公里(1960年改道,在滕州市西崗鎮滿莊入城河後,河長減為49.7公里。 [16]  )。 [17] 
在山亭區,城河自發源地鄒城市(原鄒縣)鳳凰山入境,在店子鎮注入巖馬水庫。次支流發源於水泉鄉辛莊水庫東北,在馮卯鄉青石村東與干支流匯流,沿城頭鄉北邊流入滕州市(原滕縣),境內流域面積351.1平方公里,干支流全長29.5公里,境內最大河河牀最寬處約150米。 [13] 
在滕州市,城河於陶莊村東入境,流經東郭、東沙河、城郊、城關、洪緒、姜屯、級索、西崗8個鄉鎮,在西崗鎮滿莊納漷河後,下稱城漷河,從甘橋村西出境至微山縣。境內長42.7公里,河牀寬120~300米,下游最大堤距650米。 [1] 
在微山縣,城漷河至留莊鄉蔣坑村東南入境,於留莊鎮沙堤村南注入昭陽湖。境內長1.9公里。此河系山洪季節性河流,含沙量大,進入平原後,比降突緩,致使河牀變淺,泄水緩慢。全長81公里,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 [15] 
城河山亭區城頭鎮一段(駐地國際濕地公園) 城河山亭區城頭鎮一段(駐地國際濕地公園)
 城河滕州市區一段 城河滕州市區一段
城河滕州市城南段 城河滕州市城南段
城河在西崗鎮滿莊納漷河 城河在西崗鎮滿莊納漷河
河口微山縣沙堤村 河口微山縣沙堤村

城漷河河道變遷

城漷河,由歷史上的城河與漷河串流、合併形成。城河前稱南梁水,因漢代近水有梁城而得名,又稱荊河,古籍記載多有變遷。《水經注》引地理志曰:“水出蕃縣東北平澤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西至湖陸縣注於泗,泗沛在湖陸縣西合流,也言南梁水入沛。”康熙《滕縣誌》載:“南梁水,其源出自城東北十五里,左曰‘趵突泉’,右曰‘荊水泉’,並南流匯於一。西南至於洪村,折而南三里餘,復轉而西,過躋雲橋又西經舊滕城北……由沛入泗。”乾隆十二年(1747年),漷水在東郭鎮塢溝村南決入南梁水,稱“漷水奪荊”。 [17] 
漷河古稱漷水,《水經注》記載:漷水出東海(平邑縣境)合鄉縣,經魯國鄒山(鄒縣嶧山)東南,而西南流,又逕蕃縣(滕州)故城南,又西逕薛縣故城北、仲虺城(微山縣歡城)北至湖陸(古沛縣境,已沉入昭陽湖),入於泗。漷河歷史上曾有3次大改道。第一次是周靈王十八年(公元前554年),漷水本為魯國和邾國的界河,漷水移入邾界,魯國隨而佔有漷西邾國之地。第二次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漕運河東移,即工部尚書朱衡所開南陽新河,恐河沙堵塞河道,而修皇甫壩,“遏其南流,導之北出趙溝,始與南梁會”。第三次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漷水奪荊”,漷河上游成為城河上游,致使南梁水滕縣城以下漫溢成災。新中國成立後,對城漷河多次治理,1959年自港溝崖村以下至湖口9.2公里築堤、開挖新河,漷河從北滿莊村併入城河,形成現城漷河水系。 [16-17] 

城漷河水文特徵

城漷河屬山洪河道,擔負着排洪除澇任務。上游支流較多,源短流急,含沙量大,側蝕嚴重,多灣無堤。平原河段比降突緩,河牀寬淺,易改道漫溢。每有灘地阻水,出口處又受湖水頂託,因此,每年汛期都要付出巨大代價來防洪。 [18]  1957年7月15日,滕州市(原滕縣)水文站測得縣城段最大洪峯2270立方米/秒。1960年,在上游建成巖馬、户主水庫,控制了上游大部分洪水。 [1] 

城漷河主要支流

郭河滕州市南沙河街道一段 郭河滕州市南沙河街道一段
漷河。前身是古漷水的支流——明河,發源于山亭區水泉鄉長城東北(李家峪 [16]  ),於小宮山東入滕州市(原滕縣)境,流經東沙河、南沙河、洪緒、鮑溝、級索、西崗6個鄉鎮,從北滿莊匯入城河。流域面積244平方公里,全長49.7公里。河牀寬近百米,下游堤距一般150~200米。 [1]  漷河原於微山縣歡城鎮時口村入昭陽湖,全長57.7公里,流域面積243.4平方公里。1960年改道,在滕州市(原滕縣)西崗鎮滿莊入城河後,河長減為49.7公里。 [16-17] 
荊泉。位於城郊鄉後荊溝村東北,在嶧山斷層內,斷層以東石灰岩層的地下水向西南流動,受斷層西盤砂頁岩的阻擋,升至地表形成泉羣。舊志曾冠以荊水、趵突、五花、大沸、小沸等泉名。今俞寨村西南有碑刻,碑文是:“曉馳匹馬出滕城,觀得雙泉最有情。南北怒濤如趵突,高低聲吼似雷鳴。味涵麴櫱冰壺瀉,光澈瓊瑤雪竇傾。從此疏源流不盡,萬年國計賴泠泠。餘奉命總督泉源,滕東十里許,忽見兩泉源流洶湧,勢如趵突,且味甘醴,南北對峙,人莫知其名,因以南北趵突名之,聊賦詩以識歲月雲。明弘治四年(1491年)歲次辛亥五月吉旦。賜進士出身工部主事越東黃肅書。”據1959年實測,豐水期泉日湧水量88524立方米,枯水期為26400立方米。1964年開始提泉水灌溉,面積最多達5000畝。1979年,縣自來水廠在荊泉鑽井,向縣城供水,荊泉成為縣城居民用水的主要源泉。1985年,日供水量已達萬立方米。 [1] 

城漷河治理開發

城漷河河道治理

城河,前身為南梁水。1568年(明隆慶二年),為保運河通航,在漷水修築皇甫壩(今鮑溝鎮前皇甫村)截流,漷水改造入南梁水。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漷水在今東郭鎮前塢溝村南決口進入南梁水,史稱“漷水奪荊”。漷水入南梁水後,水量倍增,致使縣城以下衝淤分流,漫溢成災,居民各自設防,形成沿河斷斷續續的河堤和圍村堰,增加了當代治理難度。1949年後分三個階段進行了治理。1959年前,沿舊堤培修加固。1959年至1964年,按規劃調整水系,全面設防,堵閉分洪口。1975年以後,按山東省湖東地區除澇規劃,在縣城附近分段裁彎挖河。施工規模較大的有1959年冬至1960年春,湖口至港溝崖9,2公里築兩堤,堤距650米,漷河從張莊併入城河形成城漷河。1964年冬,港溝崖以上,按二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退築南堤5.1公里,東至泉上。北堤,港溝崖至龍莊和姚莊前兩段裁彎築堤1.46公里。1975年冬,大廟至洪村裁彎2.3公里,河底寬70米、1985年春,縣城南2.1公里裁彎,河底寬120米。搬遷房屋136間,清除樹株1.5萬棵,砌石護岸長3公里。三個階段治理累計用工160萬個,投資246.83萬元,完成土石407.1萬立方米。 [8] 
漷河,由古漷水演變而成。“漷水奪荊”後失其上源,只剩支流明河。1959年冬開始治理漷河,從北滿莊至呂坡,長12公里,沿河築堤。1964年冬,在高廟以下局部退堤取直。1974年11月,組織西崗、級索、金莊、鮑溝等公社復修兩堤,加高1米,完成土方47.65萬立方米,用工39.9萬個。同時建成付樓、張莊、董莊、趙莊4處涵洞和北滿莊、董莊石護岸。1980年至1983年間,在董莊、北滿莊河段三次護岸,護砌總長500米。 [8] 
建國後,先後6次治理城漷河。其主要工程有:下游裁彎取直,展寬堤距,培修堤防,改道並流;中游退堤復堤,疏浚河牀;上游修建水庫,攔蓄山洪。 1962年,城漷河治理工程列入省基建項目,設計標準:堤距600米,堤頂高程36米,堤頂寬3米。1963年出民工3000人,按設計標準疏挖下游河道並復堤,完成土方13.4萬立方米,用工日12.9萬個,國家投資11萬元。 1975年春,留莊鄉出民工1000人,修復加固入湖口段堤防,長1.2公里,堤頂高程38米,頂寬4米,邊坡1∶3,汛期前竣工,完成土方4.2萬立方米,用工日3萬個。從此,城 河下游才有較完整的堤防。 1983年,治淮委員會沂沭泗工程局投資12.5萬元,濟寧市水利局投資7萬元,護砌下游左岸擋土牆,長873米。微山縣水利局按擋土牆頂高程36.5米,頂寬0.5米,牆底寬1.5米,基礎寬2米,厚0.5米,高3米的設計標準施工,完成土方1.15萬立方米,砌石0.35萬立方米,用工日2.5萬個。 1987年5月,縣水利局護砌下游右岸,長162米,完成土方0.16萬立方米,砌石0.06萬立方米,用工日0.32萬個。 1990年5月1日,縣水利局專業隊護砌右岸,長200米。8月20日竣工,完成土方9000立方米,砌石1200立方米,用工日8300個。 治理後的城漷河,長81公里,境內長1.9公里,流域面積916平方公里。上游無堤防,下游堤總長46公里,堤距510~600米,堤頂高程37.8米,頂寬4米,邊坡1∶3,河槽深1~3米,河口寬80米,下游安全泄量950立方米/秒,相當於2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50%。 [2-7]  [16] 

城漷河蓄水工程

巖馬水庫 巖馬水庫
巖馬水庫,是棗莊市最大的一個水庫。地處城河上游,位於山亭區馮卯鄉巖馬村,集水面積357平方公里。跨鄒縣、平邑縣、山亭區。1959年11月20日正式開工,1960年大壩竣工。此後,又多次完善修補。水庫的主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全長1710米,最大壩高27.8米,壩頂寬9米,臨水坡1∶3,壩頂高程135.2米,防浪牆頂高程136.2米。副壩為均質壩,全長940米,最大壩高15米,壩頂寬6米,臨水坡1∶3,背水坡1∶3。放水洞出口處設有水電站,裝機4台,1000千瓦。水庫設備水位129.75米,校核水位132.9米,興利水位128.0米,死水位117.0米。總庫容2026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410萬立方米,死庫容960萬立方米。 [14]  可安全防禦千年一遇洪水(日降雨517毫米),削減洪峯71%,最大下泄量2270立方米/秒。1983年劃歸棗莊市直轄。 [9] 
辛莊水庫 辛莊水庫
辛莊水庫,在山亭區水泉鄉,漷河源頭,1980年8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積1.76平方公里;興利庫容量305萬立方米。 [13] 
户主水庫,位於滕州市(原滕縣)東郭鎮上户主村西北600米處,距縣城17公里,攔城河支流,控制流域面積44平方公里。總庫容188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110萬立方米。因涉及滕州市(原滕縣)和京滬鐵路的防洪安危,1976年被山東省列為重點中型水庫。 1959年10月,動工清基,東郭公社承押施工任務。11月開始回填築壩,11月9日,民工增至7637人,設10個施工大隊,1960年7月竣工。攔河壩為粘土心牆砂殼壩,長1010米,頂寬6米,最大壩高15米。 溢洪道分東西兩處。1968年,西溢洪道由50米開寬至70米,兩溢洪道總寬80米,高程122.82米。百年一遇洪水(日降雨363毫米),最大泄量380立方米/秒。削減洪峯45%。從1960年到1987年底,最大溢洪量只有44立方米/秒,出現在1971年8月20日。 放水洞有東、西兩個。1968年改建後,每個最大放水流量5.49立方米/秒,分別放入東、西乾渠。1975年,洞出口各安裝一台75千瓦水輪發電機。 為防禦可能最大降雨,1976年7月,大壩加高1.3米。經多次維修加固,國家共投資199.05萬元,用工200.23萬個。1982年三查三定時核算,可安全防禦500年一遇洪水(日降雨470毫米)。 [9] 

城漷河灌溉工程

巖馬灌溉區,分為老灌區和新灌區。老灌區開發於1964年冬季,在平原區發動4萬人,築壩開渠,田間配套。攔河新加5壩閘。老灌區內包括13個公社,227個村莊,開挖乾渠全長86.1公里。支渠77條,全長175.7公里。斗渠399條,全長269.7公里,完成主要建築物300座。共計土石方495萬立方米,其中砌石8萬立方米,總工日373萬個,國家共補助經費136.3萬元。灌區由1964年的15萬畝擴大到1966年的22萬畝。經灌溉後,糧食產量大增,由原來的畝產125公斤增加到252公斤。1970年春季,對巖馬水庫庫區又進行重新規劃。新灌區範圍是北起放水洞,南至十字河,長45公里。東鄰薛河,西到津浦鐵路,寬17.5公里。灌區內包括8個公社,21個村莊,灌溉24萬畝山區農田。此灌溉區完成兩條主幹渠,一條總乾渠,主幹渠流量3立方米/秒,總乾渠流量20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37.2公里,沿途腰斬16條河,攔截67道溝。繞過95座山頭,劈開89個山嶺,穿過3個村。主要建築物166個,分乾渠7條,總長48公里。支渠35條,總長142公里。 [14] 

城漷河防洪設施

城河防洪壩 。1984年,縣政府投資130萬元(其中省撥款23萬元)對城河進行裁彎取直,修築防洪壩東從化工廠,西至京滬鐵路橋,全長1.5公里。1985年農曆正月二十日開工,動員10個鄉鎮的民工5000人,奮戰25天,用工日24萬個,取直整平底寬為120米、上口寬為125米的河牀,兩岸築起高5米、頂寬10米的防洪堤壩,填挖土38.5萬立方米,完成了第一期工程。接着進行了石砌護壩的第二期工程,由市政工程隊等9個施工單位,1000人蔘加,於5月15日動工,至7月底竣工。完成化工廠彎道處導流壩護坡壘砌425米。北岸為長1170米的50號水泥砂漿砌塊石擋土牆,基礎寬2.35米,牆身高5米、底寬1.95米,臨河面邊坡為1:0.316,臨土面為直牆,南岸是長789米、50號水泥砂漿砌塊石擋土牆,基礎寬22米,高1.5米,.牆身、牆高4.5米,底寬18米,頂寬0.45米。臨河邊坡為1:0.316,臨土面為直牆,兩岸全長2759米。南北岸各設置下河暗台階2處,台階坡比1:2,寬度1米。共完成砌石方2.59萬立方米,土方5.8萬立方米。工日5.84萬個。石壩峭立城河兩岸,堤頂有10米寬的平坦道路。兩側栽植垂柳,供人散步乘涼。該項工程的完成,按設計標準能通過流量1500立方米/秒的洪峯。解除了荊河洪水對縣城和京滬鐵路的威脅。 [12] 
城河滕州市段荊河公園段的橡膠壩 城河滕州市段荊河公園段的橡膠壩
滕南城河橡皮壩 。1986年,滕州市(原滕縣)人民政府決定在城河裁彎取直的基礎上,於荊河公園南端,興建起魯南地區第一條攔河橡皮壩。該工程於9月1日開工,當年12月底建成。由縣水利局設計,城郊水利站和南沙河橋工隊聯合施工。施工方法,為清基後上砌,石壩長116.5米、寬8米,高0.5米,在石壩基上置橡皮壩,橡皮壩長116.5米、寬8米注水後呈橢園水囊,北端建三層框架結構控制室、裝備SH-12 雙吸水泵,控制橡皮壩的升降。該項目挖填土方3600立方米,砌1000立方石塊,澆灌混凝土1000立方米,共用工日10000個之多,總投資28萬元。橡皮壩內注水最大升高2.5米,蓄水量40萬立方,水面寬120米,回水長1.5公里,子河回水2.5公里,相當於一個二級水庫,橡皮壩的建成,不僅對淨化城市環境,調節氣候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為工業用水,農田灌溉提供了有利條件。 [12] 

城漷河採砂

河沙是滕州市(原滕縣)天然的地材之一,盛產於東沙河、南沙河、北沙河、城河四大河流,儲量豐富,質澤優良。沙為黃棕色、具有質硬,含硅量高、透明度強、梭角突出、顆料均勻、純淨無雜質等特點。始開發於清末,當時多為民間以銷定產,供津浦鐵路專用。1942年後,轉向專業經營方式。境內南沙河高莊,城內南門裏街和北門裏街都設有河沙經銷站。 [10] 
新中國建立後,隨着經濟建設的發展,對河沙進行了大力開發。從1963年起,先後在城關鎮、界河、南沙河、東沙河、鮑溝等地建河沙開發站,年產河沙達22萬噸,其中外調15萬噸。到1985年的23年中,外調河沙近1000萬噸。其中城關鎮400萬噸,界河175萬噸,南沙河、東沙河、鮑溝等400萬噸。外調的河沙,除大力支援南京長江大橋、晏城黃河大橋、蘭考黃河大橋等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外,還供應上海、安徽、河南、江蘇等省、市,成為滕州市(原滕縣)主要外向產品之一。1987年,全縣有5個廠家開採河沙,年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格)為192萬元。 [10] 

城漷河城防

滕州市原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偏東,海拔61-68米,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城區北部有趙王河,南部有城河,京滬鐵路從西部穿過。1369年(明洪武二年),以磚石砌城牆,並引南梁水(城河)穿黃山橋入護城壕。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